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民族舞蹈作品创作中道具的应用研究
——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的道具运用

2019-01-28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昆明650021

大众文艺 2019年5期
关键词:傣族孔雀舞蹈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昆明 650021)

关健词:傣族舞蹈;道具;运用;舞蹈创作

一、 民族舞蹈道具的应用分析

舞蹈作品中的道具是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经过舞蹈编导们的艺术构思制作后,助力于舞蹈作品的呈现,所运用到舞蹈艺术作品创作范畴中的物品称之为舞蹈道具。舞蹈创作者们在作品中透过道具来表达思想内涵、意义象征,再通过道具的运用将艺术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结合后覆盖到道具本身原生的生活实用功能,道具本身也由实用的生活物品,通过承载了舞蹈编导们赋予的艺术创作的转化,这便是舞蹈道具所具有的艺术性特点。舞蹈道具是创造舞蹈形象和营造舞蹈作品情感氛围的有机组成部份,是舞蹈舞美造形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在舞蹈作品中道具作为具有抽象的象征体,也有具象的实物体,作为抽象的象征体,其蕴含着广泛的象征内涵,作为具象的实物体,通过实物的功能与价值强化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作为舞蹈作品中的道具不仅体现出这一物品的实用功能,更主要的是为舞蹈编导在作品中表达出编导者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主题内容,为舞蹈作品的审美价值加分。

自从人类有了舞蹈,道具便伴随着舞蹈出现。在当代民族舞蹈作品创作的发展过程中,道具的形式和运用方式也愈来愈丰富,从初始人们只单纯认识到道具的实用价值,到今天的道具寓义的延伸价值。舞蹈道具在民族舞蹈作品创作中的运用的艺术手法也从简到繁,从最初的道具只单纯起到装饰作用和实用意义,再到如今的民族舞蹈作品中运用道具来强化表现人、事、物、情,甚至是民族深层的精神。由此可见,当代民族舞蹈创作者们对道具的运用不再是简单的物体韵律化的运用了,他们更多地是通过道具运用的方式阐释舞蹈作品所需要营造的环境氛围,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情感的表达,舞蹈道具的作用展示出了道具的文化魅力,直接目的是为了有助观众对于舞蹈作品的理解,更深层的目的则是为了增添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民族舞蹈作品与道具的紧密结合,为舞蹈编导在民族舞蹈作品的创作中更好地表达出了作品所需呈现的内涵意义和讯息,能够更好地增强当代民族舞蹈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舞蹈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门重要艺术,在舞蹈这门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道具的运用在舞蹈中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例如在中国古代乐舞中就开始运用了扇子、羽毛、水袖、剑、琵琶、手绢、鼓、盘子等作舞具,丰富了舞蹈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发展到今天的道具,其种类更加丰富。在当代民族舞蹈作品创作中的运用就更加广泛了,艺术创造性也越来越高,舞蹈作品中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性,除去舞蹈作品本身的内容架构以外需要依靠道具的艺术化价值作为作品形式的补充和内容的外延。不同民族的舞蹈作品因其民族文化的差异,应用不同的道具,表达不同的民族舞蹈的主题内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艺术效果。民族舞蹈作品中道具的运用可以更加直观展现着不同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通过道具的运用塑造人物形象。道具在不同的民族舞蹈场景中,道具应用还体现出了不同的人物情感色彩,烘托不同的舞蹈意境,增强民族舞蹈语汇的表现力,增添民族舞蹈艺术的技艺性,舞蹈道具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民族舞蹈作品中的重要艺术性元素,在当代民族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二、 傣族舞蹈中的道具种类与功能分析

傣族是云南省的特有少数民族,人口约1300000多人,其族源据民族学研究,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属于百越的一支。在云南省的傣族族系发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并散居于澜沧、临沧、元江、新平、金平、华坪、禄劝、大姚等30多个县。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自己的文字(傣文)和语言(傣语),文字由梵文字母演化而来,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它对傣族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有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同时其信仰也对傣族舞蹈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傣族集居地区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森林茂密,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对水有着特殊的情感,在特殊的节庆中傣族以祈水表达对水的敬爱之情,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舞,其独特的舞蹈形式沉淀着深层的傣族文化和精神,也传承着傣族人民的民族审美理念,塑造着傣族民族民间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傣族舞蹈是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它充分展现着我国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它是中华民族舞蹈艺苑中的珍宝。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民间舞蹈,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和审美情趣。傣族舞蹈具有浓郁的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其独特的舞蹈韵律风格和鲜明的艺术形式特色,源于当地傣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生产习俗,充分反映着傣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舞蹈成为了傣族人民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特色艺术形式。傣族舞蹈动作大多温柔优雅,也不乏张力的表现,舞蹈形态婀娜多姿,具有着傣族文化的特色,节奏兼具缓慢和轻快明朗,傣族舞蹈通过其形式外柔内刚的特质,表现出了充满着内在精神力量的傣族文化。据说在大约1000多年前傣族世居地区就有了较高水平的歌舞表演艺术,傣族舞蹈在表演时离不开道具的应用来增添舞蹈表演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傣族民间舞蹈道具的种类繁多,运用形式多样,道具寓义深刻,在艺术表现力上具有非常高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价值。当代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运用的傣族舞蹈道具大约有以下几个种类:象脚鼓、孔雀架、孔雀裙、扇子、伞、竹杆、水罐、长甲、斗笠、腊条、花环、大刀等,傣族舞蹈道具作为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沉淀物,在当代傣族舞蹈作品中,通过艺术的处理方式,赋予了傣族舞蹈道具极强的民族精神表达功能和审美艺术价值。

