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近代天津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语汇

2019-01-28苗,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汇屋顶天津

王 苗, 师 宽

(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300072; 2.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天津 300101)

天津经历了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逐渐形成了本土与西方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特征。大批近代的租界建筑渐渐演变为城市的历史象征,也使天津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论文对近代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天津建筑元素进行归纳、整合,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特征的符号化元素——建筑语汇,总结出天津本土建筑的文化元素,继承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一、 中西文化交融的天津近代建筑语汇

建筑语汇可以表达为建筑的语言、代表建筑的风格或其本身所具备的独特之处,“其构成是非常丰富的,诸如门、窗、窗间墙、女儿墙、檐口、基座、台阶、梁、柱等等,当设计者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将建筑语汇排列组合起来,即构成了传达视觉审美信息的建筑语言,形成了可阅读的整体建筑文本”[1],例如青砖搭配灰色瓦顶、建筑立面中运用砖雕石刻艺术进行装饰,这两点就可看作是典型的传统中式建筑语汇。对建筑语汇进行研究总结,能够增强人们辨别天津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有城市风貌特征。

天津租界是西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地域文化的承载体。“近代天津租界建筑的出现从类型到风格本身都非中国传统建筑所有,如教堂、医院、机构管理性建筑,以及小住宅、公寓式住宅等各种建筑类型,都是近代天津城市随着租界的出现建设而来。”[2]随着时间的推移,租界建筑已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从现今许多建筑中各式欧风线脚元素的运用,也能够体现出天津市民是喜爱和接受租界区西式建筑的,可以将其看作是天津近代建筑语汇的重要代表,也是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中作为异质文化进入天津的重要载体。

二、 对近代天津建筑语汇的提炼解读

对近代天津建筑语汇进行提炼和解读,包括形式、风格、材质、色彩等方面,提取的是代表性建筑语汇,需具备两个因素:足够突出的造型特点和大量使用在建筑实例中,能够使得观赏者在第一时间感悟到其建筑语汇所要表达的文化含义。

1. 红色坡屋顶与老虎窗

天津近代建筑中,租界区建筑大多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以红陶瓦为屋面材料。由五大道的鸟瞰图(见图1)可以看出,这片昔日的英租界高级住宅区除了样式统一为西洋风格的小洋楼外,大部分洋楼建筑采用的都是红色坡屋顶,无论是英式建筑的高坡屋顶,还是意式风格的缓坡屋顶,都有同样的红瓦屋顶元素,建筑实例可谓不胜枚举。不同于天津传统中式建筑的青砖灰瓦,这里呈现出的是一片暖色调的砖红色区域。久而久之,红色坡屋顶已被视为天津小洋楼的文化元素之一。在海河沿岸一带新建的建筑群——津湾广场的建筑形式(见图2),特别明显地沿用了红色坡屋顶这一元素。

与坡屋顶一起搭配的建筑元素,就是各式各样的老虎窗。老虎窗是指开在屋顶的窗户,随租界的洋风建筑而来,英式建筑的屋顶大多为高坡度、尖顶式样,为增加采光和通风之用,在屋顶开窗。“老虎窗”的名词来源于英文屋顶“Roof”的沪语音近“老虎”,这种开在屋顶的窗就被洋泾浜英语读作“老虎窗”。老虎窗的形式有很多种,特征比较明显的要数法式的圆形老虎窗,在很多法式风格建筑上都有这一元素,如法国工部局建筑顶部坡屋顶有一排圆形老虎窗,还有法国兵营的山墙面上也搭配有圆形老虎窗(见图3)。近代建筑中,老虎窗的出现形式更多地还是搭配高坡屋顶,以增加建筑顶层阁楼的采光和通风作用。天津市区进行“平改坡”城市街道立面改造更新工程中,这一建筑语汇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很多沿街的多层平顶住宅被加上了红色的瓦楞板坡屋顶,间隔有老虎窗的装饰,只是这里的老虎窗仅有装饰效果,并没有实际的功能。

