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军与红军长征
2019-01-27石仲泉
石仲泉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北京 海淀 100080)
2019 年8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甘肃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对西路军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作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在社会公众和党史学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跋涉万里奠祭和高度评价西路军,并由大众传媒公开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他对西路军的奠祭和评价,实际上开启了这个尘封许多年的领域,对于我们党史工作者是极大的激励和鞭策,对于深入党史、军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应当理直气壮地将西路军血战河西作为红军长征的延伸
长期以来,讲红军长征史一般都只讲到1936年10 月三支红军主力部队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为止。党史军史著述是如此,影视作品也是如此。我参与主编的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虽然将西路军血战河西这段历史放在“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一节中讲了,但既没有单独列节或目,放在第三目中也没有展开。那时,我们的思想既有认识不够问题,也有顾虑“踩线”问题。
我个人对西路军历史充满“好奇”,但在参与主编《党史》一卷时了解不多,也就没有对具体问题表态的话语权。在2003 年初“下岗”后,开始“走走党史”,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特别是在2013 年10 月专门对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沿着他们的足迹作了比较具体深入的考察,从而在宏观上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和西路军血征的生动图谱。根据实际考察,我认为红军长征可分两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红军主体的长征。这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进行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我称之为“3+1”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于都算起;结束的时间,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 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 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
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现今的15 个省市,进行了600 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 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 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极其罕见。中央红军走的长征路为2.5 万里。“3+1”的红军主体长征总里程,为6.5 万多里。目前,我们讲的比较多的是这个主体的长征。
二是作为全过程的红军长征。它包括长征序曲、上述红军主体的长征,还有长征尾声。这就是将“3+1”的长征向前往后延伸。
向前延伸,将1934 年7 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为红十军团,并以方志敏为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包括进去。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方志敏实际上是长征史上牺牲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革命先烈。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是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进行探路。因为当时中央红军最早设想的战略转移目的地就是到湘西去与贺龙的部队会合,并没有想到要去陕北。故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
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为什么要将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看作长征的延伸呢?这就要了解西路军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西路军?这是我实地考察西路军的一大收获。过去知道西路军是1936年10月10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诞生的。在两军会师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十月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但是,它的主要内容并不清楚。其实,宁夏战役计划最主要之点,不仅是夺取宁夏,巩固和扩大苏区,更重要的是从宁夏—内蒙古方向打通国际路线,获得苏联给予的包括大量步枪、火炮、迫击炮和弹药在内的700吨军援物资。
苏联要给予中国共产党这批军援物资,是一个月前的9 月11日由共产国际电告中共中央的。那时的中国红军,无论是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还是在长征途中的四方面军和二方面军都极其困难,急需大量军事物资。宁夏战役计划发布后半个月,中革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于10 月25 日渡过黄河;随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和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也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但是在此一个星期后,1936 年11月3 日共产国际又电告中共中央,军援物资改经霍尔果斯口岸从新疆方向运送,让红军到哈密去取1600 吨军火。这是一个重大变化。这个时候红四方面军总部和9 军、5 军都已过了黄河,由于虎豹渡口被胡宗南部队占领,还有两个军未能过河。过河红军正准备进军宁夏。这时党中央收到共产国际关于改变军援物资的方向和地点后,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取消宁夏战役计划。但已西渡黄河的红军怎么办?是西进去取军火还是东返回来?中央作出决策非常困难。在听取过河的红四方面军总部领导表示西进可以完成任务后,中央才决定河西部队继续西进,并同意河西部队称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改为西路军指挥部。这就是西路军的由来。显然,西路军挺进河西是肩负着继续执行长征会师过程中中央给予的新的重要使命。这是将西路军血战河西视为红军长征的延伸的主要原因。
