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学

2019-01-27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9年18期
关键词:开发区承载力农户

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分层线性模型实证研究

赵小风,黄贤金,钟太洋,等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江苏省 13个地级市辖区内 29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和109个省级工业园区内的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本文从开发区和区域两个层次来考察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主要对江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工业园区的基本信息、土地利用行为、经营状况、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消耗等信息。通过变量选择、零模型、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分析发现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差异有63.96%是开发区本身的差异造成的,开发区层次的因素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有36.04%的差异是由区域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影响也很重要;开发区成立年限、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具有明显的正向预测效果,开发区区位和开发区层次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影响不显著;随机效应表明,开发区成立年限、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在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变异,开发区区位和开发区级别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关系不依赖于区域环境的变化;区域工业产值和区域城市化率两个变量对开发区成立年限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的正向关联影响不显著;区域工业产值会强化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而区域城市化率则弱化了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联;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受区域工业产值的影响不大,而区域城市化率会强化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正向关系;随机效应表明,开发区层次3个变量在区域层次上的得到了较好的解释;区域层次变量解释了18.18%的开发区入驻企业数量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解释了11.27%的开发区土地政策强度与开发区土地集约度之间的相关。结论: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不同层次因素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事实上,影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很多,不论是开发区层次还是区域层次的,虽然研究中对一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筛选,但由于数据源的限制无法获取相关变量也无法穷举所有变量来进行试算分析,从而使本研究显得较为简单,因此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合适变量以丰富和完善模型。此外,工业企业作为开发区内微观用地主体,其土地利用行为也会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产生影响。至于能否构建企业、开发区和区域的3层线性模型来研究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将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来源出版物:地理研究,2012,31(9):1611-1620

入选年份:2017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石忆邵,尹昌应,王贺封,等

摘要:目的:结合国内外近 20年来在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实践,就若干学术问题展开讨论,旨在丰富其研究理念与方法。通过剖析城市综合承载力与人均建设用地、空气质量、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可用水量及地面沉降等若干指标的内在联系,找寻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对国内外城市综合承载力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而提出深化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的研究方向。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否为伪命题进行判断。然后采用分类比较法,对国内外主要承载力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就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理念、限制性因素的辨识、评价方法、空间分类分级评价等学术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提出并运用“状态指数”法,对包括人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比例、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环境空气质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建筑容积率、地面沉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1个上海市主要资源和环境约束指标,进行状态指数计算,进而辨识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结果:(1)城市承载力是由资源承载力(主要是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承载力等构成的整体。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不宜过于宽泛,而应当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真正体现出城市资源和环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和短板因素。(2)人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比例、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可吸入颗粒年平均浓度处于危机状态,是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短板”因素;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建筑容积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地面沉降量均处于预警状态,是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3)对具有不可再生性或不可流动性的自然因子的约束而言,基本遵循最小因子限制原理或短板效应原理;而对具有可再生性或可流动性的社会经济要素的约束而言,则主要遵循补偿效应原理。尤其对开放的城市系统而言,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互补已使得单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效应明显减弱,多因子的综合协同效应则显著增强。(4)在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上要注意城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的独特性,重视地质环境因素的制约作用,正确认识承载区间,注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结论:通过对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起源、内涵演变过程的梳理,证明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是一个伪命题,在一定时空条件及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约束下,城市承载力阈值是客观存在的,同时结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对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的必要性。未来研究应当注意:(1)细化城市各类用地和各类设施承载力评价;(2)按不同城市功能空间进行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与分级定量评价,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思路与方法;(3)加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4)开展地球承载力的探索研究。

