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自信引领建构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话语权*

2019-01-28廖立胜刘社欣

中国出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话语权建构民族

□文│廖立胜 刘社欣

文化自信是指文化主体在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认知、反思、批判和比较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坚守、信仰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追求、担当和自信等。从文化自信视角看,中国出版走出去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中国出版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对于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对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的意义

从本质上看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心态、文化信念和文化认同,具有主体性、包容性、指向性等特征,体现了社会成员的精神性、思想性和超越性的文化追求。当某个国家或民族具有文化自信时,往往会自觉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自觉传承和传播本民族文化。这些很显然地有助于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文化繁荣。显然,文化自信对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自信是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的重要前提

文化承载人们对社会、世界和生命的价值体验、精神寄托等,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根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等越来越频繁,意识形态、社会文明、发展模式、价值文化等方面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约瑟夫·奈就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范畴,并将“文化软实力”视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坚守,也是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就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显然,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只有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自信心,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国出版的对外传播力和价值引领力,提升中国出版在全球出版领域的话语权。如果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情感依恋、思想认可和价值认同,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缺乏文化自信,就无法很好地将本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无法很好地提升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所以,应当增强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文化自信,以开放的心态、自信的态度对待中国出版走出去,从而提升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

2.文化自信是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的精神动力

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和创造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唯有当文化主体拥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时,才会自觉推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推动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1]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利用其在国际社会上的文化话语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文化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华民族缺乏文化自信,不能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就会使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逐渐沉沦,这些必将影响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出版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自信心,自觉创新中国出版的话语、方式、内容等,才能建立中国特色的出版运行机制,提高中国出版业在国际社会上的思想影响力、价值引领力和文化竞争力。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缺失分析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和本国文化的思想认可、价值认同、虔诚信仰、自觉践行等,也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对于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自信视角看,中国出版走出去在话语权建构中面临着出版传播能力缺失、忽视国外读者需求、出版作品甄选机制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国出版走出去,影响了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建构。

1.忽视受众的阅读需要

近代以来在中西方出版文化交流中西方国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更多表现为西方出版“走进来”。中国出版界也力求将西方思想、西方科技等传播给中国读者,以便让中国读者能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西方经验等。在这种情况下忠于原著、甄选精品等成了中西方出版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然而,中国出版走出去是与西方出版“走进来”截然相反的出版活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受众多为西方读者,他们在历史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完全不同于中国读者,在理解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中国作品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障碍。第一,从文化自信视角看,当前的中国出版走出去呈现出一些盲目自负的不良倾向。许多出版机构并不了解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内在本质,将中国出版走出去视为译介优秀中国作品、将更多的中国作品推向海外市场,同时将启动多少出版工程、开展多少出版活动、译介多少优秀作品等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反而忽视了海外读者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导致中国出版物在海外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显然,如果不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中国出版走出去,不能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必然会影响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有效性,影响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建构。第二,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出版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急功近利、重数量轻质量的偏差,盲目地求快求多,反而忽视了“应当译介哪些作品”“以何种方式翻译”“如何向海外读者推广”等具体问题,导致中国出版走出去并不顺利。[2]

2.出版运行机制还不够先进

中国出版走出去并不是简单地将中国作品译为英文、德文等,而是一项涉及出版理念、出版管理、出版产业的复杂活动。第一,西方国家的出版业起步较早,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发达的出版经纪业、出版代理业、出版翻译业等。所以,西方出版业在国际出版领域长期占据领先地位,垄断着国际出版业话语权。相较而言,中国出版运行机制还比较落后,尚未形成符合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出版体系。比如中国出版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熟悉海外读者市场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中国出版机构对海外市场不熟悉,不能很好地把握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等,缺乏开拓欧美读者市场的经验和能力。再如中国学术出版运行机制不完善,多以属地管理制、主办主管制、出版准入制等方式开展学术出版管理,容易产生行政干预、权力寻租等问题,不利于提高学术出版质量。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不利于中国学术出版国际话语权建构。第二,在商业性出版活动中,欧美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高效的市场反馈机制和出版营销机制,能够根据读者反馈创新出版内容,生产满足市场需要的出版物。而中国出版走出去多为政府牵头的国家战略,在遵循市场机制、依靠市场力量方面经验略显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供需不衔接、产销不匹配的困境,直接影响了中国出版的海外知名度,也影响了中国出版国际话语权建构。

