基于生态翻译学的高校章程英译过程中译者角色研究
2019-01-28金丹
金 丹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1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之“译者”
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整个翻译过程遵循“多维整合”等原则,最高整合适应选择度的文本即为最佳译品。这种“整体性研究”的实现,翻译活动中的译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中心”作用,也是整个理论框架中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作为“翻译群落”代表的译者,才能够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翻译环境”(译境)、“翻译文本”(译本)、“翻译群落”(译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通过“译者责任”来体现“境、本、人”关联互动、平衡和谐的翻译生态整体观[1]。
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既是过程的主体又是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石[2];有责任协调文本生态、翻译生态、“翻译群落”生态的“三者”关系;有责任践行生态理性,身体力行之、把握之、判断之;有责任落实“四合”规范,以合理、合法、合情、合意为己任;有责任对话一切“他者”,既是普通的意愿、又是“群落”的代表,既有平等对话之便,更有平衡协调之责;有责任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培育译语生态,关注译品的接受与传播,力求译品能够在译语生态里“生存”、“长存”。
2 高校章程翻译之文本特征
作为规范性文本的高校章程译本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思想层面的指导性和敏感性,目的层面的交际性和外宣性,文体层面的无我性和逻辑性及内容层面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2.1 思想层面的敏感性和指导性
高校章程是大学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依据,可以作为制定高校其他政策的依据,这就赋予了该类文本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同时,高校章程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用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因此这类文本译者的翻译自由与主体性发挥是极为有限的,决不能因个人好恶而随心所欲地胡译、乱译、误译[3]。译者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因一时疏忽出现译文直接或者间接损害学校名誉、民族利益甚至国家主权的情况。
2.2 目的层面的交际性和外宣性
语言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翻译中的信息转换是指把原文中关于事件、状态、过程、物体、个人、地方和机构等方面的信息用目标语传达出来[4]。高校章程翻译是外宣的重要媒介之一,因为通过了解章程的英译本,原语国家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开始在读者群体中进行传播与渗透。
2.3 文体层面的无我性和逻辑性
无我性体现在文本的严谨性上。章程类文本“涉及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重要内容,信息的传播也多通过正式的渠道,因此在翻译中要注意使用较为正式的文体”[3]。而因为此类文本强调语言的逻辑性,高校章程英译本的特殊作用和属性,使得其表达格式、句法、词法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范性操作。该类文本语言表述严谨,逻辑严谨,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避免因为语义歧义而发生的纠纷。
2.4 内容层面的文化性和民族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发展历史不同和生活区域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也不尽相同。语言不仅具有认知与表达功能,还有储存文化信息和传播文化传统的社会功能。因此,当用文字表达一种思想或叙述某个事物时,它便不再是单纯的语言传播,而是文化的传播与流布。语言方面的障碍可以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翻译来克服,但是深层的文化传播才能带来真正的文化渐变、文化进步、文化融合。
3 高校章程英译中之译者角色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译者中心”理念具体落实到微观操作层面和宏观理性层面就成为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导”和翻译伦理层面的“译者责任”。随着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发展,“译者中心”理念又提出翻译价值层面的“译者发展”。以下,笔者将从“译者中心”理念中的三个不同层面探讨译者在高校章程翻译四个层面的角色及作用。
3.1 翻译伦理层面之译者责任与高校章程之思想层面与目的层面
“译者责任”原则主要指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的“全责”理念,即译者有责、译者负责、译者尽责。作为整个平衡和谐翻译生态观实现的最积极因素,译者只有首先从伦理上明确自己的责任,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翻译工作。作为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他/她需要对所面对的一切做出自己的“选择”,需要对翻译中的一切做出符合生态理性的判断;需要对所面对的一切“他者”承担“译者责任”[5]。
高校章程翻译的四大特征无一不要求译者遵循“译者责任”原则,但是鉴于“译者责任”原则是宏观层面的指导,因此,译者责任意识在章程翻译中的思想层面和目的层面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章程翻译自身的政治指导性和外宣交际性,译者在进行章程翻译前或者进程中都要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避免因一时疏忽出现译文直接或者间接损害学校名誉、民族利益甚至国家主权的情况;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都要明确章程翻译的交际功能和外宣效力,不能随心所欲地翻译成其他形式,遇到含有较强政治性或者文化性的词汇也一定要“有责、负责、尽责”地完成传递。
比如在本校的章程翻译过程中,“交通”一词在不同文本环境下出现,现摘录部分如下:
例1:《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章程》
