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论纲

2019-01-27杨振闻曾文峰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

杨振闻 曾文峰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毛泽东一生致力于努力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人民”在他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价值观是毛泽东关于人民根本利益及其实现的价值理论,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在价值观上的集中表达。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毛泽东价值观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不少成果只关注毛泽东价值观的某一方面(如价值取向、价值主体、价值示范,等等),缺乏对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思想体系的全面把握,特别是关于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理论来源、文本依据、当代价值等方面,都缺乏深度研究。深入学习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有利于推进新时代价值观建设,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有利于更好把握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理论来源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民本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价值理论进行批判继承、兼容并蓄的产物。中国传统民本价值观、西方人本价值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构成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三大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民本价值观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倡导的价值观。从先秦到明清,其具体内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在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特别是夏商时期,统治者通过强调神权统治来巩固自己统治。比如,商王就垄断了当时神人沟通的中介——占卜,以此来强调自己权威。但特殊的神权并没有能够确保殷商统治万古长青,周王朝还是最终取代了殷商。周公在朝代更迭中,深刻感受到了“民”的力量强大,由此提出“以德配天”的主张。在他看来,统治者仅有神权(天)的庇佑,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与其身份相符合的德行,即要有善于体察民情的品德,才能符合“天”意。“以德配天”的观点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此,神权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上的地位日渐式微,而主张德治的民本思想则逐渐成为政治伦理的主流。在《尚书·五子之歌》中,首次出现“民本”一词,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基本含义,就是维系国家统治的基础在于百姓(民),只有基础稳固,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对周公满怀敬仰之情的孔子,十分欣赏周公“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孟子发扬孔子德治思想,在《孟子·尽心下》中进一步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观点。荀子则将君与民关系,比喻为舟与水关系,强调“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尽管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价值观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一种治国之术,没有也不可能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民本价值观的高度。但传统民本价值观中也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反映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智慧。正是在这种包含爱民思想的民本价值观影响之下,中国古代少数统治者(如汉武帝、唐太宗等)有着对君民关系的难得清醒认识,在其统治期间努力调和两者矛盾,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逐渐传播,但对于身居韶山的少年毛泽东的冲击还不算很大,这时候的毛泽东接受的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用他后来自己的话来来说,是接受了“六年‘孔夫子’”[1]6的私塾教育。在此期间,毛泽东系统学习了“四书”“五经”。尽管他“不大喜欢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1]5,但儒家思想还是深深影响了少年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对他以后思想的形成也有着很深影响。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533-534接受唯物史观洗礼后的毛泽东,非常重视对中华珍贵文化遗产的综合改造工作,既辩证吸收中国传统民本价值观重民、爱民、仁民的思想精华,又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创造作用,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3]790,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共产党人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3]1094,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人民价值观。

(二)西方人本价值理论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对他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杨昌济曾赴日、英留学,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洗礼,重视人的民主权利,认为政府应保护而不能干涉人的自由,“社会中不应有奴隶一种人”,应该“人皆平等”[4]56。毛泽东“手抄过老师杨昌济翻译的一部《西洋伦理学史》,共7册;他阅读过蔡元培翻译的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在约10 万字的原文上写下了12000 多字的批语”[5]。毛泽东在批注中对人的价值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阐述,是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初步萌芽。

虽然此时的毛泽东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主张“个人有无上之价值”、“个人之价值大于宇宙之价值”[6]132,认为“世无团体,只有个人,亦无不可”[6]133。但他在参加学生运动和社会实践后,对当时压迫底层劳动人民、压抑个人价值的恶势力十分痛恨,其价值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个人价值的伸张,而是劳苦大众的疾苦和人民价值的实现。

早在1917 年,还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即着手主办工人夜学,免费解决工人不识字、不会算的痛苦。在招收学员的广告中,毛泽东用白话文写道:“列位最不便益的是甚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语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列位大家想想,我们为甚么要如此做?无非是念列位工人的苦楚,想列位个个写得、算得。”[6]81主办工人夜学,是毛泽东最早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正是在这一活动中,毛泽东初步懂得如何关心群众疾苦,如何贴近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初步懂得只有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彰显个人的价值。而在读了马列著作,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毛泽东就完全摆脱主张个人主义的西方价值观影响,自觉且牢固地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信仰。毛泽东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7]1471922 年5 月1日,毛泽东就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大家关注底层群众的生存命运。他说:“大家注意生存权,就请注意湖南现在有多少人要饿死?大家注意劳动权,就请注意湖南现在有多少人失业?”[8]9究竟如何真正实现劳苦大众的生存权、劳动权?如何让人民翻身得到解放?在之后的岁月中,毛泽东并没有停留在一般性呼吁上,而是用具体的革命行动践行了他的人民价值观,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推翻“三座大山”,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受剥削受侵略的悲惨命运。

