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望在四月的雏菊丛
——新批评视角下《黛西·米勒》中母亲角色缺失的解读

2019-01-28青岛大学外语学院266000

大众文艺 2019年5期
关键词:温特黛西伯恩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 266000)

一、简介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十九世纪英美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被称为现代小说大师和心理小说创始人。他出生于纽约上层知识分子家庭,长期旅居欧洲,很多作品的主题都是古老保守的欧洲和年轻激情的美国这两者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他旅居欧洲多年,因此对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和欧洲上流社会观察细致入微,深刻体会到欧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黛西·米勒》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一篇名作。小说中的人物因接受了不同文化,经历着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矛盾。天真率性、独立自由又任性的美国姑娘黛西是一个商人的女儿,随家人旅居欧洲时,不懂上层社会的礼节,无视欧洲社会的传统,更不用说去遵从执行,在美国遭遇到一系列欧美文化冲突。黛西纯真活泼但略显粗俗,她带有浓重的美国自由独立和奔放色彩的生活作风与保守刻板、重视礼仪礼节、社会等级明晰的欧洲文化格格不入。天真自然的处世方式遭遇了信奉程式化礼仪规则的环境,两种文化产生碰撞和冲突。温特伯恩接受过欧洲教育,深受欧洲传统文化的影响。黛西代表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而温特伯恩则象征保守的欧洲文化。黛西与伯恩之间的爱情体现了欧美文化之碰撞。

二、新批评理论视角下《黛西·米勒》中母亲角色的缺失

新批评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瑟姆《新批评》(1941)一书得名。新批评的崛起是对忽略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先驱人物是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奠基者当首推艾略特和瑞恰兹。新批评派认为,文学研究的本体对象是文学研究的核心所在,文学研究必须以作品为本体。把文学作品看成独立个体加以研究,以文学语言为基础,用语义学的方法对作品加以细读分析,对20世纪西方文论、文学语言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研究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讲求对人物的多维分析,在字里行间找到相矛盾的地方。

亨利·詹姆斯擅长描写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温特伯恩对黛西的态度存在诸多矛盾。他跟考斯特太太说黛西“完全没有教养”,又说“她很漂亮,很不错”。黛西说“其实我们也够孤傲的,母亲和我。”并说母亲从来不喜欢他的男朋友,她很腼腆。每次给她介绍自己的男朋友,母亲会紧张。母亲在温特伯恩和她打招呼时也不吱声,只是看着湖,似乎她并没有把女儿和眼前这个女儿的新朋友放在眼里多么重视,而是一直想着儿子冉道夫。当黛西说要和温特伯恩一起去锡庸城堡时,“她对这个以平淡语气宣布的意图没有做出回答。”温特伯恩忖度她母亲是“头脑简单、容易摆布”的人,说几句恭维的话就可以说服她让女儿和自己一起出游,他问密勒太太不想一起去吗,黛西的母亲斜瞧了他一眼,默默向前走去,仅仅是简单说“我想她还是一个人去好。”难怪温特伯恩自问和沉思“这种母性和湖边古城里那些拥塞在社交前线的、警惕性很高的女太太们大有不同。”他确实是糊涂了,他考虑着黛西的不可捉摸,忽而亲热,忽而反复无常。从密勒太太的行为举止和言情表达来看,她是一个非常胆怯的人,她甚至不敢靠近女儿的朋友更别提阻止女儿和他的交往。