将西路军血战河西作为红军长征的延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21800人)都是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他们一直认为挺进河西还是在继续执行中央任务。这里要澄清两个重要史实:一是说西路军过河西进是执行张国焘的命令,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和修订本《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都已作了澄清。二是说西路军只是四方面军的人,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它除了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外,还有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应当说,它是红军过草地前组成的左路军一部,还包括右路军的四方面军主力合并而成的。他们多次翻越雪山和走过草地,经历的艰难困苦一点不比其他红军少。因此,从它的人员构成方面说,西路军远征河西无疑是红军长征历史的继续,或者说,是红军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
2019 年8 月20 日,习近平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详细了解当年战斗历史和感人事迹,非常动感情地说:我心里一直牵挂的就是我们西路军,太悲壮了!为有牺牲多壮志,这个是永载史册的,他们做出了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他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西路军是长征的延伸,但是,“永载史册”“ 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高度评价,无疑是将这层意思含在其中了。西路军纪念馆,我们都参观过,那里展版的陈列和解说词都是将西路军血战河西作为红军长征继续的意向来表现的。习近平的12 字评价,只有作为红军长征才配得上。西路军的业绩,就是红军长征的业绩。所以,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将西路军血战河西作为红军长征的延伸,看作红军长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红军长征的全过程才算画上句号。
这里要说明的是,将西路军血战河西视为红军长征的延伸,看作红军长征的尾声,与将红军三大主力在1936 年10 月会师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纪念日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因为以何时作为会师纪念日,那是标志性的;如同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我们以“七一”作为纪念日,但是成立中国共产党开会的时间并不在1921年7月1日那一天。同样地,我们现在将长征的历史起点定在1934 年10 月,但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序曲在1934 年7 月就已经开始了。依据此理,将1936 年10 月会师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并不是说红军长征到此就完全结束了。我们如果将上述红军主体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将西路军视为红军长征的“尾声”,那么,整个红军长征有序曲、有主戏、有尾声,这个震天撼地、豪情万丈的大剧才算在历史上谢幕了。
二、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功绩“ 不可替代”“ 不可磨灭”“永载史册”
习近平指出,西路军,太悲壮了!为有牺牲多壮志,这个是永载史册的,他们做出了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西路军血战河西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比我们研究西路军肯定其功绩的学者所给予的评价还高啊!这是出乎意料的。就我个人言,在2016 年出版的《长征行》增订本中,对西路军的历史功绩是非常肯定的,评价也是很高的,但也没有提到“不可替代”这样的高度啊!我很赞同和佩服这个评价。
为什么习近平对西路军作这么高的评价呢?根据我的研究,西路军的结局尽管很惨烈,但至少有五大功绩:
一是消灭了马家军25000余人。马家军参加作战的有9 个旅3 万余人、还有民团9 万余人,其主力是强悍的骑兵。能消灭这样多的强敌是不容易的;对异常顽固的反动势力来说,这个损失是沉重的。这次河西作战也为后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西北提供了经验。
二是牵制国民党中央军,策应了河东红军作战。毛泽东在1936年11月1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四方面军一部分已向西,能否调回来是个问题。现在我们的行动,都是脚踏两边船,最好是,向西的还是向西,向东的还是向东。如果向西不能达到目的,当然可以转向东。”[1]609西路军是向西的,但它是党的全盘战略上的一个部分,要服从全局和服务全局。四方面军的4 军、31军本来是要过河西进的,但为了参加河东的山城堡战役没有过河。这无疑减少了西路军的军事力量。不仅如此,西路军挺进河西,还吸引了蒋军胡宗南等部约十万人扼守黄河岸边,减少了胡宗南等部对山城堡战役的兵力投入,从而使河东红军在山城堡得以顺利歼灭胡宗南一部。从这个意义上说,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也有西路军的一份功劳。徐向前总结说:西路军“吸引了黄河两岸十多万敌军西向。这对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无疑是个极为有力的配合”[2]531。
三是策应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政局骤然紧张,南京政府准备攻打西安,大规模内战爆发在即。为策应中央对西安事变的处置,西路军先是听令暂不西进,后又听令东返,致使西路军滞迟永昌、山丹半月之久。这对西路军后来的命运无疑产生了影响。但从另一面来看,应肯定西路军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至少有二:其一,在河西的浴血奋战牵制了蒋军10 余万人,使拥护蒋介石的马家军不敢东进兰州去参与中央军东西夹击西安的态势;其二,西路军在河西的存在本身和听令中央东返,这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就起了积极配合作用。