(三)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9]8马克思对劳苦大众的生存命运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就充分展现了胸怀天下、为人类谋幸福的价值理想。在担任《莱茵报》主编后,马克思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他与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强调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10]42。这一经典著作“既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又道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崇高价值理想和对无产阶级的深切价值关怀”[11],从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实现等三方面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以“绝大多数人”即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以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消灭私有制、“两个决裂”等作为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11]。由此可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立论基础的。毛泽东非常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意义。早在1921年《给蔡和森的信》,毛泽东就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8]4。与唯心史观根本不同,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的根本力量,“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287。正是从群众史观出发,毛泽东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的著名论断,强调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3]1094。这就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

青年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更加理性、更加自觉地坚定了人民立场,牢固树立起人民价值观。在之后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反复强调,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3]1094-1095。这一观点与《共产党宣言》中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二、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伴随着毛泽东的人生历程而不断丰富完善。回顾毛泽东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重温毛泽东关于人民价值观的重要论述,能更好把握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发展轨迹,给新时代的中国人更多现实启示。

(一)“五四运动”前:再造中国,幸福人民

毛泽东出生在积贫积弱、备受欺侮的旧中国。在成长岁月中,毛泽东逐渐认识只有找到落后的病根,改造中国,才能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但在“五四运动”前,毛泽东还没有广泛接触马克思主义书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这一时期还只是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萌芽期。

1.抵制不公:“这种昧良心的真本事,我死也不学”

孩童时代的毛泽东尽管还没有形成对中国社会的全面认知,但从现实生活中,特别在乐善好施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毛泽东体会到了穷人生活的艰辛,内心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怜悯和对盘剥穷人的旧商人的痛恨。所以,当毛泽东父亲毛顺生让他去湘潭裕盛米店做学徒时,毛泽东明确表示:“大斗收进,小斗量出,有时还要泼水掺泥,这种昧良心的真本事,我死也不学。”[13]42

毛顺生通过精明做生意来改变家族命运,而毛泽东从小就自觉将个人自家命运与周围群众命运相联系,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穷人的命运。这表明,体恤穷人、救民爱民的价值取向,从小就扎根于毛泽东心中。少年毛泽东的种种经历和认识,为他后来自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价值观打下了基础。

2.幸福人民:“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

面对民生凋零的社会现实,少年毛泽东坚决地站在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上。1912 年毛泽东作《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方面感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一方面期盼有给人民带来幸福的好的法律。因为在他看来,“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6]1。

随着知识和眼界的拓展,对社会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毛泽东对辛亥革命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统治,但并没有实现人民解放,根本原因是没有发动劳动人民起来改变社会。为了改变受苦受难大众的命运,实现“幸福吾民”的价值目标,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还与蔡和森等十几名同学组织建立新民学会。新民学会坚持“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办会宗旨。这表明,毛泽东开始不满足于过老师(杨昌济)那种学术人生,而是要开始革命人生,直接投身救国救民的社会政治活动,以期实现“幸福吾民”的价值理想。

3.改变国运:“必须再造”

少年毛泽东在倡导新学的湖南湘乡东山学堂学习期间,读过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并将自己关于国家制度的观点写成批注,表明少年毛泽东对封建专制的否定,对君主立宪的推崇。这样一来,毛泽东从原来在私塾学习“孔夫子”,转变为崇尚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价值观念。他从《盛世危言》中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路径,主张学习英、日。梁启超的《新民说》对毛泽东之后的思想影响巨大,毛泽东创办的新民学会的会名即来源于此。

