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感器新闻:新闻的生产变革与价值重构*

2019-01-28□文│李

中国出版 2019年20期
关键词:传感器融合

□文│李 蓉

传感器新闻(sensors journalism)是基于传感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系统应运而生的产物。它作为新兴的新闻实践,也迅速成为一个前沿性的新闻传播学研究课题。传感器新闻是运用传感器技术探测、采集、分析、加工新闻信息,进而制作以数据化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它可以归为数据新闻的一种类型。目前,环境新闻,社会调查新闻与社群化用户参与新闻是其主要应用领域。它具有鲜明的融合新闻的特征。从报道手段的融合到报道方式的融合,从新闻形态的融合到新闻思维的融合,传感器新闻正在成为数据化时代新闻传播变革的重要催化力量与先导实践之一。不过,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新闻相比,传感器新闻更主要的不是对既有数据的使用,而是发现乃至构建具有新闻价值的数据本身。“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传感器技术与新闻采制的结合,极大地延展了新闻发现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以及新闻呈现的可能性。它不仅带来新闻形态的新变,更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新闻发生学的问题。新闻获取路径、手段的革新,会催生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新闻源的开拓,也必然带来新闻内容域的变化,并引发新闻价值要素偏倚与新闻边界的位移。

一、作为融合式报道的新闻生产

早在20世纪80年代,传感器技术就被视为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相并列的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之一。“美国将80年代看作是传感器的时代,日本则将传感器列为80年代到2000年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我国把传感器列为‘十五 ’计划重点科技研究发展项目之 一。”[1]据有关学者的考察,传感器技术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并与新闻报道相结合,则是2002年首先在美国出现。[2]2013年6月,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新闻中心 (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成立“传感器新闻”工作组,并于次年组织编写了《传感器与新闻 》(Sensors and Journalism)一书。这是传感器新闻进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显著标志。

目前,应用于新闻报道的传感器或传感器系统已经十分多样,诸如遥感卫星、GPS系统、具有传感功能的智能手机、可穿戴传感设备、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以及各种类型专门用途传感设备等。传感器新闻的领域也已经较为广泛。首先是环境新闻。这被视为是“传感器运用得最为普遍的领域”。[3]其典型案例是美国“公民新闻”网站利用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遥感系统,以可视化数据新闻形式报道1922年至2014年期间路易斯安那州的水土流失和海岸萎缩状况。再如《休士顿记事报》记者在当地化工厂周围布设传感器,探测土壤污染情况。其次是社会调查新闻。这方面最著名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太阳哨兵报》记者萨莉·克丝汀(Sally Kestin)和数据专家约翰·梅因斯(John Maines)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传感系统,报道当地警察在非公务时段的5000多次违法超速行为。该报道也获得了2013年普利策新闻奖“公共服务奖”。此外还有《华盛顿邮报》利用声控传感器展开的关于城市治安检测的“枪声实验”,中央电视台2014年1月利用百度地图LBS定位的可视化大数据来播报国内春节人口流动状况的《据说春运》栏目。最后是社群化的用户参与式新闻,如美国纽约公共电台发起社区居民参与的具有科普价值的蝉鸣实验(Cicada Tracker);美国肯塔基州调查报道中心和路易斯维尔电台通过给当地居民发放腕带采集健康数据;再如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的剧场传感实验“战马袭心”,该实验通过观众志愿者佩戴的皮电传感器,发布了一份详尽的观剧体验报告。

从报道方式来看,传统新闻报道主要有客观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新闻报道、体验式报道、精确新闻报道等类型。[4]客观报道强调报道者的客观中立立场,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解释性报道注重背景材料的运用,侧重原因探析、意义解释和趋势预测;调查性报道则以新闻线索的追踪为中心,旨在揭示新闻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体验式报道则以记者参与事件的过程化描述为主,突显身临其境的新闻传播与接受效应;精准报道广泛采用问卷、内容分析等方法来反映或揭示某一领域的社会现象或状态。不难发现,以数据的采集、调查、分析为内核的传感器新闻,具有鲜明的融合报道的方式特征。在传感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依托于传感器技术,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精准性得到保障,数据计算和分析是一种解释行为,调查贯穿新闻采制的始终,社区化的用户参与则强化了新闻过程的体验性。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融合新闻”通常被理解为新闻报道手段,即新闻呈现形态的层面——“融合新闻是文本、照片、视频剪辑、音频、图表和互动性的集合体,它们以非线性的结构方式呈现在网站上,各种不同媒介的内容相互补充而不冗余”。[5]这其实只是新闻生产的终端结果的融合表现形式。与之相比,传感器新闻的融合实践则是更进了一步,其融合已经内化到新闻生产过程的前端。传感器新闻作为一种融合新闻报道,它的融合性不仅体现在表达形式层面,而且延展到了生产方式乃至新闻思维的层面。从报道手段的融合到报道方式的融合,从新闻形态的融合到新闻思维的融合,传感器新闻正在成为数据化时代新闻传播变革的重要催化力量与先导实践之一。

