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传播中无真实判断现象

2019-01-28吴晓春

中国出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真实性现象信息

□文│吴晓春

真实是新闻传播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在国内也被人们普遍视为新闻的生命。有学者认为新闻“离开了这个‘真实’,新闻当然‘死亡’,也就不复是新闻了”;[1]“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2]“唯独不能确定真实性时,一则信息或一条‘新闻’的新闻地位就会令人怀疑”。[3]而国内学界对新闻真实的看法,大都以新闻报道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为标准,认为“新闻真实可以定义为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真相相一致”,[4]甚至有学者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同报道对象(认识客体)完全一致,否则就是对被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就是假报道或失实报道”。[5]

但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中,并非所有的新闻信息都能够确定和判断出它的客观真实性,有些新闻信息往往很难断定出它的真假。换句话说,在新闻传播中其实还存在着大量的无真实判断报道和无真实判断现象。

对于新闻传播中的这一现象,我们大多是以新闻报道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来审视新闻传播,从而导致理论的不完善并与实践脱节。事实上,新闻传播中的无真实判断现象不仅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我们进一步揭示和把握新闻传播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无真实判断现象及其特征

所谓新闻传播中的无真实判断现象,就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和新闻传播机构在对一些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就将该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悬置而进行传播。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中,新闻信息的无真实判断现象不仅十分常见,而且也是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下面几家权威新闻机构的报道中便略见一斑。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了由恐怖袭击造成的地铁及公交巴士连环爆炸案,人员伤亡惨重。事件发生后,很多新闻机构都专门对爆炸案的死亡人数进行了报道。其中7月7日有三家通讯社的报道如下:

意大利安莎社:意大利内政部长称伦敦连环爆炸已造成50人丧生。

美联社:据美国执法机关一高官透露,7日晨发生在伦敦地铁和公交车4起连环爆炸案至少已造成40人死亡,300人受伤。

法新社:伦敦警方7日称,伦敦当天清晨发生的7起爆炸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据初步统计的数字,多起爆炸已造成至少90人死亡,100人受伤,死伤数字可能进一步增加。

7月8日,路透社又对爆炸案的死亡人数进行了报道。

路透社:7月8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称,伦敦地铁爆炸发生之后,已经造成至少52人死亡。

在上述几家通讯社的报道中,每家通讯社对死亡人数的报道都是援引新闻源的话,记者和新闻机构本身既没肯定其真实性也没否定其真实性,并且每家的数字都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毫无疑问,由于当时有多个爆炸点,情况混乱,死亡人数也有随时增加的可能,想弄清具体数字确实困难。就连负责具体工作的伦敦警方,在当时情况下也难以获得准确数字。另据其他媒体报道,伦敦警方7月8日仍然用不确定的语气说死亡人数至少50人,7月10日又说是49人,直到7月18日,才准确地把死亡人数确定为56人。

在没有能力对这些数字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判断的情况下,新闻机构只能根据新闻源提供的数字进行报道,而这些报道显然属于新闻信息的无真实判断报道。

以上的例子,只是从数字真实性方面显示了新闻传播中的无真实判断现象。下面的例子,则从整个新闻的定性上表现出新闻传播中的无真实判断现象。

2003年SARS在中国较大范围爆发后,关于果子狸与SARS冠状病毒的关系问题曾一度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其中一部分专家通过研究认为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载体,另一部分专家通过研究并不这样认为。果子狸究竟是不是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载体,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至今仍未发现真相。与此同时,果子狸也经历了“一审被判有罪,二审又改判无罪”“终审判为死罪”[6]的命运,而全国各地对果子狸的处理也不一样。面对这样的新闻现象,大部分媒体在报道时都采取了谨慎态度,只是通过援引不同专家的陈述和研究成果进行报道,而对于其真实性并没有进行肯定或者否定。

以上事例表明,记者和新闻机构进行新闻报道时,并不是对所有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性都能够进行确定的,对于那些一时难以弄清楚真相的事物,记者和新闻机构只能对其客观真实性进行无判断报道,并且这样的新闻现象在具体的新闻传播中广泛存在。例如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称艾滋病病毒是西方生物武器》《美国参议员称飓风灾区的死难者可能超过一万人》《研究称相貌漂亮父母首胎生女机率比生男高26% 》等,都属新闻的无真实判断报道。

