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及其法律规制
2019-01-28温芷仪赣州市第一中学
温芷仪 赣州市第一中学
一、校园欺凌的概述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
校园欺凌指在校园中发生的,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或互联网等方式,施行凌辱而对其他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的恶劣行为。不仅对被欺凌者身体造成伤害属于校园欺凌的范畴,言语谩骂或在网络上发表侮辱性言论也涵盖其中。
(二)校园欺凌的现状
1.欺凌发生频率升高
在近几年内,通过网络可以搜索到的校园欺凌事件数量越来越多,而被曝光的事件毕竟是少数,未被网络曝光的事件势必数量庞大。根据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来自数十个省市的将近六千名中小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承认自己被同学实施过欺凌。这个数字令人胆战心惊。而在短时间内频频爆出的多起校园欺凌事件,也显示着校园欺凌的发生频率较以往有升高的趋势。
2.欺凌方式多样化
校园欺凌的手段多样,直接和间接交融。例如直接的欺凌方式有肢体上的推搡、掌掴、殴打等以及口头上的嘲讽、谩骂、侮辱、恐吓等;间接的欺凌方式有伙同其他人对被欺凌者的排斥、孤立,这些间接性的冷暴力方式也被包含在校园欺凌的范畴中。
3.欺凌传播范围广
在互联网发达的社会环境下,校园欺凌现象的传播范围宽广,传播速度快。欺凌者利用网络发表对被欺凌者的辱骂性言论,或者通过网络发布欺凌现场的视频以供他人娱乐,从而对被欺凌者实施伤害。这些言论、视频通过媒介的快速传播造成大规模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对被欺凌者造成多重伤害,还对模仿能力强的青少年起到不良示范效应。
4.被欺凌者维权意识不强,维权手段不强硬
目前,大部分被欺凌者及其家长对于被欺凌事件都停留在与欺凌者、学校的纠纷中,普遍采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解决,如对被欺凌者给予相关赔偿,将欺凌者交学校进行批评教育等。只有较少部分被欺凌者及家长会采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
(一)社会各界总体重视不足
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和特殊性,被欺凌者出于自尊很少主动向老师、家长告知情况,导致呈现了一个校园和谐的假象,加上社会大众普遍认为青少年思想幼稚,闹闹别扭、打打闹闹等是闹着玩的行为,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对于已经曝光的事件,很多人只是抱着观望态度,并没有将其当成一个社会问题来严肃对待,治理校园欺凌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二)制度约束、惩戒机制有待建立和加强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十四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十四到十六岁的未成年人只需对部分严重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十六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一般从轻处罚。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大多为未成年人,需要担负的责任和处罚较轻,导致一部分欺凌者体会不到实施欺凌的严重后果,甚至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这样不仅起不到震慑作用,还会加剧欺凌者的侥幸心理,导致新的欺凌行为的发生,当前出现校园欺凌逐渐低龄化的趋势。由此观之,加强欺凌方面的制度约束、建立欺凌发生后的惩戒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三)学校管理不力
很多学校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疏于管理,放任自由,不对欺凌的苗头加以遏制。待欺凌行为发生后,为了保护本校利益而大力推卸责任,处理态度十分消极和被动,对欺凌者的处罚敷衍,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另外,一些学校奉行“唯分数论”,只以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唯分数论”还导致了学校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被欺凌的情况充耳不闻,漠然视之。学校的管理不力使校园欺凌的不良影响无法得到好的遏制,甚至进一步加剧。
(四)家庭心理教育引导缺失
孩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三观的树立与家庭的心理教育密不可分。很多家长仍秉持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落后观念,对孩子严加管教,动辄打骂,使在成长中的孩子也催生出了崇尚暴力、喜欢践踏他人的人格;一些家长忙于工作,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富足的物质条件就能让其健康成长,疏于对孩子的陪伴和心理教育,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出现偏差;还有一些孩子受父母离异的影响,长期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缺乏双亲的爱护和教育,且容易受到另一些孩子的嘲笑,内心郁结无法排解,最终以欺凌的方式来宣泄情绪。
在被欺凌者的家庭中,家庭心理教育引导的缺失也是一个问题。当孩子被欺凌时,一些家长认为:“为什么人家就欺凌你而不欺凌别人呢?自己身上也要找原因。”将一部分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这样的言论对被欺凌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伤害。甚至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被欺凌是丢了自己的脸,不仅不帮助孩子排解情绪,还对其进行批评。这样的行为可能导致被欺凌的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或是走上欺凌他人的道路。
