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技巧研究
2019-01-28王丹丹
王丹丹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含义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说过,所谓翻译,就是从语言含义到语言文体在译文中用最合适而又贴近自然的对等的语言来展现原文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准确的译文应该是模糊前提下的准确。英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的含义是: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不拘泥于字面意思,把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意义表达出来。
文学翻译本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模糊性的存在感相当强烈,特别是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到处都有歧义。然而,不同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又存在着差异,这使得翻译实践更加困难。在文学翻译的实践中,一些译者常常忽略语言的模糊美,而是注重“准确性”,逐个单词,逐个词组对照着翻译,追求百分之百“精确”或“同等价值”,完全抹杀了原始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无法再现其文字之美,让文学翻译成了一种文本翻译,大大降低了原创作品的艺术品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学翻译的一种客观属性——模糊性。
模糊性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方方面面。从美学方面看,语言的模糊美具有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与精确的语言相比,它有更多的提示和原创性。康德曾经说过,相对于准确概念来说,模糊性的概念有时候更有表现力。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感往往是不可言喻的,用一些模糊性的言语和表达方式,更能展现出深层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模糊性是不确定的,它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是整个语言系统中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例如,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可口可乐Coca-Cola,Coca最初是指一种叫作“古柯叶”的植物,Cola则是另外一种叫作“可乐果”的植物。公司为这个品牌的命名,旨在表明该饮料含有丰富的天然成分,是一种可靠、安全的饮品。所以将它翻译成“可口可乐”,既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很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还展示出了不仅饮料的味道“美味”,在饮用时的愉快情绪还“可乐”。这样就带来了非常好的广告效应,也算是品牌翻译中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了。
二、 英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翻译特征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曾经说过,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由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采用模糊性翻译来弥补。模糊性主要分为两个特征:
第一是基于概念意义上的模糊性。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词汇的问题,英语词汇和中文词汇很相似,都有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的意义是指这个单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最基本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则是在基本意义之上附加的深层含义。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the milky way; the apple of my eye; the old man has just kicked the bucket.”在翻译的时候,为了忠实原文的含义,只能进行模糊的翻译。我们通常会翻译成:“银河;亲爱的宝贝;翘辫子了。”但是如果你没有意识到概念意义的不同,仅仅是按照原文的用词和句子本身去翻译,直接翻译为:“像牛奶一样的路,我眼中的苹果,那个老人只是踢了一下水桶。”这样的翻译,在词语的概念意义上来看,没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但是读者根本无法了解原文的含义,读起来也是完全莫名其妙的。
第二是基于形象意义上的模糊性。形象意义也可以分为意境和意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需要通过自己对作品的深层理解和想象,才能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一字一句地体现在文字上。而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融入一些特定含义和美学价值,以此来体现出想表达的特定情感。例如,《呼啸山庄》中的“…J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仅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翻译为“像戈丹人一样明智”,会让人觉得不好理解。所以我们需要了解,Gotham其实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传说那里的人是最愚笨的。知道Gotham的形象意义,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模糊性翻译,这样才能够将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所以文中这个短语想表达的意思是说这个人“非常愚蠢”。
三、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性翻译技巧的应用
(一) 应用于数词、颜色词的模糊性
当文学作品中出现一些普通的数字时,这些数字可能就不仅仅只表示一个数量概念,有时候还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反映出不同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例如“Across the street on the side of a house was painted a giant woman with a five-foot smile and long blond hair, holding out a giant bottle.”这句话里的five-foot smile其实是展现女子的满面笑容,而不是五尺微笑,所以这句话就应该翻译成:“一位金发女郎手里举着一个大瓶子,满面笑容。”这里面的“five”的翻译就应该运用模糊性翻译。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视觉系统功能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视觉正常的人对于颜色的识别和判断都是一样的。然而,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颜色会被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它所代表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例如,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红眼病——pink eye。大多数人不会把“红人”译为“a red man ”, 也不会把“红眼病” 译成“red eye”。同样道理,和其他颜色有关的词语在翻译时也要注意,如green eyed译为“嫉妒得眼红”;feel blue译为“感觉忧郁”;yellow dog译为“忘恩负义的人”等等。
(二)应用于字词的模糊性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这种艺术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也需要变通。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运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只能通过翻译这种语言艺术,才能让沟通和交流变得没有阻碍。优秀的翻译可以加深这种沟通交流,而拙劣的翻译只能阻碍沟通。因此,对于跨文化的沟通,成功的文学翻译是在保留原作品正确性的基础上的模糊转换。它包括两个层次:
首先是模糊单词的翻译策略。由于在翻译的过程中模糊性至关重要,所以如果在某种语言中一个单词的意思是模糊的,那么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也会出现相对的一个模糊词来代表它。《思考与试笔》中有一句:“Complaint is the largest Tribute Heaven receives, and the sincerest Part of our Devotion. ”翻译为“抱怨是上帝从我们这得到的最大的贡品,也是我们祈祷中最真挚的一部分。”将文本中largest和sincerest这两个模糊词翻译成“最大”和“最真挚”是非常合适和恰当的。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模糊词与其相似词之间没有太明确的界限,所以也可以在翻译的时候用目标语言中的另一个词来表达源语言中的模糊词。
其次,翻译模糊短语和模糊字词也是一样的道理。例如,张谷若先生在翻译《还乡》时有一句:“Believe me, sweet, I could weep to a degree that would astonished and confound such an elastic mind as yours.”就译成:“请相信我,亲爱的,我真想大哭一场,哭得让你这种什么都不在乎的人都会惊慌不知所措。”原作中to a degree在英美词典中有不同的释意。 根据Webster’sNewWorldDictionaryoftheAmericanEnglish的解释,toadegree的意思为somewhat, 而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的释意为to the highest degree。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结合了当时的语境,采用了模糊性的翻译技巧,既没有背离原文,又准确地表达了作品的精神含义。
(三)应用于典故的模糊性
我们都知道在汉语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很多文化和典故,其实英美文学的典故来源也非常广泛,种类繁多。因为从古代英语到现代英语的发展过程中,英语也兼容并包了许多其他语言的特点和精华。比如宗教文化和《圣经》就对英美文学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圣经》的特点就在于用人物形象来表达思想,用具体事件来映射哲理,所以书中创造了大量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西方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还有很多著名的西方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它们影响了一代代英美文学家,所以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远远超过其他普通的书籍和故事。在翻译这些作品时,就可以采用我们所说的模糊性翻译理论。例如,英语中有个词组better to reign in a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直译应为“宁愿在地狱里统治别人,也不愿在天堂里服务别人”,出自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这句话在英语中是一个经典的成语和典故,但是其实这个句型是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如果生硬地翻译成中文将破坏读者阅读的趣味性。所以翻译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经常用汉语中一个也非常经典的成语来替代它,那就是:“宁为鸡头,不为牛后。”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成语的意思和原句的感情色彩基本一致,可谓是以形传形了。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性翻译技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是语言的艺术,它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形传神。读者通过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新创造形象来欣赏文学作品,这种重新创造的特点就是翻译的模糊性。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运用模糊性技巧,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重塑空间,又充分展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这句经典台词,短短的几个字留给了读者无尽的揣测和解读,更加丰富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中,要充分了解源语言中的模糊性特征,既准确又传神地翻译出精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