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区特色农具—曲辕犁设计及其审美研究
2019-01-28万胜指导老师李加林秦菊英
万胜 指导老师:李加林 秦菊英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一、论犁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一)论犁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尽管在古代,犁不仅被作为生产工具运用着,还寄宿着一些民俗文化、神明信仰的精神在其中,根据调查了解,犁不同于青铜礼器,有着明显的装饰美学特征,也不同于漆器、陶器等古物,有着十分鲜明的设计美感。在深入调研过后,被犁这一农具背后寄宿着的深厚历史所感染,通过了解一些犁在古代民俗文化中的作用,找到了分析其设计美学的切入点,即犁的非物质性问题。
在下文中,将在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犁的实用性、工艺美、材质美等基本美学方面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犁的非物质性。
(二)关于设计美学、犁、江南地区的定义
在详细分析古代犁的设计美学内容之前,我们得先明确几个概念:
1.什么是设计美学?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构成要素分别为形式美、功能美、技术美和材料美。[1]
2.什么是犁?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是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3.什么是江南地区?关于江南地区的界定,因行政划分、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众多因素,有着许多的说法。广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的地区;狭义上的江南则指苏南地区和浙北地区,具体范围不明确,有“小江南”这一俗称。[2]
二、曲辕犁的发展
江南地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稻作起源地。[3]一系列考古成果证明,这一地区的稻作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源、发展、可谓底蕴深厚。
犁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就有犁的前身一种体型较小的三角形犁形器出土。现在在江南地区发现的最早出土的石犁,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隋唐时期的曲辕犁虽然相较二牛抬杠式有了很大的改进,犁辕由直辕变为曲辕,出现了策额等部件。宋元时期的曲辕犁在唐代的基础上将笨重的耕犁变得更加灵活、轻便,同时完善了配套的牵引装置等物,让曲辕犁的设计更趋于完美、趋于适应人民的需求,更体现出了设计中的人性化,加强了曲辕犁的可用性,但是总体上仍旧十分笨重,结构繁杂。[4]
曲辕犁是隋唐时期杰出的先进农具。它出色的适应了红土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与前期所有从北方传来的犁具都不同,它是立足于江南,根据江南地区的地理、气候因素进行改进的,具有江南特色的犁具。它充分适应江南地区土壤湿重,地势高下变化多端,田块不规则等特点,完成了犁这一农具在江南的首次本土化,从而真正促进了中国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
三、曲辕犁和以前耕犁相比
在结构上,对于新型的双面犁,著名农业学家胡天妮曾评论:“双面犁的出现必将是犁铧产业的另一个革命。”到了现代的犁在曲辕犁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科技化、机械化,更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在材质上,现代冶铁技术高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犁的实用性。
但是现代新式犁的出现并不代表曲辕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在江南地区,零星的特殊地势并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器械,但是曲辕犁已经能够满足少部分使用者,如少数民族耕作梯田的需求。
设计的一大要素是“实用”,曲辕犁是人们根据江南地区的环境要素所设计的优秀农具,也正因为适合,曲辕犁才能深刻的影响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才能大大提升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普及的可能性,才能达到农业生产上的真正实用,即提高农作物产量。
四、曲辕犁的设计美学
犁这一农具,在江南地区的历史上源远流长,至今也仍活跃在人民的农业生活中。通过整个脉络的分析,唯有因地制宜、根据需求不断寻求材料创新、结构创新的犁才能成功,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体现出它蕴含的非物质精神方面的美,才能拥有设计美学体系中的形式美、功能美、技术美和材料美。
农具脱离石材、木材、蚌、骨等自然材料垄断的局面,开始向金属制造农具演变,极大地提高了农具的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犁作为重要的耕作农具自然得到了着重的关注。
五、总结
同时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研究者,认为犁的作用它可以:
1.作为拥有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存在于江南地区人民的生活中,指导民俗;
2.成为设计元素运用到多个设计领域,如儿童玩具领域,从而让儿童益智、娱乐的同时,可以得到文化的教养;
3.可以通过设计有关犁的一整个流程,成为一种新型娱乐方式、锻炼方式,运用到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中,带来更丰富的娱乐方式和更轻松的健身手段,还给他们创造与他人交流、交互的机会等等。
犁作为重要的稻作农具,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最后到我们的当代,现在的审美和工艺技术来说,以往的犁并称不上是“美”的。真正的美源于文化,源于历史,源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