二、新闻生产关系的再定义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的发展,都势必带来讯息生产方式的新变。如果将传感器视为新闻生产力的一个要素,那么,传感器新闻的融合报道方式则是新闻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新闻生产关系变革的一个表征。传感器技术之所以可以撬动新闻生产关系,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工具即生产力要素的占有正在发生变化。原本为专业机构所垄断的技术手段,已经不断推广和普及到新闻记者,甚至是更广泛的新闻用户。这种处于变革中的新闻生产关系,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考察。

第一,新闻发生的再定义。在传统的新闻生产关系中,新闻事件的发生是新闻生产的源头,新闻被定义为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这样的过程中,首先是事件的发生,继而才有记者的报道,于是完成新闻的生产。与此不同的是,在传感器新闻实践中,作为新闻要素的事件很大程度上被事件背后的数据所替代。数据源于事件,但却又是采集、分析的产物。于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新闻生产将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记者依托传感器技术而具备了生产新闻源的条件。根据记者的报道选题,传感器新闻数据采集路径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利用专业机构或公共设施的传感器系统(诸如交通、环境、气象系统等)获取新闻数据进而展开分析加工;二是定制、布控、调用专门的传感器设备,自主采集、生产出新闻数据。如果说前者的关键是发现新闻源,后者则具有生产新闻源的性质。前者是传统新闻采访模式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沿用,后者则是媒介技术革命带来的新闻生产变革。另一方面,由于大规模、高速率数据计算技术的实现,作为新闻内核与本源的事件将进一步向更广范围延展。事件可以是新近的、突发性的,也可以是过程化、长时段、渐变性的。美国“公民新闻”网站关于路易斯安那州海岸90多年里的萎缩状况的可视化报道,即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第二,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与专业化。新闻生产主体历来主要是专业新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传感器新闻实践中,他们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不过,由于科技普及带来的技术门槛的降低,大量社群化的用户体验新闻的生产可能性将会持续增大。“蝉鸣实验”“战马实验”,以及《华尔街日报》的“看图猜城市”可视化互动新闻等,都是专业记者与新闻用户合作展开的传感器新闻活动。新闻用户、自发新闻社群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地进入新闻生产领域,是可以预期的。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环境中,新闻用户参与新闻生产已经越来越普遍。不过,与社交媒体的用户自传播相比,传感器数据具备在更大程度上保障非专业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技术基础。基于传感技术的众包新闻、“众筹”新闻的信息采集和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值得进一步期待,传感器新闻社群也将不断生成。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是,2015年10月,以60多个空气质量传感器装置为依托,由一家非营利机构运营的印度首个实时监控空气质量的独立项目“呼吸”(Breathe)正式上线。作为一个新闻社群平台,“呼吸”根据不同地区的检测情况为用户提供定制新闻服务,并于2016年6月获得了全球编辑网络((GEN))颁发的年度最佳开放数据新闻奖。

三、新闻价值维度与要素的偏倚

关于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比较通行的是“五要素”说,即新闻价值取决于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这五个要素中,时效性属于时间维度,它强调的是新闻之“新”,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前提要素。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均是偏于主观的社会性要素。接近性通常被解释为具有地理接近或心理接近的双重含义,其中地理接近是客观存在,心理接近则是侧重于主观的社会维度,而地理接近又是心理接近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报纸为主导的新闻环境下所形成的新闻价值标准,在新媒体环境乃至传感器新闻生产中,有效性依然颠扑不破。但需要进一步辨析的是,由于传感器新闻的生产手段、生产方式与关系的新变,五要素的内涵、结构与现实指向都在发生调整和偏倚。

第一,时间价值维度:从“新近发生”到“新近发现”。基于数据采集和分析的传感器新闻生产,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中线性时间的“新近发生”标准。“新近发生”广泛地被“新近发现”所取代。新近发现的新闻素材,可以在当下,也可以是长周期的过程性存在。大量的传感器环境新闻正体现着这一变化。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的是,传感器新闻在时效新闻(突发新闻)领域也并非不可作为。2014年3月美国加州发生了一次4.4级地震,《洛杉矶时报》调用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传感数据,采用机器人写作,地震三分钟后即发布了相关报道。不过,比较而言,传感器新闻更主要的应用还是前一方面。在对“新近发现”的价值评判中,客观的时效性相对淡化,所发现的结果与新闻用户的主观性关联度更为重要。

第二,空间价值维度:地理接近的精准化与心理接近的再强化。传感器技术与网络新媒体的结合,极大程度地实现了人的感官的延伸,新闻传播与接受的地理空间已经走向最大化的广域。海量新闻反向推动着新闻选择的主体性。于是,基于新闻用户的心理接近体验的定制化新闻生产与传播成为了一种新常态。与此同时,“身边数据”的精准揭示将与“身边事”的报道一样,成为构建“新闻社区”的重要力量。社区生活体验,社区环境变化,社会公共安全等,将成为传感器新闻的重要资源。

