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2019-01-27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650500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650500)
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与类型
(一)山东地区胶州秧歌的起源
胶州市位于我国山东省的东南部,因胶州湾而得名。胶州地区面积广阔,环境秀美,是我国重要的港口之一。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齐鲁两国在此相继统治,为这片大好山河建立了物质文化基础,因此胶州地区也是齐鲁文化的传承之地。
在这样一种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特征的地区,人们的住宿,饮食,交通较其它地区相异,由此经济得以快速的发展,出现的多种经济形势并存导致上层建筑的改变,不以为然胶州秧歌便是其形成发展的产物。
胶州秧歌来源于北方汉族民间传统文化当中,它吸取了戏曲杂技舞蹈民间小调等,混合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人们为了满足人们自我的享乐的艺术文化形势,集中发展于山东地区,广泛流传于华北,迄今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具有完整体系的胶州秧歌前期是由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组成,后经历史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胶州秧歌,然而它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起初由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组成,后过渡于文武秧歌,再渐变为建国以来的秧歌,这四个时期的发展为当下胶州秧歌的发挥积攒下厚重的底蕴。
(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
中国山东胶州秧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审美提高,胶州秧歌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因此胶州秧歌也展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向往的不同追求。
1.节庆类:胶州秧歌的音乐热闹喜庆,动作欢快灵动,最适合于用来表现人们内心欢快的情绪,因此但凡到了佳节需要庆祝的时候人们就会跳胶州秧歌,久而久之人们就养成了每逢佳节就会穿上靓丽的秧歌服装在大街上欢快的舞动的习惯。
2.祭海类:胶州位于山东省的胶州湾,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环境和渔类产业资源丰富使其用于繁荣的海上贸易事业,自古以来中外的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大力促进了胶州秧歌的发展,因此海洋给胶州秧歌发展带去的助力是不容小觑的,胶州秧歌的发展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能有如今的美好生活大部分来自于海洋给人们所带来的便利,因此胶州秧歌就成为了人们感谢海洋的最合适的方法,同时也被人们用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3.表演类:胶州秧歌其自娱和娱人为主的表演形式成为当代社会所期盼的精神追求,从有偿类的商业演出到无偿类的公益活动虽表演性质不同但其本质都离不开其特殊意味,胶州秧歌演出的整个过程都有固定的模式:首先,迎秧歌,主要是由村里的人大张旗鼓,夹道欢迎秧歌队进村热情表演。其次,拜庙,进村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庙,目的是祈求顺利。再次,拜爷,主要是在班主的带邻下到当地的地主或者身份高贵的人家前进行颂念,目的是为了讨这些人开心,让演出得到他们的支持。然后,演出,一般秧歌队进村不是只演一场的,而是早中晚三场分三个场地轮流演出。最后,领赏,演出越精彩费用就越高,最后的领赏环节演员们可以用来炫耀自己实力的标志,这也是整个演出过程中的一大亮点。
(三)山东胶州秧歌的表现方式
山东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可以按照时间来划分,其演变的规律也有所不同。在此之前的小调秧歌道具简单,表演服装随性,无人员限定,并且演奏乐器以腰鼓为主。
随着时间发展,西方文化开始涌入,小调秧歌已经难以满足接触过新文化的观众。到了后来,“小调秧歌”经过马店村三位演员村民的改变,由单纯的扭和唱发展成为“秧歌小戏”,这一步是山东胶州秧歌质的飞跃,也是由此正式告别了自娱自乐的性质。
时间在流逝,国家在不断进步,山东胶州秧歌也在不断改进。譬如武术与山东胶州秧歌的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武术秧歌”的表演形式。
