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贵有惑之我见

2019-01-27上海理工大学200093

大众文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本源价值世界

(上海理工大学 200093)

人贵有惑。此处之惑为困惑,非蛊惑、诱惑之意。何为困惑?即指人处在多种可能性的选择而不能确定、不知接下来该如何做的状态。一旦人们对自己身处的世界产生困惑、有意识地进行发问,思维世界便真正开始了运作,人也成为了“会思考”的人。因此,人若无惑,愧为人。

一、人存在困惑

困惑,是自身意志和目标间的障碍,它的存在使得意志无法得到满足;而幸福或是圆满,即为意志达到了预期目标。碰壁、挣扎、战斗,人们因此而困惑,做出调整,继续努力。世上没有永远的满足,却有永恒的困惑。所以,困惑的存在具有无限性。困惑产生的本源是欲望,而人们对于未知的渴求、对于窥视一切的渴望使其无法停止对自己、对世界的探索。困惑的存在虽具有无限性,但正是因为这份求知欲的存在驱使着人们不断思考。

(一)人对自身的困惑

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有些困惑便如影随形般跟随着我们。其中,“生与死”是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们对它们怀着敬畏之心,忌惮它们的威严,可毕竟“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此为自然之道也”,唯此,我们无法改变。

究竟,何为生?何为死?如何让生命有意义?如何为将死之人送上慰藉,让他们安然离世?中西方的哲人从未停止思考。儒家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它提醒世人注重现世的努力;庄子的生死观“一曰:等生死,齐荣辱;二曰:物我同一;三曰:安天乐命;四曰:道遥自由。”所以,妻死而不为之哀,反为其歌。再观西方哲人,柏拉图曾言“灵魂不死”,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补充“神圣理性不死”,康德强调精神愈用愈明之理,黑格尔直视死亡的价值,海德格尔则明言尽心尽责是面对生死的最好态度。

对于生死问题的探索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救赎,一旦人们对“生命”“死亡”有了清醒的认识,焦虑便会逐渐消退。“死亡”并不神秘,只因人们对它缺乏“认知”而将其不断夸大。一千个人,对于生死的疑问,可能会有一千种回答,如若找到了说服自己心灵的答案,会更容易找到内心的安宁,踏上心灵的归途。

(二)人对世界的困惑

人们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总要对其原始发端产生困惑,进一步进行思考,“本源”是一切的起点,如若将这一问题研究彻底,对其延伸发展的事物的探究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世界本源的探索也是如此。

人们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从未有过停止。从“水”“火”“土”“气”四种元素,到有限的“四根说”,再到无限的“原子论”,进而迈向“理念”,甚至“实体”,我们感叹古代哲学的智慧与魅力。而近代哲学的杰出代表们则采用另一种方式思考问题,这使得人们对世界本源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唯心主义的诞生,更是将这一哲学问题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科学家们依然探索着问题的答案,坚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世界的本源。

人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努力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此,人们总是被各种问题困扰着,但会通过不断思考愈来愈接近事物的本真。

二、困惑存在的意义

(一)困惑存在的核心价值:解惑

困惑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它是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正因如此,“解惑”成为人生迈步向前的基本功课。可以说,困惑因“解惑”的存在而具有价值、意义。同时,困惑具备价值也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解惑”的方式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但并非所有的困惑都有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以目前的知识库存也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会从认知和价值两方面出发对困惑进行进一步划分:

1.对认知之惑的探索可以提高人的认知水平

涉及认知之惑,原则上是通过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对困惑不断做出解释从而得到解决。但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些超出其目前所具有的一般性认知范围的困惑,人们只能在自身乃至所属时代的认知范围内做出回答,因而会留下一些答案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谜题”让后世智者思考、完善并最终解决。

这里以人们对“宇宙的困惑”为例。早期,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教徒们纷纷强调地心说的绝对权威。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核心,其它星球都绕“地”而行。在地心说盛行的1000年里,人们并未因该理论的权威性而停止思考,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便是人们认知水平进步的最好证明。但不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料,所以,仅仅是可贵的猜测。如果以我们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地心说与日心说,会很自然地得出“两者皆是错误”的结论。

可见,认知之惑是受研究者自身与所处时代的认知水平限制的,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它们是可以得到证实或解决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现象,我们会发现解惑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进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认知水平的发展。

2.对价值之惑的探索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归途

价值之惑并没有统一性答案,它们因人们价值选择的不同而不同,其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重在个人的选择。

这里拿人们对于“神”的困惑为例,“有神论”“无神论”之辩自古便有,如果问对错,从人类社会而言是没法回答的,即便争执几千年也不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你可以选择做一个有神论者,但你不能因为信仰的差别否定无神论者存在的价值,反之亦然。所以,“有神论”“无神论”无谓对错,因为信仰自由,你只需要遵照你自身的意志进行选择即可。同样,对“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的皈依也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判断。

价值之惑,其存在并非以“被证实”为目的。当你对其有了清晰通透的认识,你的心灵便会得到慰藉,换言之,它可以帮你参透人生、找到心灵的归途。

(二)困惑的存在可以推动人们不断思考

如果要解决一个困惑,我们无法绕过“思考”这一关键步骤。试想,如果世界上没有人思考,只是机械地重复着某种动作,任凭困惑不断堆积,那么人类只会停留在最本初的形态,甚至被其他物种消灭。所以,困惑的存在推动人们思想的不断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这里以“逻辑实证主义”与“证伪主义”为例,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它认为只有能够被证实的东西才是真理性的东西,而不能被证实的东西则是非科学的。20年代初期,英国哲学家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认为个别的经验事实可以证伪普遍命题,而不能被证实的东西也不应该被否定。比如说:你想证明天鹅都是白色的,实证主义者必须对世界上所有天鹅进行调查,而证伪主义着只需要找到一只黑天鹅即可证伪自身的判断。尽管证伪主义同样具有局限性,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者的不足。

困惑引发的“探讨”“争论”未必不是件好事,历史上的争辩时常会进一步完善问题的答案,即便一个困惑的解决时而会引起另一个困惑的产生,但人们总是在不断解决困惑的过程中向真理靠近,这是一种趋势。

(三)困惑的存在可以提高人生境界

据禅语所言,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初识世界之时,我们用真善美看待世界,爱憎分明,干净纯粹,看山生豪情,观水辨清浊;入世渐久,人们向上拼命地攀爬,倍感无力,困惑、彷徨、抱怨向我们袭来,看山感萧瑟,观水觉凉薄;当人有一天停下来,审视、思考自己的经历,彻悟了,便不再一味奔劳,回归自然,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一方面,如要迈向第三重境界,“困惑”的阶段是人们必须要经历的,只有因“困惑”不断思考,通过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获得大彻大悟,人们才有可能迈向“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如果人只是停留于第一重境界,那便是在无知中度过一生。另一方面,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解决困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态来追求真理,任何浮躁、浮夸的风气都于事无补。所以,正是因为“困惑”的存在,使人们从不放弃对自身的反思、对世界的探索,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实现精神境界的提高。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社会每一次进步始终伴随着对困惑的求索。当一个人,男人或女人、老人或幼童,跨越世间任何一种区分定义,以“人”的身份对世界产生困惑并进行思考,他的生命将因此留下渺小而有力的印记。

猜你喜欢

本源价值世界
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的优化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何以为家
一粒米的价值
简析庄子思想中的“大美”
“给”的价值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