(一)傣族舞蹈道具“象脚鼓”

傣族舞蹈道具“象脚鼓”,既是傣族舞蹈的道具,又是傣族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其外观形似傣族地区常常出现的动物——大象,根据象腿的形状制作而来,傣族人民将白象作视为美好吉祥的象征,故制作象脚鼓来以此表达傣族人民对白象的喜爱和崇敬之情。象脚鼓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以使用象脚鼓作为舞蹈的道具为主要的艺术形式,“象脚鼓”分长象脚鼓、中象脚鼓、小象脚鼓。“象脚鼓”在傣族舞蹈中承担着两项重要的功能,一是傣族舞中的乐器,通过敲击象脚鼓发出的声响作为舞蹈的节奏;二是,傣族舞蹈中的道具;象脚鼓在傣族地区使用极其广泛,可以说,只要是傣族聚居的地区就有象脚鼓。“象脚鼓”运用于舞蹈表演中,具有极强的技艺价值,要求舞者既要在自己敲打出舞蹈的节奏,舞者自己还要黙契合作鼓点节奏进行舞蹈,因其节奏感强烈非常震撼人心,舞蹈动作赋有张力,技艺结合的审美价值极高。“象脚鼓舞”于2008年6月7日傣族象脚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傣族象脚鼓舞蹈表演中技艺结合且难度最大、审美价值最强的要数“长象脚鼓”,此鼓的鼓身长约1米八至2米,长象脚鼓大在民间最早是通过敲击象脚鼓所发出的声响形成鼓语,既然是一种“语言”的传递,它就起到了沟通交流的实用功能,同时象脚鼓也用于歌舞伴奏,但经过其演变和发展,在当代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象脚鼓以成为了舞蹈的道具,在舞台舞蹈表演中不仅能打出丰富多变的鼓点,更重要的是敲击象脚鼓时候的舞姿展现出了艺术之美。长象脚鼓舞以边击打边舞蹈助推舞蹈情感,在展现击鼓舞技巧的同时,将长象脚鼓鼓尾部的大幅度转动摆动,以及舞者运用身体各个部位敲击象脚鼓形成优美的舞姿,例如手肘、膝盖、脚等,以增加舞者的情感表达和观众的视觉美感。当代的傣族长象脚鼓舞作品已经将象脚鼓这个道具在技艺结合的审美应用价值进行了更大的扩展与延伸。以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的少数民族歌舞节目《大地春晖》为例,其中有一个部分为云南傣族象脚鼓舞的表演,由云南省歌舞剧院的两名男演员(杨月秋、李飞)表演,道具是傣族特有的长象脚鼓,据了解每个鼓的净重大约是25斤左右,他们所表演的是傣族特有的长象脚鼓舞,具有很强的技艺结合性,因为其长度和重量的因素,使得舞蹈的难度较大,在舞蹈节目中,两名象脚鼓舞的男演员在表演中要把鼓放置于在自己身上飞速地旋转,需要舞者长期的训练才能完成这一技巧,这段舞蹈的表演将傣族舞蹈道具长象脚鼓的运用进行了技艺性的强化,拓展了象脚鼓的艺术审美价值,使长象脚鼓在舞蹈作品中的应用彰显出了傣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中象脚鼓一般鼓身长约1米多,在傣族民间的运用中象脚鼓为道具舞蹈时,其舞蹈形态多为单肩背鼓,敲击鼓面,并配合傣族特有的舞姿,动作以鼓尾的摆动为基本舞蹈语汇,群舞队形形成类似圆形的流动线路,舞蹈动作较为单一,以击打象脚鼓为主,在当代傣族中象脚鼓舞蹈的创作中,舞蹈编导将中号象脚鼓的特点进行了发挥,使其审美价值不断延伸,突出傣族古文化的魅力,如:大型情景歌舞《水舞源》的一段女子象脚鼓群舞,中象脚鼓矗立于地面,女舞者面向象脚鼓站立,通过双手击打象脚鼓发出的声响,变化敲击象脚鼓的舞姿,画面清新,舞姿俏丽,通过象脚鼓敲击时发出的声响节奏配合舞姿的动态表现表现出了了傣族少女的美丽与智慧。再如:原云南省文艺学校的男子中象脚鼓舞组合,通过男子敲击象脚鼓的舞蹈韵律和舞蹈姿态,结合舞蹈节奏变化,强化男子在舞蹈中运用中象脚鼓道具的甩尾动作,因在中号象脚鼓道具尾部插上了孔雀的长羽毛,突出了尾部的视觉点,通过将中象脚鼓甩尾的动作,营造出了浓郁的傣族舞蹈文化氛围,拓展中象脚鼓舞道具使用的技巧性,使得这个傣族中象脚鼓男子舞蹈组合更具审美价值和教学训练价值。傣族舞蹈中的小象脚鼓,一般鼓身长约60厘米左右,小象脚鼓因鼓身较小,其重量较轻,在舞蹈中的运用显得更为灵巧,更便于配合舞蹈动作的展现,小象脚鼓在民间一般多为双人对鼓或四人对舞,主要用于斗鼓,同时也有集体使用小象脚鼓的群舞,舞蹈以击鼓追斗为主,运用手敲象脚鼓配合踢腿和斗脚为基本的舞姿,在当代的傣族舞蹈创作中,小象脚鼓因其形态和重量的优势,在傣族男子舞蹈中普遍使用,舞蹈动作、群舞构图、队形流动等变化丰富,具有较强的审美性,例如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泼水节演出和游演中,都会有傣族男子小象脚鼓舞,小象脚鼓因为其体型相对小,便于携带,在舞蹈中的灵活运用性较强,傣族男子小象脚鼓舞整齐的鼓点震撼人心,在节目中还会穿插斗鼓,带动节日的气氛,同时,小象脚鼓舞通过节庆的演出活动,有利于其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象脚鼓舞主要以敲击象脚鼓为主要的动作元素,不同型号的象脚鼓也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在当代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对象脚鼓这一道具的运用中,主要以增加舞蹈的美感,传递舞者的语言,烘托舞蹈氛围,展示傣族的民族精神为主要应用目的。象脚鼓作为当代傣族舞蹈作品中的重要道具,通过象脚鼓的击打鼓点增添了舞蹈者的音乐语言,以及变化多端的象脚鼓舞的舞蹈姿态、动作语言、道具使用技巧则增添了傣族舞蹈文化环境的热烈氛围。象脚鼓运用于当代傣族舞蹈作品中,其道具的应用价值,在舞者的技艺结合中,展示出了象脚鼓的傣族文化符号的延伸意义和审美价值,双重价值的融合实现了傣族舞蹈中象脚鼓道具运用价值的最大化。

