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农地产权改革
2019-01-28张玮中国人民大学
张玮 中国人民大学
作为两大理论体系,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存在很多的不同,同时也有一定的联系,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大环境下,我国产权改革深入开展,如何更好地做到产权统一与分离相结合,产权公平和效率相融合,产权稳定和多样性相融合,成为当前有关部门研究和探索的重点。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进行异同比较和分析,在不断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我国农地产权改革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更好地寻求农村土地改革的新方法、新路径,从而更好地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一、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比较研究
关于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方面的研究,首先总结相关的文献研究成果。关于两种产权理论体系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产权范式进行分析,基于个体或整体,经济还是法权关系、交易还是生产、财产还是自然、历史权利等方面进行比较,学者分别结合研究背景、目的、起源、结构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分别的对比分析,还有的从微观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界定范畴和变迁模式等进行了深层次分析,通过应用经济哲学方法论、一般方法论等,对两种产权理论体系所代表的内涵以及应有的价值进行了全面探究,除了进行系统对比分析,还有的学者还对对两种理论体系中产权理论以及学派思想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对产权内涵、本质、权能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分析。关于产权理论的研究从古至今文献资料非常多。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关于产权理论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角度进行实践分析。有的学者认为目前产权研究存在一些误区,将产权泛化,认同为似有产群,或者将产权看成一切,没有将产权进行辩证地分析,不能结合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对比论证,从而导致产权理论认识误区。关于产权理论的文献研究成果,虽然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涉及整体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大研究视角,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成果,但是总体上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研究,都需要立足实际,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研究成果转化能力,为社会主义生产带来更多的经验启示。
具体而言,关于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比较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一是两者研究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对剩余价值理论体系上的研究,充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研究模式下,认为所有权是一切权属的基础,谁能够掌握这种权利,才能拥有真正的产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研究劳资矛盾、供需矛盾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对产权理论体系的研究范畴,利用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按照“天赋人权”理论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重点论述了这种优先保护资产者非劳动生产要素及其所有权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科学地指出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西方经济学研究理论基础是效用价值理论,主要是对边际效用进行分析,所以相关的产权理论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二是两者具有不同的研究范式。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研究范式分别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且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而形成了多样化的产权形态,属于公有产权范畴,基于社会的、整体的视角来研究和论述的;依靠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范式进行分析研究,揭示的是交易产权关系,从法律视角对权力、制度规范和交易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视角是局部的、带有个人色彩的。三是两者在终极目标研究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马克思经济学产权研究的最终目标时为了揭示社会变化动态和规律,基于历史维护主义视角辩证分析产权制度变革。西方经济学产权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借助产权制度变迁,如何为资产阶级获得更大的利益,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对产权制度变迁的影响情况没有进行客观地分析和提及。
二、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比较对我国产权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带来的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种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更能够从哲学的、客观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产权理论,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更注重在微观层面和实用层面的研究,所以对于我们国家产权理论体系研究而言,可以不断吸收两种产权理论方面的精华,既坚持客观地研究,又要从实用的角度来进一步推动如何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丰富产权理论体系,指导实践成果更好地转化。两种产权理论体系研究,对我国产权改革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产权统一与分离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既要将产权看成国家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在国家公有制前提下将产权权责利按照对等的原则分配给社会大众,并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来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度统一和分离。另一方面要尽量促进产权公平和效率对曾。任何产权制度的变革都会影响到不同群体的利益,所以在产权制度变革和实践层面,既要体现公平性,同时还要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产权界定的帕累托效应最优模式,从而兼顾效率,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要对产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深入融合。我国产权理论体系是在不断完善的,产权多样性、稳定性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为了进一步构建产权清晰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并兼具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系,积极提高生产要素贡献率,充分发挥生产主体的能动作用,进而通过灵活的产权制度安排来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利益均等,公平交易,这些都是当下产权制度变革和研究的重点。无论产权属于哪一方,都不是绝对的稳定,需要根据社会形势变化不断发生变化,未来价值也有很多的不预测性,所以需要探究产权多样性和稳定性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产权制度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终极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的方法借鉴。
三、我国农地产权改革探究
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以及给我国产权制度变迁带来的启示,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农地产权改革,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探索:
1.积极探索地权高度统一和有效分离的新路径。地权属于公共财产,属于社会公共产权,涉及所有权、经营权和承包权三方面的权益。所以在积极推进农地产权改革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统一的层面构建完善的高度统一的集体所有产权管理体系,明确产权属于集体所有,同时又要从实施有效分离的角度,进一步探究如何有效划分承包权、完善农地流转制度、适当农地经营权,才能真正地让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来,激发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水平,这就需要不断健全完善交易协调机制和补贴制度体系,才能更好地释放农业经济自主发展活力。
2.构建反哺农业机制,促进农地产权兼顾公平和效率发展。在农地产权利益划分过程中,要深入探究如何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效衔接,在注重承包经营权分配的同时,确保集体所有权。既要让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益,又要处理好集团和个体之间的权益关系。要从提高农业发展的可持续角度出发,加强土地产权利益分配和约束,保证合理分配,又能够确保公共集体利益满足社会供给。
3.积极探索农地产权稳定与多样发展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农地产权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要在确保农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通过办法地权确认证件、健全农地流转体系、释放农地承包经营权等方式,加强农村用地的监督管理,避免出现非农化或者资本裹挟农地等情形的发生,要充分考虑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减少的情况,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代际继承和明确归属权益等方面完善实施细则,对土地产权交易方式也进行灵活探索,在保证合法的前提下充分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促进土地产权交易多样化发展,完善农地抵押、贷款、融资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收益,避免发生财产受损影响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