第三,社会价值维度:典型性的弱化与公共性的强化。传统新闻实践中,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主要地体现于关于知名人物、重大事件、特异案例的报道,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案性、典型性。而在以海量数据为素材的传感器新闻领域,个案与典型不再是数据分析的重点,共同体效应、集合态感应将取而代之。以上文述及的美国佛罗里达州警察违法超速新闻为例。传统的报道手法需要确定违法的具体人员,进而展开取证调查;而传感器新闻的方式,则是依托传感监控设施,全面揭示一定周期内的违法数据状况。以“蝉鸣实验”为例,传统新闻可能展开的是高清摄像机下的生物活动记录,记者代替受众观测新闻对象;而在传感器新闻中,社区居民以温度传感器自行探测蝉鸣与气温的关系,用户的趣味化过程体验取代了间接观察。传感器的科技功能与特性,正在推动作为新闻价值要素的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在一定领域内的结构调整。其中的关键就是,主观性的价值要素趋于以客观化数据方式呈现,公共性取代典型性成为更重要的新闻尺度。

从整体上看,与传统新闻相比较,传感器新闻的新闻价值要素发生着双向的结构变化。一方面,在偏于客观的时效性和接近性中,主观成分趋于扩张;另一方面,在偏于主观的显著性、重要性和趣味性中,客观因素呈现强化。这种新闻价值客观标准的主观化与主观标准的客观化,决定着传感器新闻的实践中,新闻选题与新闻策划具有先在的重要性,新闻调查与深度报道将成为传感器新闻的主要形态。新媒介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新闻的变革,也带来了新闻碎片化、平面化的新问题。不过,传感器新闻以及更多样的数据新闻,却具有引导新闻生产回归深度、重返新闻专业主义的积极作用。有学者以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考察对象指出,“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有复兴趋势”,“对于数据的挖掘、分析、呈现在新闻报道中变得更加普遍也更加重”。[6]媒介的技术革新,带来劣质媒介讯息生产、传播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具有催生优质媒介讯息的内在力量。这又可视为是传感器新闻的重要本体价值所在。

四、跨界与挑战

以深度调查为主要形式的传感器新闻,同时也是一种深度跨界的新闻实践,这也必然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传感媒介的技术层面,存在传感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适用性问题。在不能获取相关专业机构的传感数据情况下,很多新闻机构采用多渠道协作方式自制传感器采集数据,实际可能存在着传感器设备、系统的技术质量隐患;社群众包的新闻模式下,非专业技术人员采集数据过程中的规范操作也具有不可控因素。目前,如何对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过程进行监控,仍然是一个管理和技术的难题。在海外的传感器新闻应用中,已经出现过传感数据采集失当的问题。对此,施密茨·韦斯(Schmitz Weiss)指出:“重要的是这些失败是透明的,而且社区可以据此了解进程和结果。同样重要的是,记者和新闻机构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从而获得最终成功。这将激发对社区中具体问题的新的报道思维或角度,并催生新形式的社区参与。”[7]

第二,新闻制作本身的层面,存在数据新闻的现象化陷阱问题。大数据“更多依赖的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8]大数据的新闻方法和方式,打破了事件发生发展的线性因果链条,更多体现为一种结果导向的最终形态。因此可能会带来数据依赖症现象,宏观整体的思维弱化,以形式化的深度模式导致新闻作品流于现象化。

第三,社会公共领域层面,介入公共领域的批量数据采集、发布,面临着法律、制度环境与公共伦理秩序的制约。《太阳哨兵报》通过自购“测速枪”完成对警车违法超速的数据采集,这可以应用于美国社会,却未必适用于不同体制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任何涉及公共利益的数据调查与发布,都需要规定范围内的资质许可与授权许可。在社会公共场所布设传感器,也可能造成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在传统新闻领域,法制新闻报道中所存在的“媒介审判”干扰司法公正现象,引发过很多争议;而传感器新闻如何避免媒介权利的越界,是新媒介技术运用中可能衍生的社会问题,需要予以特别的警示。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合新闻,传感器新闻是跨界复合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不再是狭义的新闻机构或者新闻记者,而是多专业、多行业的人力资源集合,包括统计师、数据分析师、技术工程师、交互设计师、程序员等,也包括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新闻志愿者。传感器新闻人,需要具备更加宽广的跨专业、跨行业的理论与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更高水准的法律素养、职业道德、公共伦理意识和公关协调能力。这种主体性因素的成长,与传感器技术进步相结合,将带来传感器新闻更具持续性的广阔发展空间。

注释:

[1]谷有臣,孔英.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趋势综述[J].物理实验,2002(12)

[2][3]史安斌,崔婧哲.传感器新闻:新闻生产的“新常态”[J].青年记者,2015(19)

[4]从报道方式看,还有以文学创作手法展开的所谓“新新闻主义”报道,较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因有悖于新闻规律,该报道方式后来渐趋衰落。

[5]Jane Stevens.“Tutorial: Multimedia Storytelling:Learn The Secrets From Experts[EB/OL].https://multimedia.journalism.berkeley.edu/tutorials/starttofinish/

[6]周婷婷.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观察[J].青年记者,2015(6)

[7]Schmitz Weiss, A. Sensor journalism: Pitfalls and possibilities[J].Palabra Clave,2016,19 (4)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扬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传感器融合
制作二氧化碳传感器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传感器新闻”会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