(二)傣族舞蹈道具“孔雀架”与傣族孔“雀舞裙”

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美丽、智慧、吉祥、幸福和善良的象征。作为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孔雀舞”,其舞蹈动作语言为模仿孔雀的形态,“孔雀舞”寓意着带给人们自由和幸福的生活。在傣族孔雀舞表演中,“孔雀架”是民间孔雀舞蹈中常用的道具,因为道具的外形酷似孔雀的屏,道具的使用目的为助力舞蹈侗族模拟孔雀的形态,所以称为架子孔雀舞。在民间傣族传统的架子孔雀舞均为男性表演,表演者身着傣族传统服饰,背部背着类似孔雀羽翼的架子,将其作为傣族孔雀舞蹈的道具,男舞者双手握住孔雀架子的左右两边,在舞蹈中模拟孔雀的尾巴(孔雀屏),在“象脚鼓”“钹”“镲”等乐器伴奏配合下,随节奏舞蹈,舞蹈动作配合道具孔雀架,模拟孔雀的行为,通过打开与合拢、抖动孔雀架子,展现出孔雀开屏的形象。傣族人民喜欢和崇敬孔雀,因为他们认为孔雀是吉祥之鸟,他们以孔雀为骄傲,“孔雀架”作为傣族民间孔雀舞的主要道具,其唯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塑造孔雀形象而服务,辅助男性孔雀舞者准确捕捉孔雀的动态形象,再现孔雀的灵动与美丽。在当代的傣族架子孔雀舞创作中,因道具固有的表现意义的固定化,在运用时道具的扩展性不大,与民间的舞蹈形态相似,有时为了强化孔雀形象,表演傣族架子孔雀的舞者会头戴金冠及面具,“孔雀架”作为道具融合舞蹈动作和情感变化,表现孔雀的灵动形象,模拟孔雀展翅、摇身、摆尾开屏,架子孔雀舞通常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舞蹈形式,或是在傣族舞剧中出现,孔雀架已成为了傣族舞蹈中的重要道具。如:民间舞蹈家毛相的《双人孔雀舞》就是运用道具“孔雀架”展现美丽孔雀形态和神情的,艺术家利用精湛绝美的舞技在道具“孔雀架”的运用中展现出了舞者作为雄孔雀象征的动律和形象。又如:云南舞蹈家杨洲创作和主演的舞蹈作品《孔雀》中,在舞蹈作品的一开始先表演了架子孔雀舞,然后再表演徒手孔雀舞,这个作品将男子孔雀舞的刚毅而柔情的舞蹈性格展现出来,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让观众看到了男性孔雀以“孔雀架”道具舞出的诗画般的意境,更让广大观众感受到了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审美和内涵意义。

