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易存 人难留
——论莆仙戏发展现状

2019-01-27张洛岚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文化馆351100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
关键词:宫庙剧团文化

张洛岚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文化馆 351100)

“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魂断团圆后,神移笑语前。春光芳草碧,莺啭艳阳天。”在观看了鲤声剧团演出的《春草闯堂》后,老舍先生留诗盛赞,概括出了莆仙戏的乡情风韵和传统艺术特征。今天,莆仙戏在莆仙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出现在各类节庆活动中。在莆仙戏发展中可以看出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彰显莆仙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莆田人逢年过节及农家结婚、升学、寿庆、乔迁和宫庙神事活动等都离不开剧团演出助兴,这是莆仙戏在莆田大地深深扎根,生生不息,传承千年的主要原因。

莆仙戏起源于唐,形于宋而盛于明清,原名兴化戏,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其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早在南宋期间,莆仙人看戏就有“空巷无人尽出嬉”、“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是时事迁,相呼人市看新场”。莆仙戏因其鲜明的特色传承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曾获得了3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包括国家“文华奖”、“曹禺戏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三个剧目还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喜剧。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先后8度进京献演,在当时,看戏是一种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而如今,莆仙戏表演就显得凄凉的多,看戏不再是当地人主要的娱乐活动,而更多地成了民俗活动中的一道仪式,虚有其表。实际上,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的急剧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遭到忽略,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却不应成为必然现象。总结莆仙戏在时下发展的特点,大概离不开政策保护、商业发展和人员流失三个方面。

一、政策保护,映射文化变迁趋势

1.增强文化认同,提供阵地宣传和平台展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根本在于文化认同,莆仙戏的文化变迁也面临着这一重要问题。从政府角度而言,这种认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保护。2012年11月,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正式挂牌成立,2013年,莆田市文化广电出版局以莆仙大剧院为平台,开展了“文化惠民,周周有戏”活动等。以及出台《关于莆仙戏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成立传承保护中心,通过政府主导和政策保护,莆仙戏在不断的演出机会中得以保留,戏曲艺术家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保持创作的热情。

2.申报文化遗产,实现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2006年,莆仙戏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通过开展普查工作、整理归档文字影像资料、设立非遗专项资金、建立非遗传习基地、结合民俗活动进行推广等方式,莆仙戏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被加以保护和传承,使得这一笔宝贵财富源远流长,见证着历史的脉搏和走向。莆仙戏在不断推广中得以传承和进化,获得鲜活力量。

3.融入校园文化,赋予时代精神和青春活力。莆仙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时下发展中,存在着“莆仙戏进校园”等各种保护手段,在校园课间播放莆仙戏曲、组织学生排演莆仙剧目、结合“非遗进校园”开展宣传活动等,将戏剧文明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尽管与时代发展不相契合的地方依然存在,与年轻力量的融合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是不断地保护,积极采用方式将其予以保存,使其顺应时代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多地走进青少年群体中。

二、商业发展,影响戏剧演出性质

1.民俗文化带来商业发展机遇

莆仙戏的演出地点主要在宫庙,其目的主要是各类的民俗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宫庙请戏和个人请戏。宫庙多为酬神,个人多为家事。莆仙戏演出已不再受主流人群的重视和捧场,请戏的目的很清晰,若是宫庙请戏,戏金一般由各家各户按家庭人口分摊,看作是共同请戏酬神、谢恩,祈求康宁。若是个人请戏,一般是因为家中喜事而热闹一番,讲究氛围营造,博名声、图热闹。终场之后,还有八仙在戏台上,正对宫庙,拜祭诸神,将已经贡献过的面食向台下抛洒,戏台下的小孩和妇女便会争争嚷嚷,接福纳祥,讨个好彩头。民俗活动的需要使得莆仙戏演出往产业化发展,为追求高效率,出现了中介等第三方运作力量,演出的利益链愈加清晰,运营模式也逐渐显现出规律。

2.商业发展隐藏文化传承危机

商业发展带来的高度产业化现象所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市场的竞争无序。演出的利益优先已经简化了演出程序,剧种特色逐渐弱化。剧团演出是一种营利性行为,对于演出的关注点不在于演员的演技精或糙,不在于演出的剧目难或易,更多关注排演容易、场面热闹、贴近生活、结局欢喜等,市场的需求使得剧团演出时剧种单一,缺少新创剧本。在莆仙戏当下的发展问题上,“最为突出的是商业化恶性竞争造成的粗制滥造和庸俗化倾向,表演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优秀的艺术传统和鲜明的剧种特色正在急剧流失有欺行霸市、压榨盘剥的一面。”因此,尽管商业发展是莆仙戏的重要力量,甚至起到资源调配的作用,但利弊共存,不可忽视商业发展对莆仙戏推广产生的重要作用,也隐藏文化传承危机,给人警示。

三、人员流失,导致时局改变困难,其中包括演员的流失与观众的流失

1.在演员层面,演员精的少,粗的滥

除专业剧团外,民间剧团的演员流动性相对较大,演出班子也并非固定,剧团组织形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表演上,更看重生、旦的表演,因此在行业中也有金生银旦的说法。民间戏团的做法大多是招聘台柱,配以短期突击培训的班底进行组合,即可登台演出。这种组合形式灵活,但同时,缺少磨合,质量上存在隐忧。这就导致了同一剧团内演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同时还面临着演员婚后退出剧团、受不住频繁下乡的劳累奔波、因为薪酬跳槽换班的常态,以及新演员的培养时间有限、缺乏专业培训、在方言演唱的接受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整个行业出现了从业人员年龄老化,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在传承上缺乏后继军等问题。一个剧种能否发展,人才是关键。一旦缺乏专业的演出人员,“人去艺绝”的残酷现实不容忽视,尽管临时演员的补充还算及时,但是台柱子般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再者,进入和退出机制比较随便,依旧是不利于行业发展。

2.在观众层面,观众主体老化缺乏活力

如今戏剧演出时,台下观众一般只有几十个,而且多为老年人,若是日场,那更是少之又少了,观众的数量影响了唱作者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电子产品的普及,看戏已不局限于现场观看,影像记录下的戏曲可能表演更加精致,剧种选择更为多样。而电子产品也为大众提供除了看戏以外更为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得关注戏曲演出的人日益减少。对于年轻人而言,由于对本地方言逐渐不敏感,因此即使有心看戏,大多也是盯着字幕,表演者的神态和艺术表现变得无空观赏。但若是在十几年前,小孩子的嬉戏玩耍也是戏台下的一番景象,尽管不懂戏,但为了小贩推车形成的移动商店,也为了与小伙伴嬉戏玩耍,因此戏台也成为了祖孙同乐的场所之一。相较今天,青年人在日益便利的生活环境中越来越宅,中年人奔波在工作与家庭之间,而观众主体的老年人也碍于观戏不便,或者观看戏曲影像资料,莆仙戏观众的流失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现状。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些中华传统戏剧在时代的发展中繁荣不在,但风采依旧,人为地加以保护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使得民族的财富得以保留。但是通过各种形式,我们尽力地还原戏剧原貌,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却不可避免面临人气的衰弱,这便是戏易存,人难留的遗憾,解决莆仙戏文化发展困境,思在当下。

猜你喜欢

宫庙剧团文化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福建宫庙建筑龙柱装饰艺术的时代风格流变研究
台军想征召“宫庙义勇”
谁远谁近?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民营扬剧团再登高丘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