1915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后,吸引了一大批进步青年,毛泽东也是其中的忠实读者。沿着新文化运动开辟的文化道路,毛泽东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新探索。在1917 年《致黎锦熙的信》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唯有“以大本大源为号召”、“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6]73,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价值理想。同年,在《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中,毛泽东更是明确提出了“必须再造”[6]177中国社会的重大课题,提出了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即国家必须要有新变化、新气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毛泽东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关注着运动的发展,他组织创办《湘江评论》,参与和主持驱逐张敬尧运动,联系世界范围高涨的民众运动特别是俄国的十月革命,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14]。这表明,“五四运动”对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毛泽东还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同年冬到第二年春,第二次去了北京,进一步了解俄国革命历史,读了共产主义书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他在1936 年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7]147毛泽东接受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后,深感中华民族的命运必须通过社会变革才能改变;深感只有通过发动人民参加的革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根本价值目标。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形成成熟期。

1.革命目标:“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青年毛泽东参加社会活动实践后,立刻表现出对底层劳动群众生存命运高度关注的价值取向。但要真正实现服务人民、解放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目标,必须建立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20 年,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新民学会先进分子中秘密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即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28 岁的毛泽东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毛泽东即在湖南劳工会刊物《劳工周刊》发表文章,提出对劳工会的希望,即“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大同团结,谋全阶级的根本利益”[8]6为工会的根本宗旨。这表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毛泽东开始自觉地站在人民立场,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方法来分析社会问题,积极投身于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

1925 年,毛泽东在《〈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充分肯定孙中山三民主义是革命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毛泽东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遗志,同时又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确立革命奋斗的价值目标。同年,毛泽东在《〈政治周刊〉发刊理由》中指出:革命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8]21。毛泽东的这一论断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价值目标问题,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价值导向,是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在革命价值初心上的具体体现。

2.呼吁救国:“在亡国灭种的前面,中国人民决不能束手待毙”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加紧军事侵华步伐,国家危在旦夕。为团结一切爱国力量,毛泽东和朱德分别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表《抗日救国宣言》,强调:“在亡国灭种的前面,中国人民决不能束手待毙”[8]360。《宣言》向全国人民正式宣告,国家层面要达成的价值目标,就是要坚决抗击入侵、实现国家独立。当务之急,是要调整军事策略,组织动员全体中国人民,进行联合抗日。

3.确立宗旨:“为人民服务”

1944 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的讲话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3]1004的根本价值宗旨。“为人民服务”,既是共产党人做好所有工作都必须秉持的根本价值宗旨,也是中国革命获取民众支持的根本价值方法。毛泽东大书特书普通党员张思德的感人事迹,认为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3]1004,实际上就是为所有党员士兵的价值践履,树立一种学习榜样。

(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成功后,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也不能发生变化。毛泽东继续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国家建设,希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兑现对人民的价值承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拓展丰富时期。尽管由于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毛泽东有一段时间在社会主义探索问题上出现过失误,但他一心为民的价值取向是贯穿始终的。

1.价值目标:“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建国后不久,在毛泽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指出:“全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英勇奋斗所获得的这一切胜利,为我们祖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15]223“独立、自由、繁荣、富强”,就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所确定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价值实现:“一方面要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经济建设”

经济是基础。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言,发展经济成为当务之急。1954 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提出“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5]350。第二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搞好“一五计划”的双重工作要求:“一方面要搞好政治思想工作,一方面要搞好经济建设”[15]396。这一要求实际上也是实现“人民幸福”价值目标的基本路径。

3.价值原则:“公平合理”

引起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层原因,在于底层劳动人民没有掌握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处于不对称、不平等的地位。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其目的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为人民争得平等的地位。在取得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始终不忘初心,特别关注人民在平等、民主等方面的价值诉求。比如,在经济方面,建国之初毛泽东就明确要求,“实行公私兼顾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生产红利”[15]29。1960 年,毛泽东又强调:“我们历来主张买卖公平,等价交换。”[16]227。在政治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的原则贯串在我们整个宪法中”[15]326。

三、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问题在价值维度的高度凝练。毛泽东一生都在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形成了以尊重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调动人民、幸福人民等以“人民”为轴心的价值理论体系。

