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的本土化实践策略研究
2019-01-27苏国波
苏国波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兴义562400)
1 引言
贵州省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本地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才引进难、留住人才难的现象,这就严重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笔者立足贵州地区人才流失的现状,就如何开展校企结合的本土化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贵州高职院校更好地留住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
2 当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产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探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也逐渐认识到校企合作对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与发展状况。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校企合作仍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这就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缺少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同时,由于资金不足和实训条件受限等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只是简单地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却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1]。
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本土化实践策略
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市场人才需求结合,进一步创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实力。
3.1 实施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满足企业的市场发展需求,体现对学生的制定式培养,从而可以给企业的岗位需求提供更为合适的优秀人才。在校企结合的实践中,专业化的人才更有利于被挖掘,这也是实施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成效。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时候,大多可以采用“2+1”的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企业也会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给院校学生提供实训岗位。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会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行业规范结合起来,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以到企业上岗实训,同时拥有两个身份,既是企业的职工,也是院校的学生,解决实习和就业双重问题。学校在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会提供一些场地和教师力量,而企业也会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这也是校企共建的根本,这样可以有效地突破过去企业和院校的发展界限,将双方的资源进一步整合,有效地发挥出实训基地实训和基地生产一体化的积极效应,从而给院校和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帮助。
3.2 运用科研力量服务企业
院校可以结合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利用自身的学术科研优势,更好地与企业技术人员实现对接,共同为技术难题出谋划策。
在企业的产品设计与研发阶段,院校可以给企业提供帮助和支持,通过贡献技术和科研力量,来求得更好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院校的科研水平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还能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提升办学的活力。
3.3 建立具有区域特色培训体系
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能贪多图大,要抱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的决心,大力开发培训体系。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土化的校企结合模式。在专业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贵州甚至各地、州(市)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围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打造符合市场区域方向,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优势专业,为本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培养人才[2]。
3.4 以区域经济为平台整合资源
在办学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一致的技术、人才数据库。如,贵州地区要形成产业发展聚集化的体系结构,在现代化的体系结构打造中,要优化升级,调整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加大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力度,打破过去学校和企业资源独立的形式,互相作为依托,来构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此外,在探索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的过程中,院校要改变和优化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加大学生在实习岗位的评价比重,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上面,而应该加大对实训能力的重视。
4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正在探索一套适合自身的,具有区域本土化特色的实践策略,在高职院校周围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性实习的基地,正在成为市场竞争的亮点。贵州的高职院校在校企结合的探索道路上,要实现人才的改革,懂得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规划的重点,建立人才数据库,制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从而真正留住高素质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性,给贵州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