来源出版物:地理研究,2013,32(1):133-145

入选年份:2017

基于微博用户关系的网络信息地理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王波,甄峰,席广亮,等

摘要: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同时也重构实体和虚拟空间的发展。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关系成为地理学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爬取南京微博用户的网络粉丝、关注与好友关系,以及地理信息,分析实体空间中的地理概念与理论(例如距离法则、等级网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网络信息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及原因机制。方法:通过对新浪微博用户注册地的筛选,选择100位在南京的新浪微博活跃用户。借助爬虫程序,采集这100位用户的粉丝、关注与好友用户信息中的地理数据。供获取100位用户的45693位粉丝、40042位关注、17305位好友的地理数据。通过对粉丝、关注及好友数据的标准化,分析南京在全国及江苏两个尺度上与其他地理研究单元的网络信息联系特征。并借助ArcGis制作专题地图,可视化分析这100位用户的粉丝、关注与好友数量的地理空间布局特征。结果:(1)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地域根植性仍然存在。虽然在网络信息空间中社会交往距离增加,但是本地域的信息联系占主体地位,并呈现一定距离衰减效应。100位用户的粉丝、关注、好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但在全国层面的34个省市内,江苏省的粉丝、关注、好友分别占据 40.6%、36.2%和51.8%。在江苏省内的13个地市中,南京市的粉丝、关注、好友分别占据78.0%、84.6%和85.5%。同时,信息联系强度在全国层面呈现出以南京为中心,自东部向中西部逐渐衰减;在江苏省内呈现出以南京为中心,自苏南向苏中、苏北逐渐衰减的规律。(2)网络信息联系与实际社会经济联系的相对一致性。网络信息联系强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降低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100位用户的粉丝、关注、好友在全国层面主要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T”字型区域,在江苏省内集中在沪宁走廊沿线。(3)网络信息空间中的等级差异性明显。根据南京与其他研究单元的网络信息联系强度,在全国层面与江苏省内可以划分为5个等级,等级间差异明显。同时,南京与远距离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研究单元,流出信息流大于流入信息流;与近距离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研究单元,流入信息流大于流出信息流。结论:本文分析新浪微博用户的粉丝、关注、好友关系在实体地理空间中的布局特征,是对网络信息地理研究的一个新尝试。虽然虚拟空间几乎不存在由于距离产生的费用摩擦,但是由于人作为主要参与者,人在实体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经历在虚拟空间中得到延续和体现,从而导致实体空间中的地理概念与理论(例如距离法则、等级网络)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仍然作用于虚拟空间的发展。随着信息通信设备以及网络活动的普及,网络数据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大数据,为进一步研究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机遇。

来源出版物:地理研究,2013,32(2):380-391

入选年份:2017

南京都市区人口空间扩张与多中心化

秦贤宏,魏也华,陈雯,等

摘要:目的:城市空间扩张与人口郊区化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通现象,也是西方人口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大城市人口增长和空间演变剧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背景,论文以南京市为实证研究区,探索城市人口空间扩张的过程,人口空间分布中心,为南京市未来发展与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以街道尺度的第4次、第5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为数据来源,先采用地理图形分析方法对都市区人口空间扩张过程进行了分析,然后又采用数学模型方法对都市区人口分布多中心化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在总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现南京都市区人口高密度空间已延伸到近郊区,且远郊区中的区县政府驻地和一些优先开发区域的人口密度也已很高;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已出现多中心化趋势,除了老城区北部的山西路已发育成除了市中心新街口之外的人口次中心以外,郊区人口集聚最强的热点——河西新城区的万达广场附近也有望发育成另一

个人口次中心。结论:与西方大城市发展历程相似,中国大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空间的扩张,也出现了多中心化的趋势。其中,老城区的商业次中心和近郊区的新城区最有可能发展成城市人口分布的次中心。前者多因商业中心的便利性引起人口集聚,后者则主要是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集聚。不过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大城市在多中心化过程中,原有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依然很高。本文为下一步提炼总结我国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政府调控优化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未来包括南京在内的中国大城市应该抛弃传统的单中心城市规划思想,走多中心的发展模式,避免城市“摊大饼”式蔓延扩张,实现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未其他城市规划、城市人口研究提供参考。

来源出版物:地理研究,2013,32(4):711-719

入选年份:2017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

方创琳

摘要:目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的城市发展总方针来指导。1980年以来我国划定并实施的“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经过30余年的实施,对加快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城镇化总格局、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及城市建设均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一发展方针在新形势下日益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需要提出一个符合城镇化发展客观现实和未来发展目标的指导方针,以此指导形成城市化发展的新格局,确保未来中国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方法:采用了对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方针与发展道路动态变化分析法和文献综述法。针对现行城市化发展总体方针出现的弊端及局限性,采用了问题导向的研究思维。结果:城市发展方针是指导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把握城市发展大局与方向的总体纲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方针来指导,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城市发展方针是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的,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在对我国近60多年来城市发展总体方针演变过程与指导效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局限性,包括现行城市发展方针与国家城市发展的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缺少对城市化重点地区“城市群”的基本表述,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不尽合理,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的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与行政区划不相协调等。结论: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建议方案。(1)适当调高大、中、小城市的规模划分标准。重新划分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标准,将中国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特大城市(介于 500万~1000万人)、大城市(介于100万~500万人)、中等城市(介于50万~100万人)、小城市(介于10万~50万人)、小城镇(<10万人)共 6个规模等级标准;(2)调整并推行新的城市发展方针。以对我国城市规模划分的六级标准为依据,结合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提出的推进健康城镇化发展道路,兼顾考虑城市群和小城镇的发展,抓稳“点-群”,严控“超-特”,优化“大-中”,激活“两小”,合理布局,均衡发展。将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方针调整为: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城市发展新格局。(3)调整国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形成健康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将形成由20个城市群、10个超大城市、20个特大城市、150个大城市、240个中等城市、350个小城市和19000个小城镇组成的6级国家城市规模结构新体系。(4)重新构建建制市的设市标准,尝试建立民族自治市。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出发,在建制市的级别中,建议增加民族自治市和镇级市的建制,形成直辖市、地级市与民族自治市、县级市和镇级市共4个层次的市级行政级别。在条件成熟市启动县改市的工作,借鉴韩国、中国台湾省的设市经验,尝试设立镇级市。在民族自治法许可的条件下,尝试在全国 30个民族自治州和120多个民族自治县中选择条件成熟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撤州撤县建市,建成民族自治市,快速融入到国家城市化发展大格局中去。(5)鼓励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其作为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的首选地,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制定可根治城市病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发展方针,纳入《城乡规划法》。