2. 山墙面装饰

山墙是坡屋顶两端处竖直的墙壁,通常呈三角形,很多欧式建筑会在这个位置做雕刻装饰。在天津的近代建筑中,山墙面通常以各种样式的浮雕或花纹式样来进行装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的山墙面装饰会更丰富一些,其他风格则会适当简化,更加注重装饰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突出实用性,例如在解放北路(中街)的众多银行建筑中,不乏丰富的山花装饰,下面搭配几根粗大的古典柱式,烘托建筑整体的恢弘气势和富丽堂皇,是典型的古典主义装饰特征,如汇丰银行、盐业银行和东莱银行等;也有财力雄厚的私人宅邸将山花这一元素搬到住宅建筑上,如冯国璋旧宅,中央盔顶作为中轴,两端各搭配一个三角山花装饰(见图4),形成立面对称的布局形式。

英国俱乐部正立面的山花装饰(见图5)与一层圆拱窗套下的装饰相同,搭配在一起有着上下呼应和序列感;小白楼地区的音乐厅建筑,入口上部的大三角形山花装饰,与下部的六根粗大柱式搭配成为典型的“神庙”风格建筑,气势恢宏。新建筑中,山墙面的装饰依然多用于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中,如水上北路的某新建建筑的入口上部(见图6),山花与巴洛克装饰顶搭配使用,烘托其富贵典雅的商业气氛。

3. 红砖与硫缸砖

清水砖墙是天津本土的住宅建筑运用的传统材料,在近代建筑中,很多小洋楼都采用这一材料,体现住宅朴素、亲切的风格,如五大道地区有很多砖混结构的洋楼建筑,红砖和硫缸砖被广泛使用。五大道之一的睦南道,两侧的洋楼建筑就有数十幢是以硫缸砖为主要建筑饰面材料,虽然建筑风格各有不同,但颜色统一和谐。红砖与硫缸砖建筑所组成的城市空间和街道氛围已成为天津地方建筑文化的代表(见图7)。

但目前由于建筑节能设计的需要,黏土砖的使用受到限制,从2000年开始,天津就逐渐淘汰黏土砖而改用新型建筑材料,或用仿砖式样的外贴瓷砖代替,结合现代的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虽然有一定的改变,但建筑外立面所呈现的效果是一样的。

4. 窗套

天津近代建筑中的窗套元素一般都凸起于外墙,增强建筑外立面的视觉效果,丰富立体感,运用层叠的线脚装饰或古典柱式为外框形式,作为窗的装饰部件,配合建筑的整体风格形式,倍显建筑立面的丰富美观。此外,也有建筑将窗套的线脚替换为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砖雕花饰,如大清邮政津局(见图8),便是以花饰砖雕作为装饰来丰富半圆拱圈式窗套,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也凸显了建筑中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现代新建筑中窗套的运用,除非整体建筑设计完全追求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一般就相对简化了,将原有的复杂线脚省略为单层或几层重复线脚装饰,装饰柱的样式也简化为两根石膏柱或简洁柱头作为装饰,点到为止,如睦南道上某座新建的三层公共建筑,其外墙窗套样式虽是古典式,但形式上已有所简化(见图9)。

5. 铁艺栏杆与宝瓶栏杆

铁艺栏杆和宝瓶栏杆是天津近代建筑中常见的围合性元素,多出现于围墙、阳台和女儿墙部分,不同的材质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样式。运用铁艺栏杆的有浙江兴业银行,一层窗外部有精美的花饰铁栏杆,在美观的同时还有着安全性功能;位于大理道的陈光远旧宅,建筑中运用诸多花饰铁艺作为装饰元素,如室外的阳台围栏(见图10),还有室内的楼梯围栏。此外在睦南道两侧还有许多住宅建筑都用各式花样铁艺作为院门、围墙的装饰,精美实用。位于睦南道141号的高树勋旧居将花饰铁艺作为住宅门牌的样式挂于门前(见图11),凸显建筑细节之美。在现代新建筑中,很多铁艺栏杆依然在使用,可见其本身所具备的耐久性和稳固性。除了作为建筑窗户外部的防盗护栏外,还增加了一种新的功能形式,就是作为空调罩的装饰(见图12),挂于建筑外檐。