四是第一次在河西走廊建立了中共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权。西路军先后占领了古浪、永昌、山丹、高台、临泽5座县城,为建立党组织打下了基础。西路军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在张掖一带建立3 个地方党委:甘州中心县委、高抚县委(负责高台、临泽两地)、山永县委(负责永昌、山丹两地)。后两个县委受甘州中心县委统一领导。西路军在占领永昌、山丹、高台、临泽四县期间,建立了4 个县级和22 个县级以下的苏维埃政权。这些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在发动、宣传和组织群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甘州中心县委和张掖两个秘密党支部还为营救和掩护西路军失散人员做了不少工作。这些中共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作为西路军撒下的革命种子为后来党和人民军队在西北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保存和培养了部分军事骨干。经过党的营救,西路军失散和被俘将士百折不挠的奋斗,有5000 多人回到革命队伍,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骨干。特别是到达新疆的400 多名将士,经过培训,初步掌握航空、无线电通讯、装甲、汽车、炮兵等技术,为我军技术兵种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这些历史功绩当然是“不可替代”“不可磨灭”“永载史册”的。
有一种说法,西路军有功绩,但代价太大,基本上是全军覆灭。对此,应当辩证地看。恩格斯说过:“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3]79毛泽东也说过:不能消极地看待错误、失败。“正确的经验鼓励了我们,错误的经验教训了我们”[4]338;“错误和失败就会走向反面,反面就是正确和胜利,不要抬不起头来”。[4]254邓小平也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5]234-235就代价来看,西路军最后结局的这个代价确实很大。它在解放战争前的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居于前三位。伤亡最惨重的,首先是中央红军长征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减员3 万多人;还有南昌起义时开始也有两万多人,因主力部队基本被打垮,最后只有朱德将从三河坝后撤出的起义部队两千人带上了井冈山。我们还要看到,正是由于湘江战役有那么惨重的损失,才使广大指战员觉醒了,上上下下都认识到还是要毛主席来领导红军,从而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南昌起义尽管失败了,但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我们党第一次领导武装斗争和正式组建人民军队。西路军的代价也没有白付。上述五大功绩是一方面。还有就四方面军而言,尽管不能说西路军的失败是执行张国焘路线所致,但不等于说没有张国焘的影响,特别是像陈昌浩这样的领导干部所受的影响还是不小的。西路军的失败使广大指战员受到深刻教育,由过去“拥护张主席”转变为坚定地拥护毛主席,在抗日战争中改编为129师,后在解放战争中编为刘邓大军,原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将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业。
从这个维度言,西路军的壮烈悲剧蕴含的经验教训,在党史军史上具有某种独特性,这也可说是“不可替代”的。
三、红军长征精神无疑包括西路军血战河西的革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既充分肯定西路军的历史功绩,也高度评价西路军的革命精神。他指出:“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革命精神要传承弘扬!”
前文已指出,我们可从两个层面认识长征。这里讲的“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就红军主体的长征同西路军的关系而言的。如果从研究红军长征的全过程来看,西路军血战河西是红军长征的延伸,即是红军长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西路军的革命精神无疑就包括在长征精神之中,即题中应有之意。将两者合为一体,既是逻辑使然,也是历史必然。
就红军长征精神内涵言,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仍然强调了江泽民、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 周年和70 周年大会上讲过的五个方面:一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二是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三是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四是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五是长征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些年,我根据亲走长征路的体验对长征精神内涵作过解读。在我看来,三位总书记强调的五大内涵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全方位地说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这里,也能从中反思西路军最后惨痛壮烈的教训。习近平对西路军革命精神的高度评价,丰富了长征精神内涵。
第一,关于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这是包括西路军在内的红军将士战胜敌人、克服艰难险阻的原动力,也是派生长征精神其他要义的初始源泉。西路军广大指战员都有一颗对革命无限忠诚和对党怀有坚定信念的初心。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抛头颅于高台,就是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绝唱。他本是中央红军五军团的军团长,后编入左路军与四方面军另两个军一起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过了黄河,组建为西路军。他作为红五军军长却受过去是张国焘亲信黄超政委的掣肘。军里唯一的一部电台本应为军长掌握,却被政委控制。这时,两人又不在一起,董振堂率两千多人守高台,黄超守临泽,两县相距百十里,电台在黄超那里。这时,马家军主攻方向在高台县城,约两万人轮番围攻。在十分危急时刻,董振堂需要支援时,却无电台与总部联络。黄超派人送来总部指示: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的重要据点,一定要坚守。董振堂召开干部会议动员说:“坚决守住高台!我们人在高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6]134-135董振堂率部孤守县城八九天,两千多人最后几乎全部战死。在敌军冲上城楼后,他高喊:共产党员们,干部们,敌人上来了,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我们要血战到底!革命一定成功,自由幸福的日子一定会到来!他本人壮烈牺牲后被敌人砍下头颅悬挂城门示众。党中央痛惜董振堂的牺牲,在1940 年曾将他的原籍河北省新河县一度改为振堂县。
