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隐下的自然观比较分析
——浅析卢梭和陶渊明的自然观

2019-01-27谢蔚晖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
关键词:梭罗自然界陶渊明

谢蔚晖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00)

一、陶渊明和梭罗的自然之思

陶渊明和梭罗是中、美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两位文学家身处不同的的时代和地域,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却都选择了回归自然,都阐述出了他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由于各自文化不同下造就的不一样的自然观,他们留下来的智慧也深刻影响着后世。

1.陶渊明的自然之思

尊重自然与顺应自然是陶渊明自然观的内核所在,他人为整个天地都属于自然界,并且这样的自然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标准所在。

其次,“外儒内道”也是陶渊明思想的特点。魏晋时期玄学盛行,陶渊明吸收了许多老庄的超然物外的思想,并且要求人们回归自然去找寻生命的真谛。尽管陶渊明最后选择了隐居的生活,但是并没有彻底的和人世断离关系。他用儒家的“仁”来要求自己,并且依旧认为“学而优则仕”,依旧一样与人交往和劳作。他也经常用儒家的思想来理解到道家的精神,因此以“仁”为核心的道是陶渊明独有的自然观。

不仅如此,陶渊明的自然观里也有客观唯物的内涵意义,在他严重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生死,都是客观存在的。对天的论述相比较庄子的神秘性以及董仲舒的权威,陶渊明的无神论显得尤为不一样。他将世间万物分为三类,即天地山川、草木植物和人,认为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客观存在的规律。陶渊明的这些观点也为后人认识自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梭罗的自然之思

梭罗被称之为“生态学之前的生态学家”,对于他的作品,人们通常非常关注其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观,他的许多自然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内涵的生态伦理意蕴。

首先是尊重生命的自然观,在19世纪梭罗便在自己的作品中阐述了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梭罗曾经宣称: “凡物,活的都比死的好:人、鹿、松树莫不如此。能够正确理解这一点的人宁可保留生命也不摧毁生命。"起初青年时期的梭罗,对于自然科学研究上对于动物的无情上些许还有理解,随着归隐生活中和大自然慢慢的交往,使得他越发反对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去杀死动物去做研究的行为。在他看来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人类不应该在客观的科学性中狭隘住自己的同情心,于此相对应该要保持一个宽厚大度的仁爱之心,从而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敬畏我们身边的自然。

其次,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关系也是梭罗所极力推崇的。在他的自然观中,他极力将人、动物和植物联系在一起,将人和自然归纳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中。和许多浪漫主义者相似,他利用作品,用情感来消解自然科学为了追求所谓的客观性而在主客体之间划定的鸿沟。也使得自然科学中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认知态度转变为对自然界的感知和热爱。

梭罗的自然观中还强调了对于自然权力的肯定。虽然梭罗并没有在自己的的书中提到“权利”一次,但是他在作品中将人们对待人类的态度和自然的态度相联系,认为虐待自然和虐待人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样的思考也深刻的体现出梭罗对于自然权利的肯定。梭罗之所以尊重自然的权利,也是因为他坚定地肯定自然的价值,在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自然越来越被人类所侵占,并且似乎迟早要被人类所征服。而梭罗却并不是这样看待自然,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只有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肯定自然的价值与权力,人类才能更加长久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梭罗的自然观中,只有人类接受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的权利、走向自然才能走向希望以及和谐永生的生活。

二、自然之思中的异同

梭罗和陶渊明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下造就的大师,二者通过作品把自己对于自然的感悟表现出来。对于自然的渴望将时空紧密融合,然而同样是相处自然,二者依旧有许多相似却又不相似的地方。

陶渊明早年的家境并不富裕,在他成长生活的东晋年代,黑暗的政治统治以及动荡的社会让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归隐的生活,他希望能在自然中寻求到人性的和谐。而梭罗于1871年出生的美国康科德城,家境也很困难。从哈佛顺利完成四年的学业后,梭罗的家人希望他可以出去闯荡,闯出一番事业,然而梭罗却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当地的一所私立中学教书。向往自然的梭罗在教书期间经常带学生亲近自然,把自然万物作为教材,将大自然作为课堂。最终梭罗不满于工业对于自然的破坏,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隐居于瓦尔登湖。

虽然陶渊明和梭罗隐居的时间不一样,梭罗只隐居了短短两年,陶渊明则终其了后半生,并且由于时代和环境的不同让他们产生了区别。然而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陶渊明可以选择继续为官,梭罗也可以顺应工业文明发展的大好时光做出自己的一番成绩,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和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们依旧选择了回归自然。也正是因为回归自然,他们都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梭罗和陶渊明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梭罗和陶渊明自然观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他们文化的独特性上面。梭罗的生活态度和陶渊明惊人的相似,两人的隐居生活无论是当时还是转换到现代社会都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生选择。不同的时空,相同的选择,虽然梭罗相比陶渊明只隐居了两年又两个月,但两个人都极具正义感的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自己对喧嚣生活的拒绝、对庸俗社会的疏离以及对物质文明的挑战。梭罗和陶渊明向我们展现出了物化世界里对于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精神享受不是来自于物化,更多地是来自于自然之间的享受。历代哲学家例如苏格拉底都认为只有在城市里才会得到真正的文明,但梭罗和陶渊明确认为回归到自然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半个多世纪以来,梭罗的《瓦尔登湖》被西方人誉为引导当代人抵抗物质引诱、回归自然朴素生活的圣典,也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欢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因体现人们对于内心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广为流传。他们让我们领悟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生活”,一个物质生活并不注重要,精神富足才可以的真正的生活。对于今天,我们依旧要好好反思他们给人类带来的哲学启示:人应该把更多地经历投入到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之中,即便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但是过分的物质对人类的进步并没有促进作用。因此,保持精神的自由,追求精神的享受依旧是我们人类今天所要努力追求的。

猜你喜欢

梭罗自然界陶渊明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卷土重来
楠溪江:陶渊明笔下的“古朴天堂”
梭罗的账单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200
《陶渊明 饮酒》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