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金课”探索与创新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2019-01-27史晓华
1 引言
2018年6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8月,教育部专门印发了(教高函〔2018〕8号)《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必修课,是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国家一直以来很重视。然而,在当代大学生眼中,《基础》课不如专业课重要,大多数学生采取一种不重视的态度,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达到考试及格即可。尤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信息多元化,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学生从网络直接获取知识,逐渐忽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就可能出现“水课”现象。因此,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课堂,成为当下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提升学业挑战度
2.1 拓展课程深度,增强教学内容时代性
高校的教育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必然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基础》课的一个核心任务,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全面、充分地反映到教材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准确把握这一精神,既不脱离教材,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教学高度。要打造《基础》“金课”课堂,教材模式的变化与课程难度和深度应是相统一的,适当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教学内容不仅要反映最新时事政治,还要具有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以及思想。对学生应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2 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基础》课本身课程难度系数较低,高校应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在学生考核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度改革考试制度,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考试难度以及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考试及格关。对于不及格的学生应采取重修制度,整体提升学业挑战难度,以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 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
3.1 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单一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SC)”,作为一种本科教学范式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高校,它改善了美国本科教育,并使美国成为很多国家本科教育改革的榜样。SC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2]。传统教学观念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组织学生教学,教师占主导作用,而现代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权威性。灌输课堂难以发展高阶能力,容易变成“填鸭式”课堂,使知识主宰着课堂、老师成为知识的权威、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使教学过程成为“复制”知识的过程[3]。“满堂灌”的课堂必然枯燥单调,气氛沉闷。因此,要从教师的“教”这个中心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上,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平台,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充分联系社会实际,与时俱进,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先条件,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向交流,将“一言堂”的课堂转变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传递、交流和互动的课堂,让《基础》课呈现出一种时代感,与时代接轨,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
3.2 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怎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感到“精彩”和“精致”?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内容有内涵,有条理性,有艺术性,能触动学生的心声,能让学生有获得感。“金课”之“金”不仅在于课程内容本身,也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符合教学规律的同时,教师还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果,以达到“金课”水准。
在网络环境下,《基础》课衍生出很多在线教学环节,网络式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微时代”的到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多信息渠道获取知识,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等平台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拥有更加平等、自由的心态去发表言论,表达心声。这种学习方式可能更受到学生的青睐。因此,教师可以将其方法与传统讲授方法相结合,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达到二者的统一,以达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验式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交流,有利于克服学生知行脱节的弊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过程中,不能太过于随意,互动的内容与形式应该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并且具有思想性或启发性,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和创新性,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3.3 提升教师自身修养,打造“金课”人才支撑
一门有意义的课程,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都离不开教师本身这个角色。《基础》课的课程性质本身就是一门提升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讲述人生课题的课程,对教师自身修养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讲好《基础》课离不开教师本身的“艺术性”,除了知识传授的准确性、语言表述的生动性、讲授过程的逻辑性等,是否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否能传递真正意义上的正能量,是否能真正通过自身的素养激发学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否能够让学生受益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打造“金课”的过程中,要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实现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4 优化外部环境,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基础》课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门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理想信念,确立正确人生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意志行为的磨练,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打造“金课”的行动路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积极拓展思维,参与社会实践,进而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强化课外实践性教学环节,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将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坚持行胜于言,寓教于行,强化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打造“金课”的实践中,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高校应大力组织以《基础》课为中心的学术研讨、社会调查、社团活动、论坛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对接。
5 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前进不止,教学改革必将随着教学理念的深入、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等而逐步深化,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等,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实践,力争淘汰“水课”,打造“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