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可持续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9-01-28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150080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150080)
一、“非遗”传承的背景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富含了多元化的资源,这些资源决定了其具有历史、文化、科学、审美、教育及经济等多元价值。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背景下,“非遗”这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自然传承的社会环境和天然的生存条件,传统文化的生态变化对当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承主体能否坚守,关系到“非遗”文化的生存,决定了“非遗”技艺能否薪火相传和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在众多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里,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1第一批的非遗传承人大多是处于年迈体弱的“高龄化”现象,有的传承人还未来得及将身怀绝技传授给后人就离开了人世,如果不关注和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去有意的传授和培养下一代,就要面临非遗技艺承传主体的后继乏人,甚至出现断代和失传的频危现象。哈尔滨冰灯艺术具有百年的历史渊源,“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在2009年被批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代表性传承人张永滨老师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还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因此,非遗的抢救性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
1.意识淡薄,重视不够
多年以来,由于保护与承传的危机意识淡薄,哈尔滨冰灯冰雕“非遗”许多宝贵的文献和实物史料逐渐在遗失和损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2面临市场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受到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渐渐地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没有很好的从地域文化和历史等人文科学角度认识和挖掘“非遗”价值和资源,对“非遗”多元化价值的认识不够充分,缺少真正能够潜心于哈尔滨冰灯冰雕“非遗”保护研究的专家学者,导致相关研究成果寥若晨星。
2.普及性教育活动未能全面展开
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我省部分市区的中、小学展开了一些关于哈尔滨冰灯冰雕普及性的教育和传习活动,有的学校还邀请了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讲演,但只是在有限的地区范围内,存在无定期、无计划的现象,未能在全省全面展开并形成有规划的、长效的教育机制。哈尔滨冰灯冰雕“非遗”进社区知识普教育和交流活动,多年来也没有全面展开。近两年黑龙江省“非遗”中心以展示宣传、交流互动的形式,启动了“非遗”社区、进学校、进村屯、进军营活动。如何通过普及教育方式将非遗知识融入教育和宣传活动中,有效的营造“非遗”的社会氛围,是当前“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3.高校教育与“非遗”传承脱节
截止目前,关于冰灯冰雕艺术,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严重缺位,也没有完善的冰灯冰雕艺术课程体系。目前我省有几所职业教育学院相继开设了冰雕、雪雕课程。极少数大学开设了冰雪雕选修课程。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曾开设过冰雪雕专业方向,这也是我国唯一的以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冰雪雕艺术专门人才的一所大学,然而只靠一所高校培养专门人才毕竟人数有限。同时,高校也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教学环境与办学条件设施不完善,满足不了冰灯冰雕艺术教学的基础需求。
4.传承面狭窄,高端人才培养缺失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多年来一直处于个体教育状态,由于个体教育涉及面小,以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传授模式,力单势薄,杰出的传人就更少,难以承担起“非遗”承传的社会重任。
特别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以及北京冬奥会即将召开,促使我国的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事业呈快速发展趋势,凸显了冰雪人才人才的缺口问题,不仅是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全国各地,都面临着急需一大批高端的冰雪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2007年哈尔滨冰雪艺术培训基地曾举办过两期关于冰雪雕制作技艺的职业短训班。这个短训班培养出来的学员中,有的成为职业冰雪雕艺术工作者,有的成立了冰雪雕工程企业,每年参与国内外冰雪旅游产业开发和冰雪工程项目,但是这批人才如今也进入五十岁的老龄段了,面临着人才日渐频危、即将断代的尴尬现象。2016年,黑龙江大学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冰灯冰雕艺术实践人才培养”。该项目实施培训中,聘请了两位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为学员讲述冰灯发展历史和传授技艺,为国家培养了首批高端冰灯冰雕技艺人才。然而,这也只是杯水车薪,传承工作和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还需要靠社会各界力量加大人才培养规模,使“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成为是一项可持续性的工作任务。
三、“非遗”传承的可持续人才培养的思考
1.建立研究平台,发挥教育作用
“非遗”是全人类共有共享的文化成果。“应赋予其应有的学术地位、科学尊严;教育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广大学生对非遗的价值、地位、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非遗的价值观”3。“非遗”本身富含丰富的知识内容和专业技能,有许多珍贵的史料和知识需要我们后人收集、整理和研究,特别是“非遗”具有的教育资源及价值更需要我们深度挖掘和利用,弘扬鲜为人知的非遗知识。建议在高校成立冰雪艺术研究机构。几年前,哈尔滨学院成立了冰雪艺术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于2017年成立了冰雪文化研究中心,希望更多的高校重视“非遗”的学术平台建设。同时,建议在哈尔滨市建立冰灯冰雕艺术博物馆,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将收集、典藏的关于哈尔滨冰灯冰雕的实物、文献史料及研究成果,通过相关的展示、出版、媒体传播等形式,面对社会和学校广泛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让“非遗”文化精髓走进民众,走进校园。提高全民“非遗”保护和传承意识,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使他们从小就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有所认知和了解。
2.“非遗”进高校,培养传承人
建议将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非遗”引入高校教育,“非遗”属于民族文化学科范畴,可以设置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专业方向,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举办各类学术和交流活动,可以聘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讲述冰灯历史,传授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管理、创作及研究等各类专门人才。因为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具备了高端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的优势,同时,还可以与人社部、哈尔滨冰灯办、冰雪大世界等部门联合开展各类形式和各层次的专业培训,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哈尔滨冰灯“非遗”人才。
3.开展多项活动,促进传承发展
随着全社会对“非遗”的重视和投入的不断增加,将会有效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实践,特别是近几年,冰雪艺术和冰雪旅游已经成为哈尔滨市一张形象名片,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光临哈尔滨,借此形势,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传习和交流活动。例如可在哈尔滨各大旅游景区举办各类冰灯冰雕大赛,举办各类冰雪体验活动以及国际冰雪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等等。活动对象可以是中、小学,也可以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还有冰雪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家,甚至市民、旅游者也可参与其中。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通过媒体,加强对外舆论宣传,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非遗”的传承和弘扬成为全民的共识和文化的自觉行动,有效地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民族民间文艺,她就像植物一样,需要长久持续的养护,才能成为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也不例外,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这项事业。当“非遗”这一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下遭遇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最为有效的方式”4,因此,如何将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非遗”引入教育,培养可持续传承人才,是全社会,更是高校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注释: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61.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2.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4.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