同样是表现傣族吉祥之鸟——孔雀,在当代傣族舞创作中有了质的飞跃与突破,出现了“孔雀裙”作为傣族孔雀舞蹈的道具。随着傣族舞蹈本体的发展,笨重的孔雀架限制了舞者身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加之女性舞者身体的婀娜多姿和动作柔美的质感,对于孔雀形象的表现更具有优势,女舞者加入到了跳孔雀舞的行列,促使了“孔雀舞裙”的出现。傣族女子孔雀舞离不开“孔雀舞裙”这一重要的舞蹈道具,其与孔雀架功能相同,都是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现孔雀的美,“孔雀舞裙”的运用使得傣族女子孔雀舞蹈有了更为丰富性的变化,通过具有创新性的艺术手法将傣族孔雀形象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了更具当代审美的拓展和延伸。传统的孔雀舞大多由男性表演,为了与时代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步,孔雀舞的创作有了质的突破和形式的创新,女子表演傣族孔雀舞蹈,将身姿的婀娜形态配合舞蹈道具“孔雀舞裙”的运用,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符合于当代审美对孔雀形象的想象,女子孔雀舞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同,由最初傣族男子孔雀舞蹈的架子道具流变为了女子身上穿着的孔雀舞裙子,二者的外形虽有不同,但其表现的功能是同一个,即助力舞者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孔雀灵动的姿态。当代女子孔雀舞在表演时对于道具“孔雀裙”的运用更注重人与物的融合性,“孔雀裙”作为舞蹈时女子穿着的服饰,超大摆长纱裙上坠满形似孔雀“羽毛”符号,配合舞者的动作将孔雀美丽的姿态翊翊如生地展现出来,女舞者在舞蹈中通过与舞裙的配合,模拟孔雀展翅和孔雀姿态。在当代孔雀舞的表演中,女舞者手部孔雀头式的指形,以及女舞者双手或单手拉动舞裙形成不同孔雀形态的舞姿,通过旋转、跳跃、行走和姿态造型,塑造了孔雀的生动形象,表现出大自然中美丽的孔雀精灵,迎风展翅、展翅点水等。“孔雀裙”作为女子孔雀舞蹈的重要道具,使得女子孔雀舞的动作语汇更加的丰富,保留住了女舞者在傣族“三道弯”中舞姿体态,加以舞裙作为道具,更有助于孔雀形象的准确塑造。最早使用“孔雀舞裙”作为道具的傣族孔雀舞作品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剧中孔雀公主楠木诺娜由刀美兰扮演,由此开始了傣族女子孔雀舞,剧中“孔雀裙”作为主要舞蹈道具,在孔雀舞段的表演中,通过舞姿与道具的巧妙配合,表现出了孔雀公主主楠木诺娜的美丽与善良,在舞段中,根据剧情的需要,充分运用“孔雀裙”作为配合孔雀舞动作语汇的重要道具,展现出孔雀开屏时的姿态,生动地呈现了孔雀开屏的动人画面,“孔雀裙”的运用使得舞段更直观更高效地展现了孔雀那高洁、纯真和富于生命激情的形象,呈现出了具有强烈视觉感的真、善、美内涵,在剧中“孔雀裙”的运用为孔雀舞的舞段增添了灵动之美。最著名的“孔雀裙”作为道具运用的独舞作品是1986年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中舞蹈家杨丽萍的代表作品《雀之灵》,这个作品完美充分地利用了道具“孔雀裙”,作品中一只洁白的孔雀精灵,迎着晨曦轻盈展翅,觅食喝水,随风起舞,舞者在道具“孔雀裙”的衬托,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了一只生动的、具有灵性的孔雀,舞者身着“孔雀裙”结合傣族孔雀的舞蹈语汇,将人与雀融为一体,成为了孔雀精灵,这一形象既有人的属性又有雀的属性,将孔雀拟人化,塑造出了灵性十足的白孔雀。女子独舞作品《雀之灵》将傣族孔雀舞蹈的形式进行了符合当代审美的创新,其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达到了到了时代感的审美层次,成为了当代民族舞蹈作品的经典之作。再后来的当代傣族舞蹈作品,如:《吉祥孔雀》《吉祥鸟》等作品,都是以“孔雀裙”作为女子孔雀舞的主要道具进行诠释。

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使孔雀舞成为了傣族人民最具文化认同的舞蹈形式之一。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傣族舞蹈道具“伞”

傣族伞舞,是将傣族日常生活用具“伞”作为民间舞蹈的道具。由于傣族聚居地区多雨,且湿热,伞成为了傣族女子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随着伞在傣族女子中的普遍使用,伞与傣族女子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构建出的一种兼具形态美与情感美的舞蹈形式——伞舞,伞舞是傣族女子的主要传统舞蹈形式,每当傣族傣历新年泼水节等傣族重要节日活动时,傣族女子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跳起傣族伞舞,女舞者通常是左手手持“伞”,伴着铓锣声和象脚鼓声翩翩起舞,时而将伞置于头顶具有遮阳的作用,时而将伞面置于身体前侧方,用手转动道具“伞”,转动的伞面在傣族民间伞舞中犹如朵朵盛开的花朵儿,展现了傣族女子的温婉气质与美丽身姿。在当代的傣族舞蹈创作中,道具“伞”被赋予了更多的审美形式与意义,将道具“伞”的视觉点不断丰富,结合舞蹈画面的构图变化,将道具“伞”的运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不断地延伸和拓展。例如傣族女子群舞《红是红啊绿是绿》,作品表现了傣族少女美丽的身姿,通过红伞与女子绿色傣族服装的色彩对比,强化视觉的冲击力,同时也将傣族与大自然的关系通过色彩辉映暗示出来,舞蹈作品中身着翡翠绿衣的傣家少女手持傣族红伞,在舞蹈的过程中,通过将道具“红伞”的收放,赋予了红伞生命力量,通过一收一放形似呼吸,同时强化了红伞的表现力,寓意着生机勃勃的生命,绿色的裙装与红伞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将绿色运用于舞蹈的服装,寓意着生命的律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红伞绿衣配以傣族民间舞蹈的曼妙舞姿,将傣族伞舞通过当代的艺术创作手法,丰富了伞舞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内涵化道具的运用,提升了傣族伞舞在当代的审美价值了。例如:中央民族大学2011级表演女班的《傣族伞舞组合》婀娜的舞姿将傣族少女的仙味表现得维妙维俏,傣家姑娘含羞的笑靥、曼妙的舞姿在道具“伞”中若隐若现,转动的“伞”似绽放的花朵、似天空漂浮过的白云,通过这个傣族伞舞组合展现出了傣族女子与伞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所蕴含的傣族文化内涵。2014年4月14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举行了“2014年西双版纳泼水节万人傣族伞舞表演”,万多名傣族群众在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泼水广场,随着铿锵有力的铓锣声和象脚鼓声,傣族群众手持舞蹈道具“伞”,翩翩起舞,场面十分壮观,这次盛会获得了世界记录。伞作为傣族舞蹈的道具之一,蕴含着傣族文化与审美的独特价值,也是傣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四)傣族舞蹈道具“扇子”