锡庸城堡出游后,温特伯恩回了日内瓦,一个月后到罗马听说黛西独自一人和那些外国人到处游逛,结识并约会风度翩翩的男客,却完全不知道她的母亲在哪里。当黛西说不相信温特伯恩刚到罗马并质问他为什么不去看她时,温特伯恩抗议似的转头去向黛西的母亲笑笑,但是密勒太太避开了他的目光,坐下来把眼睛盯在儿子身上。密勒太太不仅在她女儿面前很胆怯,在她朋友面前也显得那么不自然。她起身回宾馆时,黛西说她还要去和乔万尼利先生去散步,她母亲只是说了句“你的朋友不会保证你不会得病发烧。”“她真是疯了,”沃格太太情绪激动地叫道“你见过像她母亲那样愚蠢的人吗?”当她告诉黛西她应该和她母亲一起散步而不是单独和意大利男人出来,黛西叫到“我和母亲一辈子没走过十步路!”可见母亲和黛西相处的时光寥寥可数。密勒太太在记载女儿生涯中的近况时,总是用一种哲学味道或至少是一个不动感情的历史学家的口吻。文本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黛西和她的母亲完全不同,黛西热情活力爱社交,她的母亲胆怯腼腆不太与人打交道;和通常的妈妈不一样,她还不关心也不多干涉、教育或引导女儿去适应周围环境并做事恰当得体。为人之母未尽教育之责,在孩子需要母亲引导、劝诫和建议的时候的淡定冷漠,是一种母爱和责任缺失的体现。

这位没有成见的母亲对女儿订婚的大事都不加心思,温特伯恩认为“黛西的妈妈在父母尽监护之责的史册上可算得是个没有先例的”。温特伯恩故而认为黛西“太轻浮幼稚,太没有教养,太缺乏考虑,太没见过世面。在社交上已受到排斥,甚至还没有意识到此。”黛西和乔万尼利去古罗马广场病了之后,温特伯恩去探听消息,他奇怪她竟然非常镇定,而且看起来是个非常能干,非常有办法的护士。密勒太太告诉温特伯恩有一天黛西说起了他,“她大半时间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不过那一天她知道,她叫我带个话给你,她从来没有和那个漂亮的意大利人订婚。”“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让你知道,但是她说了三遍,不要忘记告诉温特伯恩先生。”“她还叫我问你记不记得你们在瑞士去古堡的那一回。”密勒太太之前觉得女儿和别人订婚,而非那种肯定的语气,作为母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直到女儿去世之前,她才得知真相。可怜的黛西在一个星期之后去世了。在帝都罗马的一个墙角,在翠柏丛下、浓郁的春花堆里,黛西的墓地前,乔万尼利脸色苍白,最后说道“她是我生平见到的最漂亮的年轻姑娘,也是最和蔼的,而且她也是最清白的。”温特伯恩感到痛心而愤怒,他感到良心不安,因为自己对她不够公平。当时不明了,后来他懂了,黛西是希望人家理解她尊重她。读来让人喟叹并为之扼腕叹息。

黛西始终孤身一人,她得不到所爱之人的理解,身旁那些保守传统的人又对她持不满意的态度,而她的母亲对她一点影响都没有。这些因素使得黛西与周围人群慢慢疏离,密勒太太对于所发生的一切无能为力。她既不能对黛西有所影响,也不能护她周全。黛西的母亲作为一个毫无兴趣的观察者,在听在看,而不去或者无力去干涉。她在黛西的命运里并没有充当本应有的积极的母亲角色。至亲至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文化冲突下黛西遭遇痛苦、经历磨难,身边亲人并没有好言劝告和用心守护。密勒夫人并没有去规劝和保护黛西,没有及时地纠正女儿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黛西的言谈举止听之任之。作为母亲她没有引导女儿如何去避免众人的闲言碎语;黛西如同一只随波逐流的小船,密勒夫人放弃教导和掌舵的使命;温特伯恩有意去救她,不料却是扮演了暗礁的角色,不但没有解救成功,还加快了这只飘摇扁舟的沉没速度。密勒夫人教子无方,在大是大非的情境下丧失了母亲本应有的威严性。对于女儿结交的异性朋友,腼腆的密勒夫人总是回避,并且毫无主见。她对女儿的婚事完全是放任自流。密勒夫人自始至终没都有做好一个母亲应当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到黛西越发固执己见之际却是为时已晚。

三、《黛西·米勒》中母亲角色和母爱关照缺失的原因探析

文学创作是一种人生体验与自我完善,文学作品可看作是作家自我形象的确立和延伸。文学作品的创作总是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而带有历史的烙印。亨利·詹姆斯的创作都是基于对所处时代的细心观察和所受影响而进行的,对于詹姆斯所处时代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分析可以看到:与欧洲社会相比,美国虽然拥有快速积累的物质财富,但缺少文化沉淀,文学艺术被边缘化,美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并不自信。与欧洲文明相比,美国文明缺少母性。这种缺少母国文化滋养的美国文明也影响了亨利·詹姆斯的创作。