第二,关于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这是包括西路军在内的红军将士,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铸成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西路军广大指战员都在长征中三过草地、两过雪山;血战河西,更是转战大漠、戈壁,既要与狂风暴雪搏斗,又要与野蛮残暴的马家军拼死血战。他们以血肉之躯同敌人战斗到最后。西路军妇女先锋团的表现尤为可歌可泣。她们组建时有1300 多人,梨园堡突围后转战剩下300 来人。在祁连山,她们与敌人周旋了好些天,到4月上旬终于被死死地包围在一个山头上。这时,她们弹尽粮绝、饥寒交迫。团领导决定将十三四岁的小战士们护送下山,但小战士们坚决不肯,哭着说:我们都是跟着红军长大的,红军就是我们的家。留下我们,可以五六个对付他们一个,反正到哪里也是死,和你们在一起,还有个依靠啊!她们留下了,敌人也冲上来了。她们坚决不做俘虏,有的割断气管死去;有的等敌人走近了,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有的拉着敌人一同跳崖;有的被敌人在背上扎进匕首,可她的手还抠进了敌人的眼窝;还有的紧紧地抱着敌人的脑袋,咬着敌人的耳朵……。徐向前敬佩地说:“她们临危不惧,血战到底,表现了中国妇女的巾帼英雄气概。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光辉业绩,将永彪史册。”[2]549
第三,关于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党的坚信,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这种精神,是红军将士作为革命军人的基本素质。仅有这种精神,并不能使革命取得胜利。在错误路线指导下,红军将士并不知道其错误,也能发挥这种精神,并能谱写出天惊地撼的英雄史诗,但其结局是异常惨烈的。只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上述那种精神才能结出灿烂之果,引导革命取得胜利。红军长征能够胜利会师陕北,找到开辟新局面的落脚点, 要归功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实际核心领导地位,从而红军长征才有了一套正确的思想路线、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使红军最终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变被动为主动,指战员的战斗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仗打得虎虎有生气,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西路军一些战役的胜利体现了这一点,但西路军最后的悲惨命运,应当说与缺乏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有密切关系。西路军主要领导人陈昌浩,因犯过追随张国焘的错误,自率领西路军以来就有对中央指示不敢再“违抗”的思想包袱,既缺乏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战略战术的实事求是精神,也缺乏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临机决断、灵活制敌的担当精神。客观地说,中央除对西路军行动方向、不要依靠外力和集中兵力等作出指示外,从未干预过具体的作战部署。西路军的挫折和危局,与中央给没给“自主权”毫不相关。而且正是在明确“自主权”后,陈昌浩却不顾徐向前坚决反对,“自主”地作出了重返倪家营子的致命错误决策。这是一个沉重教训。
第四,关于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这是红军长征精神转化成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西路军的广大指战员在这方面表现了高度自觉。前述西路军的“两个策应”——一是牵制国民党胡宗南部十多万军队西向,策应河东红军作战取得山城堡战役胜利;二是在攻占永昌、山丹之后本应乘势西进,但这时西安事变发生,根据中央命令无保留地准备东返,也牵制了国民党的中央军和马家军的东进,策应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即使在西路军最后失败决定所剩各部分路游击突围时,这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突出。为保存革命力量,西路军解散后成立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决定将余部分为三大支队活动,一路由西路军原骑兵政委张荣率大部分为伤病员、妇女和小孩约1000 多人、枪百余支,组成一个支队,往酒泉方向展开游击活动。这是为了吸引和分散敌人的追击力量。这一转战突围方向,或牺牲或被俘的可能性极大,领导干部都很清楚,但是,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坚决地服从了命令。这个支队还没有出祁连山,张荣在作战中就牺牲了。据西路军研究专家董汉河讲:他曾经采访过幸存者,她们说,顾全大局,有时就意味着牺牲局部,这是保存有生力量的需要,是革命最终胜利的需要。这种革命精神令人感佩。
第五,关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红军脱离了人民就无法生存。西路军也是如此。西路军兵败河西,与河西很难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缺乏人民群众的深厚基础,粮食、衣被等物资给养和供应没保障有密切关系。但是,就战斗在河西的广大指战员来说,非常注意做群众工作,与所接触的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西路军研究专家董汉河了解西路军不少这方面的感人事迹。比如,红五军骑兵团团长吕仁礼,在高台失陷时因与敌人拼刀负伤被俘,在青海西宁附近逃出后,先是得到一位汉族老妈妈的救助,后又得到一对藏族父女的养护,最后回到陕北。我本人实地考察西路军时,到安西县蘑菇台子了解过看守榆林窟的道士郭元亨救助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的事迹。1937 年4 月下旬,西路军左支队800多人辗转一个多月走出冰天雪地的祁连山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饥寒交迫地来到安西县蘑菇台子。原30 军军长程世才见到郭元亨道长,说明来意,请求帮助。郭道长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很受感动,表示愿意救援。他给了小麦、黄米、面粉数百斤,胡麻油30 斤、硝盐4 口袋,还有20 只羊、2 头牛、马和骡各1匹等,几乎倾其所有了。程世才给了郭道长一张签了自己名字的收物清单,说:“将来不管我在不在,只要有这张条子,是一定能找到革命队伍的,那时大家都会帮助你。”不久,马家军来此搜出了这张条子,郭道长遭受残酷折磨,庙里积蓄的3 两多黄金和100 块大洋也被他们拿走。解放后,程世才给中共安西县委和郭道长写信,确认和感谢他当年的救助,安西县委妥善安置了郭道长的生活和工作。这成为了西路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传世佳话。[7]53-54西路军这些感人至深的革命精神确实需要我们代代传承,辈辈弘扬!