“扇子”在傣族舞蹈文化中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文化,有折扇、芭蕉扇等,色彩上以红、桃、黄、绿等颜色为主,虽然形状颜色各异,但都具有傣族聚居地的乡土文化色彩,傣族的扇子有着浓郁民族文化及情感。“扇子”在当代傣族舞蹈作品中的运用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在当代傣族舞蹈创作中,舞者基本都是手持“扇子”舞蹈的形式,“扇子”既是民族特色形式的呈现,也是傣族文化的体现,傣族舞蹈道具“扇子”在民间舞蹈中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色彩浓郁的傣族文化,且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所以道具“扇子”在当代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的应用价值上,需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为核心。例如:傣族女子独舞《傣俏》,作品选材就来自于女章哈歌手唱章哈时候的形态,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章哈,是傣族的一种说唱艺术,说唱的语言为傣语,内容涵盖了傣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故事、传说等,章哈的说唱者有男子,也有女子,女子通常在唱章哈的时候,手持折扇,掩面唱章哈,这个独舞作品展现出了女章哈歌手手持扇子掩面唱章哈时的姿态和风韵,舞蹈作品运用了小的折扇作为舞蹈的道具,动作元素主要以掩面为核心动作,通过傣族女子手持折扇掩面而舞表演形式,在折扇开合变化间,将傣族章哈女子歌手的情感及傣族文化所蕴含的“美感”,通过傣族舞蹈语汇连接、舞蹈道具折扇运用及女演员表演的一颦一笑间流露出来。在当代傣族舞蹈创作中,道具“扇子”的运用丰富了当代傣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体现了傣族文化的特色,道具“扇子”的应用会随着不同意境和文化特色的舞蹈风格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魅力,为舞蹈作品增添更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民族审美趣味,傣族舞蹈道具“扇子”承载着傣族人民当下的精神与情感。

(五)傣族舞蹈道具“竹竿”

傣族舞蹈中也有象其他民族一样使用“竹竿”作道具的。傣族居住地区竹作为一种多有植物,使用比较广泛,在傣族民间有竹杆舞,舞者或蹲或坐或站,利用手中的“竹竿”进行分合,通过竹竿与竹竿碰撞、竹竿与地面的碰撞,产生出了声响,规律性的声响形成了节奏,舞者跟随着敲击出的节奏在竹竿中间跳跃,跳跃者(舞者)在“竹竿”的分合中抒发着情感,民间的竹竿舞是一种技艺结合的形式,在感受舞蹈带来快乐同时,也体验着一种刺激感。在当代傣族舞蹈的创作中,竹竿作为舞蹈的道具使用,已经打破了民间的舞蹈形式,由于“竹竿”这一直条形状的道具,具有着广阔和深远的寓意特性,是具有较高可塑性价值拓展的舞蹈道具。例如:三人舞《哨哆哩》就将竹竿作为了舞蹈作品其中之一的一种舞蹈道具,作品表现了三个傣族少女在雨林中嬉戏玩乐,舞蹈作品道具“竹竿”时而扛在肩上似扁担,时而将竹竿插向地面,似用作劳作的工具,似捕鱼等,在这个三人舞作品中将道具“竹竿”功能丰富地运用,结合傣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塑造出了天真浪漫的傣族少女形象。当代的傣族舞蹈作品将道具“竹竿”的运用丰富化,将其运用价值与审美价值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不断扩展,通过较强可塑性道具“竹竿”的运用更好地体现舞蹈艺术作品的主题。

(六)傣族舞蹈道具“水罐”

傣族人民有着“水的民族”的美称,以水文化特点的民族,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傣族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他们爱水、敬水,对水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情感。傣族的水罐是傣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通常是由陶土制作而成,水罐的形状为圆形,方便取水和用水,傣族女子通常在江河边或水井处用水罐盛满水,置于肩上,以扛或担的动作姿态将水罐将水运回家,女子的温婉身姿配以肩上的水罐走在河边,形成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当代的舞蹈创作者将这一傣族生活中取水到运水的动作姿态进行提炼和发展,运用“水罐”作为傣族舞蹈作品的道具,并且赋予傣族舞蹈道具“水罐”文化内涵的深度,将傣族悠久的“水”文化和傣族人民对水的深厚之情展现在当代的傣族舞蹈作品中。舞蹈编导将傣族“水罐”运用在许多的傣族女子舞蹈作品中,赋予水罐更加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以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为题材的民族舞蹈作品中,舞蹈道具“水罐”的运用较为普遍。例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排演的的大型民族民俗歌舞剧《水、水、水》,在这个舞剧中“水罐”作为主要道具贯穿于整个舞剧,还在水罐里安装了灯,凸显出水罐的形态之美,传达出了水罐与水文化的重要关系。例如:由杨桂珍编导,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独舞《水》,夕阳下一个身着红色衣服的傣族少女,满面春风,步履轻盈,担着“水罐”在河边,时而双捧起水装入水罐中,时而用水罐盛水,把傣族水文化的清纯之意和水波流淌之感通过舞蹈艺术的创作手法展现出来,在这个作品创作中,突出水罐的运用与变化,配合轻柔、抒情的舞蹈动律,以及舞者乌发飘飞,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作品中道具“水罐”的运用,为舞蹈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增添了舞蹈作品如画如诗般的艺术感染力。