亨利·詹姆斯的生活经历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着力于描写真实的生活,他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也提到,小说创作必须努力去表现生活,这才是小说存在的价值。所以通过探讨他的生活经历,可以为解释小说《黛西·米勒》中母性的缺失提供线索。詹姆斯的家庭教育中,较于母亲,父亲参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而且亨利·詹姆斯终身未婚。这些经历淡化了他作品中母亲这一形象,他在创作中很少提及母亲这一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很复杂,而且经常会出现许多罪恶的人。显而易见这种罪恶的场合是不适应母亲这一神圣形象出现的。亨利·詹姆斯的爱情之路非常崎岖坎坷。他虽然对表妹米尼·坦普尔充满爱意,但从未表露出来。表妹去世后,他痛苦至极,并此后一直保持单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詹姆斯对于女性经验的不足,以及对两性之间爱情的不确定。从温特伯恩对于黛西的感情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

作为家庭人伦关系中重要的一环,母女关系也是家庭伦理结构中最亲密的血缘亲情之一。作品中密勒夫人软弱无为,对儿女不加管束。黛西的母亲虽性情温和但常年疾病缠身,身体状况欠佳使她无心无力去更多的顾及其他,包括女儿,她很多事情都是交给黛西操办。她自己本身患有消化不良和肝病,身体的虚弱加之性格的胆怯冷漠都使她忽略和放任了对女儿的教导。还有黛西性格中本身的因素,从最初的天真任性到后来的自负狂妄、一意孤行而听不进劝阻和建议,也更强化和加深了母亲角色在她处事和成长中缺失,一步步造成了黛西悲剧的发生,最终消逝在四月的雏菊丛里。

四、结论

黛西的悲剧,是欧美两种文化冲突的必然。除此之外,至亲至爱难辞其咎。贝尔把黛西的悲剧归咎于温特伯恩的“保护不当”和“优柔寡断”。一方面温特伯恩没有守护他与黛西之间的感情,在大众的非议面前也没保护好她;另一方面他对黛西的劝说非但没有奏效而是还起了反作用。回顾黛西短暂的一生,最初是无知叛逆不懂欧洲的社会礼节而有伤世俗风化。后来她一意孤行,因表现自己的独立意志而拒绝听从别人劝告,从而引发世俗冷漠的眼光。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黛西身陷处处遭人排挤的困境。这时最亲近的人却无力挽救她,反而是他们的纵容漠视和苍白劝说助长和激发她的叛逆。本要宣扬她的自由观,却反遭社会的冷酷无情吞噬,奄奄一息的她就这样淹没在欧洲浓重的文化下。黛西的悲剧根源不是单一方面的,而是由多个因素相互交织而成。作品中所体现的母性缺失也是值得关注的一面。母亲角色缺失和母爱关照的淡漠是造成黛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步与周围世界和世俗格格不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造成了她进一步的坠落直至悲剧的发生。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一场久别重逢。母子一场更是深厚的缘分。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丰子恺说:“母爱是一本我终生无法读完的巨著,母爱是一片我永远也飞不出的天空。”在遭遇人生不如意或者波动变化之时,与母亲之间建立的共生固有的精神纽带会帮助人抚平精神创伤,母亲独立坚强的品格和温暖慈悲的胸怀会鼓励着孩子不断克服人性的弱点。母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关爱和教导是完整健全生命的不可或缺。母亲角色的缺失或者是母爱关照的淡薄会给生命刻下难以逾越的痛楚和印痕。经由文本细读分析了贯穿在《黛西·米勒》中的母亲角色的缺失,探究了产生这种缺失的缘由,以期对作品有更丰盈深入的理解,探寻多角度多样化的文学魅力。

猜你喜欢

温特黛西伯恩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大班语言活动:戴眼镜的芭蕾女孩
考特妮和龙
鬼在作怪吗
绿眼睛
“不可能”里的可能
《谍影重重5》伯恩的全面回归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形象分析
冬季
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