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山马岙传统村落保护同旅游开发协调性研究

2019-07-24翁涨焕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3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3期
关键词:村落利用旅游

翁涨焕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310000)

传统村落这一宝贵的物质遗产及其附属的时代价值、历史背景,本应该传承和发扬光大。然而由于村庄的转型治理,城市化扩大和农民的脱贫,导致传统村落呈快速下降趋势,传承着中华丰富的农耕、渔猎和灿烂文化的传统村落诞生于历史,也随着时间逐渐消失。

“乡村振兴战略”(2017)、“美丽乡村建设”(2018)的提出与新时代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焕发新活力。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是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议题及其经济发展共赢的重点,不少村落在更新建设中以景区形式发展旅游。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同发展旅游业亦步亦趋也不相妥当。一方面,可能使传统村落过度商品化,千篇一律的改造手法破坏物质文化遗产最初的原真性,使其缺乏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另一方面,对建筑群体进行肤浅的表层装饰等并不利于传统村落保护与永续在地发展。

一、舟山马岙传统村落现状

浙江舟山马岙村,村域总面积25平方公里,处舟山本岛西北部(如图1),众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属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据文物部门考证马岙系舟山地区文明滥觞也是中日文化传播的中继地,境内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珍贵文物,被誉为“海上文物之乡”、“千岛第一村”。

图1 舟山和马岙位置 图片来源:保护与利用规划文本

图2 马岙山水格局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马岙于2014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保护传统村落,以融合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鲜明海岛特色文化而著称。其所在区位环山面海,山岙居中(如图2),村内民居凸显的建筑特色可概括为:紧凑集中,低矮稳固;石墙木构,抵御台风;精雕细琢,智慧祥瑞。不同的建筑式样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也是海岛人民应对生活生产所体现的生活哲学,又因地理环境而融入海岛人民的智慧。

(一)马岙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

舟山观光人数稳步增加,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4年国内外游客共3397.96万人次,同比上年增长10.8%。总体来看发展潜力大。从整体环境来看,马岙历史文化、山水风光在舟山本岛较为稀有,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马岙区域内旅游资源种类形式多样包括历史建筑和遗址、人文与历史民俗活动以及旅游产品等。马岙拥有海洋渔港、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浑然一体的村落格局,滋生以“耕、读、渔、盐、商”为主要载体的海岛文化,完整的保留并延续海岛民风民俗。村落记录了当地人民丰富的生活劳作情景,是海岛河姆渡文化的诞生地,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现有旅游项目主要有户外休闲(“青青世界”农家休闲游)、户外运动(林间胜地)、历史民俗文化游和节庆旅游等。但因马岙村域内资源内容重复,旅游形式固定单一缺乏创新,配套基础设施也未能完全适应旅游开发。虽具浓厚的历史感,文化遗产却在历史中逐渐消失。这直接导致马岙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的热潮中深陷发展的瓶颈。

(二)马岙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主要包括有耕地、林地、道路、居住用地、水体等,还保留了原有土地的肌理样貌。非建设用地中水域面积为0.52公顷,农林用地为7.88公顷。因舟山属丘林地形又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因此马岙村域范围内河流水系发达,水利设施完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灌溉基础。周边野生山地植物主要有松树、杉木、毛竹三群系。木土栽培植被在境内占有相当面积,主要有:杨梅、桔园、李园、梨园、文旦、桃园等,占比较高的农林用地为当地开发休憩旅游、农家度假提供了先天的优良资源条件。

(三)建筑保护现状

当地以1980年以后的建筑为主。按建造年代的差异,将民居建筑分为四类:明、清时期多为木结构建筑约占4%,主要指马岙当地林氏宗祠以及氏民居两栋建筑为主,现保存完好。民国时期多为石头建筑约占8%;1950-1980年以后多为砖结构建筑约占8%;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福利,百姓生活日益富庶,和中国其他地区相似百姓更偏爱追求建造楼房而取代曾经的木构旧宅,所以新建造房屋建筑整体约占83%,多为1980年后以砖混结构。

村庄南倚青山,北临大海,很多民居采取“背朝大海”的布置方式。马岙当地建筑总体展现为紧凑集中的群体布局方式。房屋建造在山岙之中且同周围其他建筑物相互联系依偎在一起,总体布局紧凑集中。低矮的单体建筑形式,相比于二三层的楼房,单体的建筑在应对风力时更为稳固。布局上也带有别具一格的韵味。

(四)马岙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

“跳蚤舞”(入浙江省非遗)、“舟山渔民号子”和“舟山锣鼓”、“木偶戏”(入浙江省非遗)等都是马岙最具独特的文化标志。这些富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校本地方课程,在教育知识的同时也让这些传统的历史文化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近年来,不断被提出的“原真性”、“生态性”的概念使人们向往追求带有淳朴气质的物质或者非物质产品。将这些朴素的民间文化遗产加以合理利用和推广,结合当地老宅民居构成的乡土文化背景和得天独厚的渔港环境,利用这些富有海岛民俗的“原生态表演”推向市场,也是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强有力的手段。