(七)傣族舞蹈道具“篾帽”

傣族的居信地区大多天气炎热多雨,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篾帽”,因此,由于舞蹈编导们深入傣族聚居地区采风和学习,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将傣族日常使用的“篾帽”发展成为了舞蹈的道具。在当代傣族“篾帽”舞蹈作品中,表演者将道具“篾帽”持于手中,做出“提帽”“扛帽”“滚帽”“横摆帽”“竖摆帽”等舞蹈动作语汇,通过“篾帽”与构图、队形、空间的恰当配合运用,呈现出了傣族文化的美感。例如:傣族女子群舞《月亮女人》,舞蹈编导将银色“篾帽”作为舞蹈道具,寓意为夜空中的月亮,通过帽子运用方式的丰富变化及帽子运用的丰富构图,展现出了傣族女子的婀娜多姿,同时将舞蹈道具“篾帽”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寓意了似月亮一般皎洁的傣族女子形象。“篾帽”作为道具在当代傣族舞蹈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使得傣族女子的“篾帽舞”既温柔轻盈,又灵巧敏捷,傣族女子通过道具“篾帽”的衬托更加的妩媚动人,增添了了傣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八)傣族舞蹈道具“长甲”

“长甲舞”因在表演时运用的超长的假指甲作为道具而命名的,“长甲舞”是傣族的一种宗教性舞蹈,具有小乘佛教的美学内涵,傣族“长甲舞”的舞姿和造型所营造出的佛教神圣感,具有具像化、形象化的特征,体现出了傣族深层的精神文化。傣族“长甲舞”受印度文化、缅甸文化等的影响,傣族“长甲舞”从题材、内容和表演形式都含有这些文化的因子。傣族的“长甲舞”和泰国的“长甲舞”极为相似,“长甲舞”的表演者有女性,也有男性,以女性居多,舞者运用手形舞蹈动作及十指上长长的向外翘起的“长甲”道具,做出精美的舞蹈造形和姿态,充满着宗教神秘色彩。在当代傣族“长甲舞”的作品创作中,将核心焦点聚集于舞蹈表演者的手部,通过“开指”“合指”“开掌”“收掌”等手部动作配合傣族舞蹈“S”型的身体体态动作的演绎下尽展极具傣族文化的身姿和形态,营造出作品的艺术的氛围,充满了傣族文化价值的美感。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0级表演女班的《傣族长甲组合》,舞蹈创作者运用“长甲”作为舞蹈的道具,让女性舞者十指戴上长长的金光闪闪的金指甲进行舞蹈,通过戴“长甲”的手指丰富地变化,配合傣族舞蹈姿态和韵律的独特美感,形成一幅幅唯美的流动画面,金色的“长甲”道具成为了舞蹈组合中的闪光点,提升了舞蹈作品的视觉审美。例如:傣族女子双人舞作品《曼珠沙华》,曼珠沙华别名红色彼岸花,又称"舍子花",作品充分展现出了红色彼岸花的美丽姿态,以及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在这个作品创作中,运用了傣族舞蹈的长甲舞为动作元素,将道具长甲进行了适合于作品主题内涵的创新性改变,在长甲指尖处贴上似红色彼岸花的花瓣,用于表现花朵的绽放,配合女子傣族舞蹈的动作与姿态,将作品的艺术内涵与意境充分展现出来。“长甲舞”使傣族舞蹈更具神秘魅力,这一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是对傣族深层内心情感的展现,是傣族民族审美心理的写照,也是傣族舞蹈的极具代表性艺术形式。

(九)傣族舞蹈道具“腊条”

“腊条”是傣族用于照明、祭祀的用品,傣语称“嘎甸”。“腊条舞”是一种古老仪式中的舞蹈,是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以“腊条”作为舞蹈的道具,舞者双手托起点燃的“腊条”,在鼓、钹等乐声中做“绕手腕”“掏手”等动作,动作路线由内向外划圈,由于手持“腊条”,所以手部动作为主,下半身动作较为单一,以“站”“半蹲”或“跪”等动作为主,舞蹈体态保持了“三道弯”,舞蹈动作温婉含蓄,舞姿十分柔美,“腊条”的火光喻意着光明,因此舞蹈带有祈福、祝愿的含义,傣族人民希望通过这种跳“腊条”舞的仪式得到佛祖的保佑,使得自己能够通过“腊条”的光明超脱与升华。当代傣族“腊条”舞的创作中,创作者更关注于道具“腊条”的寓意及文化内涵,例如: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旅游演出中,都会有“腊条舞”,在旅游演出接近尾声的时候,舞蹈编导通常安排“腊条舞”的演出,寓意吉祥幸福安康,在舞蹈中道具“腊条”的烛光随着舞者舞姿的变化营造出端庄、祥和、典雅、虔诚、神秘的气氛,通过舞蹈构图和流动的丰富变化,强化傣族文化的感染力。

(十)傣族舞蹈道具“花环”

“花环舞”是傣族青年比较喜爱的舞蹈之一,傣族“花环舞”运用“花环”为道具,鲜花代表着美丽,代表着活力,在傣族的泼水节和重大的宗教节日里,傣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都会采集美丽的鲜花,将美丽的鲜花编织成“花环”,边敲打象脚鼓,边唱歌边舞蹈,舞者双手握住“花环”两端,随着象脚鼓声移动舞步,变化着手中的“花环”,将舞蹈道具“花环”形成各种民族特色的图案非常美丽,抒发着傣族人民的喜悦欢快之情,这一古老而美丽的习俗至今还流传在傣族的村寨。当代舞蹈编导们在创作傣族民间舞蹈作品时也会运用道具“花环”,例如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的旅游景点歌舞演出中,“花环舞”作为营造欢乐氛围的重要舞蹈,舞者们手持花环舞蹈,通过运用手中花环构成丰富多样的图形,强化舞蹈视觉的感染力。