3.出版服务及传播能力不强

首先,中国出版物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影响力。当前西方文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垄断着国际出版领域的话语权。世界畅销书、国际出版品牌等多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出版在全球出版领域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比如罗琳、布朗等西方畅销书作家的作品动辄达到几百万的销售量,而中国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还很有限。其次,中国出版缺乏信息服务能力。[3]当前,西方一些知名出版机构、学术期刊往往能够为读者提供高质量信息、有价值知识、最先进思想、最前沿科技等,满足读者的阅读、学习、科研等需要。国内出版机构及学术期刊在信息服务能力方面与西方国家仍有较大距离,无法为海外读者提供高质量的知识和信息服务。比如国内文学出版物不能很好地迎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审美偏好、心理期待等,不能为西方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学服务。最后,中国出版的对外传播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中国出版机构缺乏对外传播能力,不能以海外读者喜欢的方式讲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以国际化语言译介中国作品,导致许多中国优秀作品在海外缺乏市场。比如在专业出版领域中国缺乏世界性的传播平台,不能很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又如世界知名检索系统如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AHCI)等多由西方国家把持,而中国的检索系统往往缺乏国际知名度,并未被国际专业机构所认可和接受。

三、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路径

文化自信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精神动力,也是提高中国出版国际话语权的思想基础。从文化自信视角看,当前还存在一些直接影响中国出版国际话语权建构的问题,如上文所述。为此,应当将文化自信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出发点,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国出版话语权建构。

1.以文化自信引领出版理念创新

文化自信是以客观理性地看待本民族文化为基本前提的,不仅要看到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科学性、进步性等,还应当看到本民族文化的落后性、保守性、不合理性等并以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姿态推进本民族文化发展。所以,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首先应当以辩证思维看待中国出版文化,不仅要看到中国出版走出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应当看到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制约因素等,比如中国出版机构往往忽视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心理期待等,不能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出版运行机制;与英美等国的出版业相比,中国出版业缺乏国际话语权,中国出版物在海外缺乏影响力;中国出版业缺乏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机构,在全球出版领域中缺乏竞争力等。其次,在中国专业出版走出去过程中,应当正视审稿问题、评价机制问题等,客观评价中国专业出版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专业出版国际化进程,尽快与国际接轨,促使中国专业出版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最后,应当以文化自信指导中国出版理念创新,总结中国出版走出去曾经的失败教训,学习西方出版强国在出版走出去中的成功经验,优化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和实践模式等。比如应当正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薄弱环节,将海外读者的阅读心理、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建立海外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把握海外读者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等。再如应当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出版运行机制,从海外读者的阅读需要选择译介作品、开展作品译介,不断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知名度和海外认可度。[4]

2.以文化自信引领出版制度建设

文化自信不仅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坚守,还表现为不断创新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提高本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文化自信更多地表现为不断创新出版制度,完善出版运行机制,提高中国出版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使中国出版能够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第一,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出版运行机制。当前许多学者都将中国出版走出去锁定在语言文字转换上,忽视了出版走出去的跨文化交际本质。所以应当建构以受众为中心的出版运行机制,完善中国出版的运行机制及市场机制,不断推动中国出版的模式及内容创新。比如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集团,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出版品牌,建立海外译者参与的出版翻译机制,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出版评价机制等。第二,完善专业出版的质量管理机制。在专业出版活动中,我国面临着出版质量不高、出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我国专业出版的国际话语权。为此,应当以文化自信的态度审视中国专业出版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完善专业出版管理机制,提升中国专业出版的国际话语权。比如完善专业出版审稿机制,以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方式对专业出版物进行质量评价;还可以建立专业出版外审制度,由外审专家对专业出版物进行评价。再如优化发行量、引用率、点击率为中心的出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同行评价、专家评价等在专业出版评价中的作用,提高专业出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5]

3.以文化自信引领出版传播活动

文化自信不仅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坚守和传承,还表现为自觉传播本民族文化,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出去。只有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对外交流,才能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本民族文化的生命活力。习近平提出,应当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所以,应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国出版的对外传播活动,提高中国出版在世界出版领域的影响力。首先,完善中国出版的对外传播机制。当前中国专业出版、经典文学出版等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着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读者不认可等问题,但中国通俗文学对外出版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比如中国网络文学出版就成功地实现了走出去,成为世界出版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此应当创新中国出版的对外传播理念,建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对外出版传播机制。将中国网络文学出版作为中国出版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不断提高中国出版的海外认可度,然后再稳步推进中国经典文学出版、中国专业出版的对外传播。其次,中国出版对外传播中,不断探寻中西方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以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中国出版的对外传播,提高中国出版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和话语权。最后,推动中国出版的对外网络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成了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建构中国出版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推动中国出版的网络传播,提高中国出版在网络空间的知名度和话语权。比如加强专业网站、专业数据库建设,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知名度;开展中国名刊、名著、畅销书等评选活动,支持国内出版机构开展对外网络传播活动等。[6]

四、结语

中国出版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中国出版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出版走出去话语权建构中,文化自信发挥着思想支持、精神动力等重要作用,对于提升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当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国出版走出去,更好地提升中国出版的国际话语权。

猜你喜欢

话语权建构民族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我们的民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多元民族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建构游戏玩不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