来源出版物:地理研究,2014,33(4):674-686

入选年份:2017

不同类型农户撂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

李赞红,阎建忠,花晓波,等

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民的生计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传统农业为主向兼业、非农方式转变。生计策略的变化,会导致耕地利用的变化,耕地撂荒就是耕地利用变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近年来,耕地撂荒因与耕地流失及粮食安全紧密联系而备受关注。反映撂荒现状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学的政策、规划和计划。方法:现有的研究多将农户作为一个整体,较少考虑到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以重庆市 12个典型村为例,在农户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影响因素。本文根据农户家庭现有的谋生方式、收入来源、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率等,将农户划分为缺失型(I型)、基本型(II型)以及发展型(III型),其中发展型根据依赖生计资产的不同划分为自然资产型(III-1型)、人力资产型(III-2型)。结果:①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撂荒户数比重、户均撂荒面积、撂荒面积占承包地面积比重随耕作半径的变化情况、撂荒地现状及不同时间段撂荒面积。②野生动物影响和人均耕地面积是影响不同类型农户撂荒的共同原因。此外,影响基本型农户的因素包括户主外出经历、耕作半径和房屋离集镇距离;影响自然资产型农户的因素包括农业劳动力比重、户主外出经历、地块平均面积和耕地收益;影响人力资产型农户的因素包括家庭人口、非农收入、耕地转出面积和耕作半径。结论:本文细致地反映研究区耕地撂荒的现状,较好地解释了影响不同类型农户撂荒面积的因素及差异,这为局地和微观尺度开展耕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案例支持。本文还通过调查自土地承包到户以来耕地撂荒的情况,反映不同时间段撂荒程度的差异。政府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视角,应引导农户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研究结合不同类型农户的差异性,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I型农户面临严峻的生计困境。政府应加大对I型农户的扶持力度,改善I型农户的生计;针对I型农户的撂荒耕地,政府应引导其有序流转;②III-2型农户多从事非农活动,政府应引导III-2型农户的闲置耕地的有序转出。③II、III-1型农户以农业生产为主,政府应改善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耕地资源合理有序地流转,鼓励和支持一定数量的种植和养殖大户,以典型农户带动农户群体,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这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来源出版物:地理研究,2014,33(4):721-734

入选年份:2017

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机制——基于2000—2009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

沈静,向澄,柳意云

摘要:目的: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全球化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全球化,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跨国和跨区域转移已成为研究热点。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点地区,经济外向化程度高,早期为吸引外资环境管制比较宽松,然后逐步增强,加之近年来珠三角各城市对污染密集型产业采取了更严厉的环境管制,使得污染密集型产业发生转移。因此,本文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期望从理论上探寻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环境管制在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中的作用,拟通过验证“环境避难所”假说是否成立,从现实方面为相关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本文采用2000—200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探究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间与空间发展特征,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的影响机制。结果:研究发现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呈现“S”型的时间发展特征,即从2000年以来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3个阶段。同时其呈现出了“分散—集中—分散”的空间发展特征,即2000—2005年呈现出从分散向珠三角不断集中的趋势,而从2006年开始向非珠三角地区分散。模型分析得出结果如下:一是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出口贸易对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影响大,且是通过产业投资和产业贸易的方式实现的,而非FDI;二是政府管制因素是促使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入的重要因子,而环境管制因子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由珠三角地区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的重要推力;三是从成本的角度来看,低人力资本不是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因子,而地价对其迁出可能起作用;四是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看,对于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较低的非珠三角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选择新区位时对集聚效益的追求更加明显。结论:一是广东省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空间转移的现象,且其仍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污染避难所”,而非珠三角地区正在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污染避难所”;二是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机制是地方政府的管制因素,对于转出地而言,环境管制促进其由珠三角地区向非珠三角地区转移,对于转入地而言,地方政府则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等方式吸引产业的迁入。因此,政府应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善降低其环境影响,产业转入地应加大环境管制的力度,从长远来看,应通过产业升级促使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发展,以避免新的“污染避难所”的出现。

来源出版物:地理研究,2012,31(2):357-368

入选年份:2017

猜你喜欢

开发区承载力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