(十一)傣族舞蹈道具“刀”

刀舞在傣语中称“戛拉”或“烦拉”,傣族的刀舞都由男子表演,刀舞中道具“刀”分有单刀、双刀、短刀和长刀,属武术性舞蹈,傣族男子手持道具“刀”,动作刚健有力,“刀”在舞蹈里变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它不仅仅是一种器皿,而是被舞者赋予了生命,在“刀”的衬托下傣族男子随着象脚鼓鼓点持“刀”起舞,刀舞充满了阳刚之气,尽显傣族男子的勇敢与机敏。例如:群舞作品《涞镣 舞刀少年》,获云南省群文艺术最高奖“彩云奖”,选材于傣族刀舞的表演形式,以刀为舞蹈道具,结合了傣拳的动作元素,以傣拳弓步、马步、跪步为下肢的动作,还有了傣拳的腿法,配合傣族舞蹈道具刀的运用,通过群舞队形流动和构图的丰富变化,以及节奏的强烈对比,展现出了英勇的傣族男子形象。傣族刀舞是一种技艺性较强的男子舞蹈,也是傣族深层民族精神的体现。

三、道具在傣族舞蹈中的应用价值

道具在傣族舞蹈创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同类型、不同文化内涵、不同表演风格的傣族舞蹈运用不同的道具,道具有助于当代傣族舞蹈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情感的展现,增强傣族舞蹈动作的张力,丰富傣族舞蹈的构图和视觉审美,当代傣族舞蹈创作中,道具的运用更关注于傣族的人文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

(一)道具在傣族舞蹈创作中有助于丰富舞蹈构图

舞蹈创作中的构图是舞蹈审美的重要元素之一。当代的傣族舞蹈作品将舞蹈动作语汇和韵律的柔美性与丰富的构图相融合,是傣族舞蹈外在形式表现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舞蹈道具运用的重点为凸显艺术作品构图的视觉审美,以及在提升舞台视觉效果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傣族舞蹈在创作中应运用符合于表现傣族文化和傣族性格的道具,将道具运用配合好舞蹈作品构图的丰富变化,展现出傣族舞蹈的造型构图和队形流动轨迹,可以通过道具运用的方式与构图的变化,组合出多彩的傣族舞蹈图形,这些图形沿着傣族舞蹈队形流动轨迹运动,并且将构图串联在一起,有助于舞蹈作品主题的展现,营造文化的氛围,丰富舞蹈艺术作品的画面质感。如:大型傣族舞蹈诗《行走的贝叶》,作品将贝叶文化作为该大型舞蹈剧目的题材,贝叶文化是傣族最古老、最核心的部份,是傣族文化的根,舞蹈编导选取了贝叶作为其中一个群舞舞段的道具,通过在舞蹈中大型的队形构图及流动连接,道具“贝叶”在构图中凸显出了其文化的深厚性与历史性,道具“贝叶”与构图的巧妙融合在舞台上营造出了傣族贝叶文化的氛围,舞蹈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画面,配以的舞美效果,让人们似乎置身于西双版纳,切身感受到了“贝叶”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传播力量所传达出的民族繁荣文化景象。试想,如若没有道具的参与,舞蹈构图就会出现傣族文化空间的空洞,傣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性不够饱满等问题,更无法直观理解傣族贝叶文化历史沉淀。再如:傣族女子群舞作品《月亮女人》,十二名女舞者通过道具“篾帽”的运用,将傣族女子如月亮般的皎洁与温婉的性格都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舞蹈编导巧妙地用了道具银色“篾帽”的舞蹈动作语汇变化及队形流动变形中使舞蹈表演的画面构造出了立体的、多维度的月亮、月光及月下美人的意境,给人一种饱满丰富的审美视觉感受,在整个舞蹈作品中,随着舞蹈表演者极具傣族风格的动作语汇,及运用似月亮般银色“篾帽”的变化组合出不同的舞蹈构图,精妙绝伦的布局从而赋予了这个女子群舞作品画面的审美感受。

(二)傣族舞蹈创作中道具的运用增强了舞蹈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道具的使用目的就是为了助力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舞蹈表现力的增强将会大大地提升舞蹈作品的感染力。舞蹈艺术的载体是人的身体,人肢体动作语汇的艺术表现力归根而言就是舞蹈动作语言。在当代傣族舞蹈的创作中,道具运用及其创新对于傣族舞蹈动作的扩展,以及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傣族舞蹈的风格以其舞蹈肢体语言“三道弯”“一边顺”为核心动律元素,来传递傣族文化内涵,巧妙融合傣族舞蹈道具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傣族舞蹈作品的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舞蹈编导在创作傣族舞蹈作品时,会将道具助力于傣族舞蹈的动作语汇的表现力,充分运用道具的功能,创新道具包括道具的外形的创新及运用手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作品道具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内涵的创新运用。在道具上做好文章,并且根据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创新傣族舞蹈道具运用的手法,道具的运用不仅能助推了舞者的动作和舞姿的表现力,而且还有助于表现舞蹈动作之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如:杨丽萍表演的作品《雀之灵》,作品为将孔雀形象更加的直观化,借助了道具“孔雀裙”配合傣族舞蹈的孔雀头指形,增强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塑造了一只富有灵性的孔雀,“孔雀裙”配合舞者动作展现出孔雀仙子的灵动之感,传达出了对生命对大自然的体会和感悟,道具“孔雀裙”在整个作品中的运用,衬托出美丽孔雀的神、情、韵,增强了孔雀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由于《雀之灵》中道具“孔雀裙”的模式,赋予了美丽孔雀的新的一种傣族舞蹈表演形式,增强了孔雀动作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傣族舞蹈创新性价值及实践性意义。