四、习近平高度评价西路军,为党史工作者作出了榜样
我考察过西路军,对西路军血战河西、惨烈覆灭的悲壮历史的许多情节还历历在目;有关研究西路军史常遇“艰难险阻”的信息还不时充耳。我个人的《长征行》增订本加写了西路军10万字,能够出版是很幸运的。那本书是充分肯定西路军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的。习近平对西路军的评价能够引起我的共鸣。但是,我的认识也没有达到他评价的那个高度和深度。因此,这一消息发表后,我浮想联翩,深深感到我们党史研究和宣传工作者应当很好地向总书记学习。
第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研究党史。长期以来,有一种观念束缚着我们不少同志,认为西路军问题很复杂,是党史的“敏感区域”,有关部门“把关”很紧。这次习近平专程张掖奠祭西路军之行,对于我们党史工作者来说是思想的一大解放,也给我们树立了解放思想的光辉榜样。西路军的历史对习近平来说,复杂不复杂呢?当然还是复杂的。它的复杂性是客观存在,谁也无法改变这个客观存在。但是,了解了来龙去脉,廓清了原委本末,把握住了它的本质和是非,就打开了复杂之门,因而就能发表人们意想不到的言论,充分赞誉西路军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这是两万多将士和他们的后代企盼了不知多少年的愿望,终于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前夕实现了。就壮怀激烈的两万多将士而言,完全可以含笑于九泉了!对于我们研究党史的人来说,过去那个并非“紧箍咒”的紧箍咒,也可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第二,要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责任担当精神。他到甘肃张掖既瞻仰又讲话,既敬献花篮又参观展览,无疑对西路军史作了充分研究,才有这么大的举动。这就有一个勇于担责任,给历史开新篇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是他常念叨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有了这种精神状态,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能担当历史之责,开拓时代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能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有这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精神。治理党和国家需要这种精神,研究党史、宣传党史、出版党史也需要这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解放不了思想,也不可能有非凡的重大创新。所以,我感慨万端,就是希望我们党史研究工作者要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责任担当精神,开创党史研究和宣传的新局面。
第三,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具有的深厚知识储备。对西路军历史的表态,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绝不可能“临时抱佛脚”“现买现卖”,必须是长期关注、思考和研究,才有这样鲜明的立场和浓烈的感情。习近平说,“我心里一直牵挂的就是我们西路军”。这句话的用语,字字千斤重啊!“一直牵挂”,说明他对西路军历史很熟悉,感情很深厚,长时间以来就在“牵挂”它,早有要表达的意向啊!他这里对西路军的表述不是纯客观的第三人称,而是选用“我们西路军”的第一人称,将自己摆进去了,与西路军融为一体,更加重了他的思念之情!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深体悟。“太悲壮了!”说明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使我们的总书记也很激动和震撼。“为有牺牲多壮志,这个是永载史册的,他们做出了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对西路军为什么会有这样极高的评价呢?除了上述思想解放和责任担当等因素外,与他爱读书有深厚知识储备密切相关。他自己也说过:平时最大的兴趣和爱好就是喜欢读书,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看,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一般人做不到这一点,这个差距应当尽量弥补,我们也要使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了深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思想解放一些,不断增强责任担当精神,党史研究和宣传的力度绝对会有长进,学术定力将会大有提高!
第四,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辩证思维学养。习近平到中央工作以来的多次讲话都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辩证思维。作为领导干部需要如此,作为党史研究人员也需要如此。哲学,长期以来被视为使人聪明的学问,教给人正确的思想方法,看问题辩证一点、多维一点、全面一点,多作逆向思考、历史思考、发展思考。一句话,尽量减少片面性、直线化、“一根筋”、走极端。习近平敢于对多少人不敢碰的西路军问题鲜明表态,不能不说,与他具有并倡导学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密切关系。越是复杂的问题,越需要辩证思维,才能破解某些“死结”。这次习近平对西路军的讲话,也使我更加感到,我们搞党史研究和宣传的,要很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辩证思维。这对于深入研究党史和宣传党史太重要了,要使党史的研究和宣传开创非常令人鼓舞的新局面,这是一个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