宝瓶栏杆的装饰多用于近代居住建筑中的平顶女儿墙装饰,如梁启超故居、汤玉麟故居(见图13)、庆王府,还有阳台的栏杆装饰,如刘冠雄故居二三楼的出挑阳台、颜惠庆故居(伪满洲国领事馆)的二层弧形阳台栏杆等,作为典型的欧风建筑元素,无论是居住建筑还是公共建筑,很多都在建筑装饰中运用到这一元素。现代新建筑中,这一元素依然延续了这种形式,用于具有欧风建筑的阳台或女儿墙装饰,如泰安道五大院二号院,外立面采用宝瓶栏杆装饰阳台和群楼女儿墙(见图14),还有的会简化为四方柱等样式。

6. 塔楼

塔楼是近代天津公共建筑非常重要的建筑装饰元素,几乎所有公共建筑都在顶层设有不同形式的塔楼,例如哥特式的锥形尖顶、罗曼式的圆形穹顶,还有简约现代的平顶形式等,有的纤细修长,有的方正端庄。塔楼建筑最集中的地区在介于原日租界和原法租界之间的和平路与滨江道一带的商业区,街道两侧建筑顶部耸立着形态各异的塔楼,如中原公司、劝业场(见图15)、渤海大楼、惠中饭店、交通饭店等。最特别的是位于滨江道与和平路交口处,由劝业场、惠中饭店、交通饭店和浙江兴业银行四幢建筑及其塔楼围合成天津最具代表性的繁华商业街道空间。造型丰富的各式塔楼构成了城市天际线的优美轮廓,也成为天津近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7. 传统民居建筑语汇——砖雕

天津传统的本土民居混合了北方四合院形式及南方穿斗结构的庭院式住宅,建筑立面以图案精美、寓意祥瑞的砖雕、石雕、木雕为装饰,青砖灰瓦和砖雕石刻艺术在建筑中的运用,可以作为传统的中式建筑文化语汇的代表(见图16)。随着中心城区建筑空间更替,很多传统民居建筑都被现代建筑所替代,本研究在进行案例调研中发现,新建建筑中,建筑外墙装饰中几乎看不到代表传统建筑风格的砖雕元素了,只有在古建修复或重建时,作为传统建筑元素的代表运用在外墙装饰上;或者是作为传统文化装饰元素运用在室内设计中,来营造中式风格;又或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运用于传统中式风格小品雕塑等。由此可见,作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语汇的砖雕艺术,它的装饰作用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丰富建筑外墙装饰的主流元素,而是作为代表中国传统风格的装饰元素而存在。

具有近代天津中西文化交融特点的建筑语汇,其本身来源于历史建筑,将其运用到新建筑的设计中,对原有的样式应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调整,建筑语汇的应用既要体现形式的原有造型特征,又要结合现有的施工技术和材料,并非单纯地原样照搬,而是需要从建筑整体的角度考虑,削减建筑语汇过度的突兀感,仅保留其表达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部分。

三、 结 语

天津近代时期建造的各式建筑中,建筑语汇呈现出中西合璧、“洋风”丰厚的地域特色。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和城市文脉愈来愈重视,众多近代时期的建筑成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近代时期形成的建筑文化和形象特征也成为当代天津城市形象的延续基础。

“如今,人们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文化呈现方式的历史性变迁”[3],天津城市出现的很多新建筑从造型设计中可以看出近代欧风建筑元素的运用,但使用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新的技术(见图17)。延续风貌不是对原有形式的照搬模仿,还需要考虑结合与时代相匹配的技术手段,将传统元素经过现代的理解和诠释进行再创作。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今日的再创作建造之物必然成为这座城市日后的历史组成,从对建筑语汇的总结可以看出,近一个世纪之久,天津这座城市文脉是如何蕴含在不断创作发展的建筑中得到延续的。

猜你喜欢

语汇屋顶天津
感恩
借“光”生财的屋顶
如果天津有“画”说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屋顶屋
天津卷
屋顶上的马
《天津之眼》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屋顶的雪(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