(三)傣族舞蹈创作中的道具运用有助于传情达意

传情达意是舞蹈道具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巧妙运用道具有助于舞蹈作品中情感色彩的直观呈现。如:道具“水罐”,在当代傣族舞蹈创作中,舞蹈道具水罐的运用将傣族的水文化,以及傣族人民对水的情感展现了出来,通过傣族女子运用水罐盛水的动作姿态和将水罐担在肩上运水的翩翩舞姿动态,抒发出了傣族人民对水的依恋之情。

(四)傣族舞蹈创作中的道具运用传承了民族文化

傣族舞蹈文化历史悠久,是遵循人类自然发展规律发展而来,具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舞蹈的创作需要创新与发展,但民族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坚决不可丢,傣族舞蹈的道具历来与傣族传统文化相生相伴。男子独舞《孔雀》在原有传统傣族孔雀舞的动律和风格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变化,但传统艺术的精神实质没有改变,并且传承了傣族男子的架子孔雀作为道具。从发展角度来看,这种方式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舞蹈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其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原生形态的传统艺术一成不变是没有意义的,但原生形态是艺术创作之根,只有真正理解和领会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又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精品,舞蹈道具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只有在创新精神和传承中寻求发展,才是能保持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

四、道具在傣族舞蹈中的艺术审美建构

一个舞蹈艺术作品的成功呈现,并能引起观众的艺术审美共鸣,使观众更易于理解舞蹈作品所表达的含义,舞蹈编导常常会选用道具作为助力,表现舞蹈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借助道具的直观性表达出作品的主题。舞蹈道具除了在作品中辅助舞蹈形式的基本构成和应用于特殊艺术表现形式的手法外,在推动作品剧情发展,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审美方面功不可没。

傣族舞蹈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和心声,傣族舞蹈与傣族人民的性格、思想、精神和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联系,傣族舞蹈文化受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生理结构、风俗习惯和异文化的审美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建构出了适于当代审美的傣族舞蹈审美理念。在当代的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将傣族舞蹈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完美且具有新颖性的呈现,既需要强化舞者肢体的表现力,还要寻求舞蹈道具的突破与创新,这一突破与创新包括了对道具外形、内在寓意以及运用方法等方面,要符合于当代傣族舞蹈作品审美的舞蹈道具助力舞蹈艺术作品内涵与美感的呈现。舞蹈道具也是民族文化审美符号的体现,在傣族舞蹈作品的创作中,强化舞蹈道具深层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这对傣族舞蹈作品的完美呈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道具的合理使用,要求道具与民族舞蹈的动作、姿态在时间和空间中要融为一体,服务于舞蹈作品的主题,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增添舞蹈作品的艺术效果,将舞台表演气氛推向高潮,为作品的完美呈现营造较好的气氛。如:舞蹈家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及舞剧《孔雀之冬》,作品中的舞蹈道具“孔雀裙”,它在作品中赋予演员的孔雀形象的生动性的同时,更深刻地、更形象地展现出了孔雀的美丽与灵动,身着孔雀裙的演员在舞美的效果的配合中把孔雀的真、善、美表现得是那么的完美,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舞蹈道具“孔雀裙”的审美价值随着艺术作品思想内涵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入,从视觉直观上具有强调作品主题、塑造形象、丰富动作语汇的重要功能,孔雀裙作为舞蹈道具在作品中的使用,助力舞者准确塑造孔雀的形象,与舞者的身体语言表达与道具的完美融合,让孔雀形象更加灵动,舞蹈作品的意境更加唯美,从舞蹈审美的角度而言,更具时空张力,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具时代审美价值。

五、结语

当代民族舞蹈作品中道具的运用展现出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代民族舞蹈的创作进程中道具的运用不断发展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族舞蹈的创作受到审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道具也在舞蹈创作的运用中有了发展和创新。当代傣族舞蹈作品中的道具,笔者认为傣族舞蹈与道具的运用有助更加直观地展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傣族舞蹈道具应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从傣族舞蹈艺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傣族舞蹈道具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其运用手法体现着时代审美和深层的民族精神,在当代傣族舞蹈作品创作中,要不断创新道具的运用方式,提升审美价值。在新的文化因子中寻求傣族舞蹈道具运用价值的最大发挥,还需赋予舞蹈道具更深层傣族文化的人文情感内涵,由内而外提升傣族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傣族舞蹈道具的形式美及深刻的内涵来体现傣族文化的感染力,才能让傣族舞蹈文化更具生命力。对于当代的舞蹈编导而言,只有充分认识民族舞蹈道具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作用,深刻了解民族舞蹈道具的应用价值,在中国丰沃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里,立足传统,锐意创新,才能够在当代民族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准确、合理地掌握道具的运用,才能敏锐地构思和创造当代民族舞蹈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傣族孔雀舞蹈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孔雀1
孔雀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傣族:亲水的民族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