在新闻传播中,记者和媒体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其实“通常具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种是对新闻信息客观真实性的肯定式表达方式,另一种是对新闻信息客观真实性的非肯定式表达方式”。[7]而新闻的无真实判断报道,就属于新闻信息客观真实性的非肯定式表达方式,也是新闻信息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

作为新闻传播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其首要特点,就是它的客观真实性是一时无法判断的,并且存在着或真或假的可能性,即它有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

其次,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是引用新闻源的话进行表述,记者和新闻机构对信息的客观真实性通常不置可否,并通常采用非肯定式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它的主要作用是给人们提供参考,让人们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

再次,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虽然存在着或真或假的可能性,但它却是以可靠权威的新闻源为客观依据的,同时又是经过记者和媒体判断和认定的。记者和媒体的判断和认定,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验证核实和逻辑分析推理上。记者和媒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经过验证核实和逻辑分析推理后虽然无能力判断其真实性,但也没有证据显示它的虚假性;如果有证据或者迹象表明一条信息可能不真实,有虚假嫌疑,那么它就不能够作为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传播出去。因此它又不是虚假消息。

最后,无真实判断新闻也不同于预测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是从已有事实出发,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推理和判断,无真实判断新闻则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本身所进行的判断。

因此,无真实判断现象作为一种存在,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既不同于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也不同于虚假新闻和预测性新闻。

二、无真实判断现象产生原因及其与虚假新闻的区别

在新闻传播中之所以会出现新闻的无真实判断现象,这主要与记者和媒体的能力以及新闻传播的特性有关。正因为受自身能力所限,才导致大量的无真实判断现象在新闻传播中存在,并成为新闻产品的一个重要属性。

首先从认识能力来看,哲学认识论早就揭示出人虽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人对事物的认识却具有一个过程。换言之,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一时难以认识的事物。而对于记者的信息采集来说,自然也不例外,由此导致记者和新闻传播机构无法对一些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做出判断。

从记者和新闻机构的角色来看,虽然西方把媒体称为社会中的第四权力,但记者和媒体的权力其实只是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播和舆论的监督上。在采访过程中,不仅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且记者和新闻传播机构本身既无司法权也无行政权,有很多新闻信息的获取还要依赖于行政司法部门,还要受到行政司法部门的限制。在这样的条件下,记者和新闻机构对真实的追求自然要受到制约。

从新闻传播的特性来看,新闻要求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出去。这种时效性要求,更是对新闻机构获取客观真相的一种阻碍。在新闻传播中,正是由于受到记者和新闻机构能力、权力和新闻传播时效性的限制,一些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以确认,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无真实判断现象与虚假新闻具有本质的区别。虚假新闻的出现,大致由两大原因造成:一是故意造假,二是专业能力不够。故意造假属于职业品德行为,这里就不做讨论了。专业能力则包括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仔细程度等。当记者和媒体有能力判断出事物的真假却没有做出正确判断时,由此导致的虚假新闻就属于职业能力问题。

而无真实判断现象,是在记者和媒体没有能力判断出现事物真假时的信息传播,是超出了记者和媒体能力的产物。记者和媒体不存在疏忽和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记者和媒体进行传播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可能不真实。因此,无真实判断现象与虚假新闻具有本质的不同。

三、无真实判断现象的存在价值

无真实判断现象之所以能够在新闻传播中大量存在,就在于它能够像那些可以确定其客观真实性的新闻信息一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类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问题,自从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著名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率先提出“三大功能说”以后,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始对媒体的社会功能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媒体具有监测、联系、传承社会文化和娱乐四大基本功能,“已经成为了国际传播学界的一个定论”。[8]主要以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为内容的新闻信息,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监测这一基本功能上。而对周围环境具有监测作用的新闻信息,既包括客观真实信息,也包括还无法确定其客观真实性的信息。