(五)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性
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都不完善,但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经常接触暴力或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了他人欺凌的负面信息,就可能潜移默化地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青春期的学生,自尊心强,喜欢显示自身的优越感、寻求刺激感。在平常生活无法满足其需要的情况下,就可能通过对弱势的欺凌来获取优越感和刺激感。另外,青春期的学生处于叛逆期,渴望独立处理事情,却无奈于需要接受成年人对其的“束缚”。他们对于成年人的管教不屑一顾,对于成年人屡次禁止的事情更是跃跃欲试。以上因素对于学生实施欺凌都有着促进作用。被欺凌者也同样,在长期遭受他人的排斥、侮辱、殴打后,一些被欺凌者可能会无法压抑心中的委屈与愤怒,情绪走向崩溃,转化为欺凌者,对欺凌自己的人或是其他人实施欺凌行为。
三、治理校园欺凌的制度构想
(一)加大宣传,加大曝光力度,引起社会的重视
针对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总体重视不足的情况,应加大对于校园欺凌的危害的宣传。对于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应利用大众传媒的功能加大对其曝光力度,展开后续的跟踪调查,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明确“校园欺凌不是小打小闹”。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于校园欺凌的立法是治理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暂时缺乏专门对于校园欺凌行为进行约束的法律,加上,欺凌双方都缺乏相关法律知识,当欺凌行为发生后,公安机关难以介入,不能高效地进行处理,欺凌双方只能依托学校进行相关的协调。笔者认为,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防控校园欺凌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范畴,有针对性的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学校在防控校园欺凌方面应履行的义务及欺凌者应当担负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
(三)教育部门完善防范校园欺凌的管理规范
2016年11月教育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对学校防控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教育部门应对“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反馈和效果评估,不断完善和修订“意见”,最终形成校园欺凌防治及报告方面的管理规范,将防控校园欺凌事件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中,以此督促学校对防控校园欺凌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学校强化管理,加强教育
学校围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或制度,例如制定教师向学校定期报告的制度、建立“校内110”报警系统及学校安保人员在校园欺凌高危地点定期巡查等措施,保护学生安全。
建立鼓励被欺凌学生上报的机制,拓宽上报途径,例如电子邮件、非监控范围内的校园信箱、开放班主任或年级组长谈心日等,及时获取信息,快速干预,将校园欺凌事件防范于未然。
学校不能将分数神圣化,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格、三观的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法制、生命安全教育,定期普及校园欺凌防控知识,对欺凌者应当担负的责任进行宣讲,形成校园欺凌行为可耻,欺凌是无能的表现的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弘扬正能量。
(五)加强家庭心理沟通
作为家长,应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不能放任孩子自由地伤害他人或是被他人所伤害,对其加强心理沟通和引导,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不能对孩子一味的苛刻或是溺爱,应正确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即使工作忙碌也应该抽出一部分时间和孩子就心理问题进行交流沟通,排解孩子的不良情绪,将孩子欺凌他人的行为消灭在萌芽阶段。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欺凌,应该尽力安抚其情绪,重视对其的心理疏导,并坚定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
(六)学生端正自己的思想,建立良好的心态
学生应该积极接受教育,认识到校园欺凌对欺凌双方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端正自身的态度,不能将校园欺凌看作一个宣泄情绪或表现自己的手段。应树立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的积极心态,明确暴力手段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学习生活中,通过沟通的手段来解决矛盾,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成功,而不是实施欺凌。欺凌他人行为不仅不能表现自己,反而是自身无能的体现,遭人唾弃,还将受到相关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