例2:第九条 学校的举办者是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名的英文全称是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该词的形成有它的背景原因。浙江省的交通运输厅(例2)的英译为Zhejiang Provincial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作为交通运输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公办院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继而沿用了交通运输厅中的“交通”的译本。因此如果草率地将以上例1、2中的“交通”译为transportation或者transport就会引起误解。
生态翻译观要求译者置身于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如果译者缺乏该伦理原则,思想上不加以重视,后续文体层面和内容层面的传递必定会遇到障碍,最后的译文定会遭遇批评等不同形式的淘汰。
3.2 翻译过程层面之译者主导与高校章程翻译之文体层面与内容层面
翻译工作不能停留在宏观层面,应落实到微观操作层面,译者的角色就此转换为“译者主导”。此处的主导,不是抛开原文,译者随心所欲,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翻译研究十分强调“整体综合”思想;译者产生译文时,需将翻译研究由“语言文本、文化语境扩展到文本生态;研究方法由二元对立思维扩展到重视多元整合思维;研究视野由对翻译文本的静态分析转向注重翻译时间的动态分析”[6],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度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尽量实现最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从而获得最佳的翻译。
在进行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要尊重章程类文本的固有格式和语言表达形式,如例3第八条 学校的合并、分立、变更与终止及其名称、类别的变更等,由学校举办者提出,浙江省人民政府审批。
在规范性文本翻译过程中,从词类使用的角度上来看,规范性文本中经常出现一些动词与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在此类英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译者要主动进行适应性选择:
例3:Article 8 The amalgamation, separation, alteration, termination, change of name or category of the Institution shall be proposed by the sponsor and be submitted to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Zhejiang Province for approval.
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译者要发挥积极主导作用,要根据自身对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在翻译中补充解释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的信息。将原文中的“隐含成分”表达出来,使译文达意清楚、文理通顺,帮助受众准确接收原文传递的信息。
例4:第二十条(五)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员工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5)To direct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morality work in the Institute, equip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the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oster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to thoroughly maintain the leadership,management and discourse control over the Institute’s ideological work。
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整合”是一个打破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保证高校章程英译本的文本特点的实现,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展现中国特色的政治内容和隐性文化民族内容,而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高校章程英译本交际和外宣的最终目的,这些维度的策略实施都依赖于译者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3.3 翻译价值层面之译者发展
译者总是栖居于翻译生态环境,其出现是某个翻译生态环境的要求,并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译者的发展”旨在改善译者的生存境遇,推动和实现译者的全面发展。译者发展首先在于不断突破和改善现有的译者生存环境,继而表现为译者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实现译者的价值为根本目的,揭示了围绕译者的多方面因素的内在相关性[7]。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译者生存、译者发展、译者能力和翻译成功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译者生存→译者发展→译者能力→翻译成功
译者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具备翻译能力,只有具备能力的译者才能产生佳品译作,反之亦然。因此在进行校章程类翻译之前,译者需要对章程类翻译文本特点、学校背景和发展历史、翻译目的、译作的目标读者等事先有一定的了解,主动适应随后发生的翻译活动。
因此,译者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发展,才能进一步完善翻译,但不应止于语言能力的提炼,更应该是对自己译者身份的自知自重,不卑不亢,对自身价值才能的重新审视,对整体技能的提升,对自身翻译潜能的开发和挖掘。
4 结 语
观照校章程类文本翻译的几大特点,“译者中心”理念中处于不同层面的译者角色对该类文本的翻译具有不同层次的应用价值。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遵守“译者责任”的伦理原则,充分了解原语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通过不断地“译者发展”,提高自身素养和技能,挖掘翻译潜能,做出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判断,发挥译者主导作用,结合译文读者接收程度,综合宣传性目的,运用“多维转换”原则,最终完成信息的有效转移,以保证整个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和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