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9-01-28广州市文化馆510310
(广州市文化馆 510310)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的重要决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内涵。随之而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房舍拔地而起,一件件精美实用的体育设施安放在公共场所,老人活动室的普及以及公共图书馆开放、艺术团巡演等无不彰显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与成效。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举措诸如医疗改革、义务教育等政策一次次的颁布,使得整个神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农民朋友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热血澎湃,再一次自觉地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地发展繁荣新农村文化,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素质修养才会不断地得到提升,才能长久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化的构成中,美是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容忽视。美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普及教育,开拓文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人的精神素质。”这里所说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美,更是人们内心的心灵美,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影响又可独立发展。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农民朋友的审美水平,提升他们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和个人修养得到健康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因此,美术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普及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一)美的存在古已有之
在原始社会,美就已经存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在固定的地方居住,共同狩猎、集体耕种和饲养家畜,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那时的人类已经知道了装饰,从挖掘出土的一些鱼骨、小石珠、兽牙、海蚌壳等装饰物品,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懂得了美,并在生活中应用美。《中国服饰》中有这样的描述:“在中国西部的青海省,人们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彩陶盆。这些陶盆上的图案看上去是模拟狩猎的舞蹈,有的彩陶盆上描绘的舞蹈人头上带着辫饰,腰间垂着尾饰。”1973年在甘肃省大地湾出土的人头形器口的彩陶瓶,是一个少女的形象,下面采用装饰的图案。制作陶器本身就需要有美的眼光,既要实用,同时还要美观。在陶器上面绘制的是二方连续纹样,二方连续纹样是工艺美术中最基本的装饰手法。原始人所画的岩画,也说明了他们具有美的天赋以及质朴的绘画表现能力,虽然所画内容多为记录生活,但这种举动无疑也是一种艺术的展现。中国古人所制造的部分物品,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文物,走进博物馆,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的情景。从它们的造型和装饰中,观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内在的美,那优美大方的形状、简洁的图案以及浓烈、典雅的色彩,是那样的浑然天成、美不胜收。
(二)美和新农村的关系是鱼水关系
现在的农村,农民朋友的许多活动都和美术有关,大到盖楼房和房屋装修,小到写对联、穿衣打扮,无不烙上美的印痕。如果楼房造型难看,装修也乱七八糟,就会被人嗤笑。农民朋友经常为自家大门采用什么图案、房屋使用什么材料来装饰而绞尽脑汁。他们普遍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人能画能写,有的人能看能说,有的人则心灵手巧。由于他们拥有美的心灵美的眼光,具有向善向美的精神追求,所以整个村庄民风淳朴,村民关系和谐。
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农民朋友开拓进取、勤劳致富也很有用。普通农民一旦提高了修养,自己将脱胎换骨,所从事的行业也会散发着美的气息和旋律。例如有的村庄发展剪纸或与美术有关的行业,成为某一美术行当的专业村,甚至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这对美术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技艺高超,眼光独到,就能开发创造出别人不懂或暂时没有发现的项目。同样也有一些其他领域的项目,当人们拥有平静的心态和美好的心灵,同样可以在社会竞争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 如何使农民具有美的修养和眼光
(一)“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对农民开拓视野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个地方要发展,首先要发展文化,所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以及村文化室的建设非常重要。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老百姓学习起来就比较方便。对那些学习美术的老百姓,美术干部可以开讲座,通过电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传授知识。当然目前这样的专业人员还是很少,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给文化馆、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对一些比较富裕的乡镇来说,可以从外面聘请艺术名家来做报告,提高百姓的欣赏水平。久而久之,美的艺术规律就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农民朋友的生活之中。互联网在现在的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一定要实行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偏远山区更是要降低收费标准,大开方便之门,提高农民朋友的学习热情和审美眼光。
(二)鼓励农民朋友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产品
鼓励农民朋友学习美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办画展,甚至举办以家庭和谐、保护环境、弘扬社会美德等为主题的书画、小品、戏剧、歌唱等形式的比赛。定期举办各类农民艺术节,以此培养他们的美学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眼光,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广东惠州龙门县的农民绘画水平很高,创作的作品曾在国外展出,影响巨大。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的农民朋友喜爱书法艺术,经常举办书法展览,因此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他们“中国书法之乡”的光荣称号。河南省有一个村庄的人都会画虎,他们所画的虎畅销全国,不但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了其他村落,起到良性循环的示范作用。文化的发展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全国农民朋友创作的艺术作品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是一种良好的现象,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扶持,让他们持续耕耘在美丽的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丰富我们国家的文化宝库。
(三)派专人到农村去辅导,鼓励文艺单位下乡流动演出
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这是非常必要的。文化馆、图书馆作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当责无旁贷地派专业人员到基层特别是偏僻的农村辅导,同时各地政府组织文艺单位专业人员到农村巡回演出,将优秀的文化精品奉献给农民朋友。近年来广州市文化馆每年都派文化志愿者到农村演出四五十场,甚至更多。文化志愿者中包括大学老师、专业演员、工作人员、退休老同志以及热心人员。自2004年起,广州市文化馆一直举办贫困家庭子女免费艺术学习班,义务为从化贫困家庭的孩子辅导美术、声乐、舞蹈和语言艺术,同时无偿提供学习用品,受到社会的好评。不少孩子原先很胆小孤僻甚至自卑,自从在贫困班学习后,变得活泼开朗了,比以前自信了。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艺术上从一无所知到初步入门,从单一到全面,从模仿到创造,不仅提高了水平,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信心。
三、 构建大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国家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美丽富饶的国家。一个村庄的优美与和谐,反映了那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农民朋友由于有了美的修养,所以会更加巧妙地美化自己的家园。也由于心中有了对美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操,他们会自觉地告别过去不文明的陋习,不再沉迷于麻将、醉心于赌博等,而成为新时期的“四有”农民。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美好的心灵和心态是建设美好家园的必要条件。有了美术作为基础,便拥有了美的心灵,在祖国农村的广袤大地上,将小我化为大我,将小美化为大美,勾画新农村最新最美的水墨图册,构建大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其呈现出一派更加欣欣向荣的繁荣昌盛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