二、马岙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同发展旅游协调性弊端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协调性的根本问题引用《园冶》一书的观点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主要体现出两者之间是否“体宜”:“体”是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协调;“宜”,则是一种适宜的状态。马岙处于旅游发展相适应又促进的阶段,传统村落的保护为旅游发展提供相应支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也要协调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一)旅游形式单一雷同,缺乏提升创新

传统村落产业的培育受阻。马岙作为舟山农家乐的发源地,近年来却因经营理念滞后、后续投入不足致发展缓慢,且享受不到乡村旅游发展时代的红利。作为全省首个乡镇级博物馆,目前的功能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文物陈列展示、游客进馆参观功能为主。当地渔农家乐旅游层次低下又形式雷同,以餐饮、花果采摘为主要旅游形式,当下8家农家乐中却只寥寥3家能维持营业,余下则难以继续。如何促进渔农家乐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形式创新培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村民主体作用匮乏,缺少社会力量支持

传统村落建设主体的问题。在旅游发展进程中,引导社会其他力量参与不足,评估过程中BT、PPP模式等缺少各项资金建设模式的投入。村民自主积极性不高,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靠政府单一的力量十分有限且无法持久。如何使百姓居民成为美丽乡村的践行者、维护者和监督者;如何激励吸引工商及社会民间资本和其他力量来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是目前要引起重视的话题。

(三)村落长效建设机制建立未果,缺失永续发展

传统村落长效治理机制建设困难重重。现今环境卫生和店铺总体规划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街区部分仍未完善。治理机制的常效化是整治关键所在,然而贯彻落实起来难度颇大;加强党的领导,引入重大议题“党员投票制”、完善党员议事范畴和步骤程序等还需进一步思索和探寻;社会治理层面,试行“网格微民约”等模式,但存在约束力程度较弱、治理效果不佳等问题,促使村规民约“更接地气”、一定程度提高管理硬约束力,促进传统村落永续发展仍需思考。

三、马岙历史传统村落保护同旅游发展策略途径

(一)加强历史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旅游发展协调和民生改善三者的辩证认识

传统村落的永续在地发展需依靠经济力量的保障;而旅游发展及游客招徕则要依赖自然风光或风土民俗,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来行销至市场;村落的保护利用和旅游业的有序发展能促进百姓安居乐业,而民生的改善能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稳定而长久的人力与物质基础。从总体世界观角度出发呈现稳定的三维度关系而能够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如图3),三者的和谐共生可切实维护传统村落的永续发展。弥留“千年马岙,海岛奇缘”的文化风情的本真性,尊重当地百姓的传统民居生活,友善对待当地的居住环境、方式以及人口分布,维持传统海岛景观的资源完整性、稳定性,以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图3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旅游开发在地观光、百姓民生辩证统一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二)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焕活新乡愁

保护传统村落物质文化遗产是持续开展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首要历史文化因素。历史传统建筑可以贮忆、回望,同时也可以来记录和定格。因此历史建筑的保护也显得格外重要。王景新(2016)认为:可适当允许传统建筑的修葺改造,允许室内装潢选用现代建材,且屋内设备也可现代化。但不能改变和破坏房屋原有结构、墙体和其整体所呈现之传统风格一切部件和风格元素,建筑外立面肌理风格也要适应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环境。马岙村落文化馆就是典型的将村落破落且无人居住的建筑进行修旧如旧设计之下的成果。化馆将党群服务中心、村落历史沿革展示、休闲书吧等各功能集于一体,既能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休闲茶话的好去处又能给外来游客以清晰的一面了解马岙的风土人情。

(三)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地方文化品牌

马岙千年文化具有稀缺性、唯一性特点,是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的融合,又向良渚文化发展并得到传承与延续。既拥有浓厚的耕读文化,又具有一定的海洋文化。形成了以古驿道、唐家老街、三江码头等具有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遗存。但是,马岙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物质依托较少、展示空间匮乏以及精神空间缺失等问题。因此,要实施“利用性保护”,是指以保护为目的、以保护与再创造相结合为手段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方法。将马岙的历史文化以主题公园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一种永久性的非物质文化博物馆,以马岙的千年文化为核心,以“耕-读-渔-盐-商”为依托。同时,知人善任引荐经济、社会、历史、文学、艺术设计类等各学者落实科研创新,完善休闲旅游业、强化村落视觉宣传;恢复传统手艺名品的生产供给链,营造马岙传统文化村落旅游观光的独特新品牌。

四、结论

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良性适宜发展是传统村落旅游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旅游开发同传统村落格局协调性之间的发展矛盾、百姓民生的就业福祉与经济问题,让我们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议题”是凝聚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文学等多学科共同探讨绝非一朝一夕即可达成。马岙是当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实践的一个反射甚至是海岛传统村落的缩影。旅游开发对于传统村落的“发展”是机遇,对于“保护”却是挑战,如何协调平衡依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村落利用旅游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