(一)价值取向: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是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整提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领导人。这一思想现在已经成为党和军队的根本价值准则,是共产党人及其军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前所述,毛泽东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就立下了救国救民、“幸福吾民”的价值理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成为党的一大代表,开始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来把握立党宗旨,并在之后的一系列论著、讲话、信件中全方位阐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在1939 年《关于〈孔子的哲学思想〉一文给张闻天的信》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孔子的道德论进行深刻批判,认为其是一种“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17]163道德说教。在这里,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范畴。同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要求:“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2]660,强调做一名合格党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准则。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8771944 年9 月,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阐明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根本属性。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1004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毛泽东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他表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1094-1095在这里,毛泽东首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出发点”的价值高度。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提出“进京赶考”要牢记“两个务必”,绝不做李自成第二,告诫全党不要忘记搞革命的价值初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建国后,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甘于奉献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是充实的人生,因为他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真正落细落小落实了。

(二)价值主体:最广大人民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947 年12 月,毛泽东在对晋绥平剧院演出队的讲话中指出:“历史本来不是帝王将相创造的,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可是在旧戏中,……劳动人民不过是跑龙套的。”[18]325这就道出了中国传统旧艺术所存在的唯心史观的缺陷,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地位。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深信人民是革命的主体,是革命战争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9]136。毛泽东指出:“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2]512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之所以必然走向失败,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侵华日军已经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的讲演中对此作了深刻分析,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2]509,“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2]511。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样强调:“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人也不行”[16]324。

2.人民群众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主体和价值主体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因此,人民群众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主体和价值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了近代中国被欺压的历史局面,使中国由弱变强、由穷变富。这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从价值维度来讲,这一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源于人民群众主体价值作用的发挥。人民群众在争取自身利益和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对人民价值主体问题有一系列重要论述:

第一,人民群众是政治权利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为的是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翻身当家做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其所建立的政权,必然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人民政权,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政治权利,成为政治权利的价值主体。在众多政治权利中,毛泽东尤其强调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两种最基本政治权利:一是劳动者的管理国家的权利,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16]129之一;二是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权,认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0]149。

第二,人民群众是经济权利的价值主体。人民的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人民理应平等享受劳动成果。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以保障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依归。毛泽东认为,在革命斗争中,要赢得民众的支持,必须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带来物质利益,“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7]467。因此,“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21]210。

第三,人民群众是文化权利的价值主体。人民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理应是享受文化的价值主体。但在旧中国,人民遭受剥削压迫和束缚,并没有真正享有文化(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毛泽东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中国历来只有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农民造成的,因为造成地主文化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从农民身上掠取的血汗。”[19]39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认为,人民才是文化创造的真正主体,文艺工作的中心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3]853,要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3]851,知识分子应该从人民那里吸收文化创作的营养,为人民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让人民享有充分的精神文化食粮。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评价主体

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评价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但在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是否真的代表好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还是要靠人民群众来检验。人民群众只有在自身的切身体验中,才能知道党所制定政策的对错和作用的大小。正如毛泽东所说:“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22]1286

(三)价值初心:人民幸福

为人民谋幸福,是毛泽东开展革命实践活动的价值初心。少年毛泽东在一心向善、笃信佛教的母亲影响下,深刻了解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萌生了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心,萌生了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强烈愿望。1915 年日本提出独占中国的21条,毛泽东写下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6]10的《〈明耻篇〉题志》。在1917年《致黎锦熙信》中,毛泽东主张通过“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6]73,进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1921年,毛泽东亲自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而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3]1。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部奋斗历程,始终贯穿一条价值红线:为人民谋幸福。

(四)价值标准:人民利益至上

1.维护人民具体利益

人民利益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延安时期,共产党需要给人民什么具体利益呢?毛泽东认为:“就目前陕甘宁边区的条件来说,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17]467通过深刻分析中国国情,毛泽东强调,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推翻“三座大山”,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价值准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努力。通过土地革命,农民获得了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中国革命由此获得广大农民的普遍支持,中国革命胜利就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毛泽东又通过制定宪法、党章等,来切实保障人民的各项合法利益。

2.“两个最大”

1945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发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共产党人的价值标准,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1096

毛泽东上述“两个最大”的重要论述,既规定了共产党人工作的出发点(合乎人民的利益),也提出了评判一切工作的价值尺度(得到人民的拥护),彰显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坚持人民至上的鲜明特色。同时,这一重要论述还将革命事业与人民利益融为一体,为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

(五)价值方法:“两个改造”