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对周围环境的监测功能,主要是以一种肯定的方式向人们提供世界的真实情况,从而使人们能够真实确切地认识、了解和把握周围的环境和世界,以决定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则是以一种非肯定的方式向人们提供世界的情况。以非肯定的方式向人们提供世界情况的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虽然还不能够确定世界的真实情况,但仍然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这种特殊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能够引起人们对重要事物和新出现问题的关注。由于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它往往都是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论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程度如何,它都能够激起人们的关注。而对事物的关注,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例如对英国伦敦爆炸案死亡人数的报道,虽然开始报道并不准确,却能引起人们对爆炸案伤亡程度的关切和对案件的了解,同时对恐怖主义的存在及危害程度有一个认识。

第二,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具有参考作用。虽然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不能确定其客观真实性,但它毕竟不是虚假信息,存在着客观真实的可能性,自然能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例如近些年来,中国房地产的发展究竟有没有泡沫一直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而在研究者、政府部门和房地产商中间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有泡沫和无泡沫。那么目前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客观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媒体自然也没有能力进行断定,媒体进行报道的时候,只能采取无真实判断的方式把不同的看法都报道出来。人们仍然能够从这些无真实判断的报道中了解情况,获得参考,然后结合自己的判断决定自己的行为。

第三,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具有预警作用。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所具有的预警作用,在于它存在着客观真实的可能性。由于人具有自我保护的天性,对于周围环境和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可能和潜在的危险及其迹象,都非常敏感和渴望了解。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一旦涉及影响安全的可能性,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高度警觉,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

例如,关于食品卫生和公共健康安全的报道,就对人们的生活一直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这其中就有不少是无真实判断报道。从“特富龙事件”到“苏丹红事件”到“炸薯条事件”,媒体关于这些事件的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这些物质都具有致癌作用或者在动物身上有致癌反应,但人类食用含有这些物质的食物是否会必然致癌,却还难以确定。但这些报道对人们的生活却具有很重要的预警作用。一方面,它提醒生产制造商设法避免或者慎重使用这些物质,另一方面,它也告诫消费者慎重对待含有这些物质的产品和食品。事实上,在媒体报道后,有很多人都接受了这种预警,像含有特富龙的炊具,销量就一度出现锐减。

由此可见,无真实判断现象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无论是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还是无真实判断的新闻信息,它们都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它们都能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瞭望哨”的作用,成为人们思想、观察、判断、行为、活动的依据。或许正因为无真实判断现象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虽然人们一直坚持新闻传播必须真实,但无真实判断现象却仍然能够在新闻传播中存在着,这实际上也表明了人们对无真实判断现象的肯定。

人们的这种肯定主要表现在:当无真实判断新闻信息在事实真相水落石出之后,即使它们是不真实的,只要这些信息的获取在当时的条件下完全超出人类的能力或者记者和媒体本身的能力范围,那么人们一般也不会指其为假新闻。例如上述几家著名通讯社关于英国伦敦恐怖袭击死亡人数的报道,虽然开始的时候数字不准,甚至悬殊很大,却没有人指责其失实。而新闻传播的历史和实际也表明,对于无真实判断现象所存在的失实情况,人们一般都能持原谅态度,从而使无真实判断现象成为整个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的记者职业条例和联合国的规约也破例地允许新闻传播中无真实判断现象的存在。例如韩国的《报人行为准则》就规定:“对必要报道的未确定事实须加以说明”,[9]德国的《新闻界规范·新闻界应当怎样工作》规定“没有证实的消息、传闻和猜测必须注明”。[10]而《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规约》也规定“谣言和未经证实的消息,应加指明”。[11]以上这些规定中的“未确定事实”和“ 没有证实的消息”以及“未经证实的消息”,均属于无真实判断现象。

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重要现象,无真实判断现象对于我们全面认识新闻的本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无真实判断现象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如何在具体操作中更加专业规范,也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统一的标准。这对于新闻的职业化发展和避免侵权诉讼纠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真实性现象信息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订阅信息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展会信息
奇异现象传真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
对《湘江之战》中几个历史问题真实性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