有了价值理想,还必须有实现价值理想的方法。毛泽东强调用“两个改造”作为价值实现的方法,即中国共产党人要通过领导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起来,以实现“幸福吾民”的价值理想。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19]296毛泽东正是通过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这一“客观世界”加以改造,即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并在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这一价值目标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对自我“主观世界”的改造,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为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实现价值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就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相适应,理论与实际、知与行相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中深刻阐释了这种统一的重要性,他把割裂这种统一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看作是中国革命的大敌、中华民族的大敌和中国共产党的大敌,号召人民奋起打倒它。只有“打倒它”,中国革命才能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毛泽东正是通过引导中国人民开展对“两个世界”的改造,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受人欺侮、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新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价值目标,并进而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尽管后来的探索走了弯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但毛泽东关于“两个世界”的改造的思想,无疑为价值实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四、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继承发展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借鉴了外来先进价值理念,升华了人民的价值追求,包含丰富的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以最广大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为人民谋幸福为价值初心;以人民利益至上为根本价值标准;以“两个改造”为价值实现方法,构成了以“人民”为轴心的价值理论体系。这一价值理论体系,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在价值观上的集中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精髓,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在很多方面做出了理论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发展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推动改革开放,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提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判断标准,“既不回避人民关于‘利’的追求,又坚持社会主义‘义’的基本原则”[24]。进入21世纪,江泽民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思想既与毛泽东的人民价值观关注人民、服务人民的价值宗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回答了在世纪之交如何提高价值站位、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胡锦涛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之后,深刻反思发展中出现的“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以及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性理论继承发展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价值立场、价值方法,强调要通过科学发展来实现人民的价值追求。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3]10。在新时代,习近平继承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关于人民至上的思想精髓,并在多个领域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

(一)新时代价值观建设创造性发展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思想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习近平创造性发展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思想,强调在新时代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初心,提出了新时代价值观建设的一系列新论述。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3]21,确保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习近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在毛泽东所强调的人民价值立场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3]19,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重申“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5]27,“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23]21。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毛泽东“两个最大”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宗旨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对新时代坚持人民价值主体地位,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青年毛泽东提出过“幸福吾民的”价值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民关于“幸福”追求的具体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5]163。之所以如此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因为“幸福吾民”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内涵,就是要着力实现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育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

第三,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双向发力”的价值实现方法。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价值初心,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尤其需要在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这两个方面双向发力,即“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23]68从价值观建设的视角而言,“双向发力”的实质,是毛泽东“两个改造”价值实现方法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一方面,就改造主观世界的要求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政治过硬”。这就是要做好每一名党员主观世界的改造工作,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初心。另一方面,就改造客观世界而言,就是要努力做到“本领高强”。这就是要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多方面本领,包括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等,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改造新时代不断变化的新的“客观世界”。

(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创造性运用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思想

毛泽东人民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是毛泽东留给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22]25。新时代我们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考验”。面对这些考验,习近平继承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创造性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新思想。

第一,坚持人民性,正确回答新时代我们党的政治属性问题。从价值观维度而言,我们党之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够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的政治属性是一个“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很好地践行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当前,我国发展已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但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没有变,也不允许变。习近平在毛泽东人民价值观的基础上,从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关系出发,正确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党的政治属性问题,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23]44-45习近平指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25]154,破除党在新时代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5]154。

第二,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正确破解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新难题。一个政党要经受长期执政的考验,关键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继承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关于“幸福吾民”的价值追求,强调新时代共产党人必须接续努力,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3]1的初心与使命。习近平告诫我们:“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6]32-33这既是对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关于“幸福人民”价值初心的再强调,又是新时代我们党经受执政考验、克服执政风险的根本法宝。因为我们党是一个使命型的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执政本色。不忘价值初心、牢记执政使命,是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巩固党长期执政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观创造性发展了毛泽东人民价值观

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是用实际行动真正践行人民价值观的一生。习近平继承发展毛泽东人民价值观,围绕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现实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观。

第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即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为准确把握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毛泽东基于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判断,把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定位于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根据中国发展的新情况,党的十九大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到2050 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共产党人关于新时代满足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价值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了。

第二,新时代美好生活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当务之急,是要推翻“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人民价值观,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邓小平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引领中国人民逐步“富起来”。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习近平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确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共同发力,以实现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

猜你喜欢

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汤姆鞋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