后来,“文秧歌”和“武秧歌”两大流派的产生不断相互对比和竞争,“文秧歌”的表演风格以柔美为主,表演动作比较妩媚,表演中身体伸展的幅度比较大;“武秧歌”的表演比较粗犷豪迈,主要是表现武术的刚劲有力。
在建国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山东胶州秧歌的文武两派也逐渐融合在一起,不断发展丰富,秧歌表演从封闭落后的农村逐渐走向城市,走向更大的舞台,成为了“新时期秧歌”。
二、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音乐的风格特征
在我国,所有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起源都来自于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受,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融入了生活感受的表演才能够得到观众源源不断的喜爱,才能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山东胶州秧歌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首先是山东胶州秧歌有五种不同曲式结构的唱腔音乐,乐曲部分一般比较短小精悍,且最常见的曲式结构就是小调体和号子体两种。其次是山东胶州秧歌的音乐旋律特点,山东胶州秧歌的音乐旋律变换非常丰富,不同风格的乐曲主要由不同的跳度来表现,比如山东胶州秧歌中的《割韭菜》曲子,就是由小跳和级进组成的,旋律非常悠扬婉转,比较平坦,而山东胶州秧歌曲子《绣花灯》则跳度非常大,旋律非常奔放热烈,能够体现山东人民的热情和奔放。
“哎嗨”这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歌词,只是为了衬托旋律而加入的,是旋律扩展的常用手段之一,对于山东胶州秧歌的音乐风格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道具的风格特征
山东胶州秧歌的道具风格是在三百两历史中逐渐发展形成的,道具风格和表演形式有着很重大的关系。山东胶州秧歌表演的基本人数为二十四个人,如果表演的规模比较大,可以酌情扩展为四十八人。
一般来说,山东胶州秧歌在表演的时候领队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承担。山东胶州秧歌的角色一共有五种,道具布置跟角色分配是直接挂钩的。在这五个角色中,“棒槌”代表的是壮年男性;“扇女”表现的是青年妇女;“小嫚”是少女或者女儿的形象;“翠花”是中老年妇女的形象;“鼓子”是中老年男子的形象。
在道具方面,“棒槌”的特点是手拿两个鼓槌,形象伟岸英俊,一般是身着红色的上衣和绿色的裤子,非常惹人注意,并且还带着瓜皮帽子;“扇女”的最明显特征是右手拿着折扇,左右拿着手绢,头上有比较华丽的装饰并且衣服和裤子以红色粉色为主;“小嫚”的服装全身以桃红色为主,头上戴着圆形帽子,手里拿着团扇和手绢;“翠花”的道具是蓝色衣服和裤子,同样有复杂的头饰,手里拿折扇和手绢;“鼓子”也是蓝衣蓝裤,头上戴着帽子,双手有甩袖的元素。
(三)舞蹈动作的风格特点
现代版的山东胶州秧歌是融合了“文秧歌”和“武秧歌”两个不同的流派特点而发展形成的,因此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比较丰富,有柔美和阳刚两种主要的风格组成。
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与其伴奏音乐的风格息息相关,山东胶州秧歌的伴奏音乐非常淳朴,主要以民间的吹打乐器为主,听上去非常喜庆。在山东胶州秧歌的表演中,演员舞蹈动作必须紧跟着音乐的变化,有着很强的规范要求,舞蹈动作非常干净利落,非常凸显北方人民豪放火辣的性格,扭动的幅度大且伸展,民间用“扭断腰”来形容,脚下的动作力度则更是突出,重起轻落,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三道弯”这一优美的女性动作姿态,突出了女性身体的曲线美,是由全身自上而下的持续扭动而形成的,这一引人注目的舞蹈动作在力度上主要以“伸”为主,使得整个秧歌的舞蹈表演具有无限的延展性;山东胶州秧歌中有两个男性角色,这两个男性角色的舞蹈动作则是吸收了“武秧歌”流派的精髓,大量运用武术中的基本动作和武术中的翻腾技巧,能够很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不同类型的舞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身姿和神韵,由此便形成了它独有的动态特征。胶州秧歌的特征可以大致概括为五大特点,分别是“拧、碾、撑、韧、扭”,这五种特点不是逐一体现,而是在同时融合在每个动作中统一体现出来的,它们连绵不断,循环往复,动作的表现让舞蹈演员的身体充满了活力,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充分训练了身体的协调性和身体的控制力。
山东胶州秧歌是我国流传千年至今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虽然现在我国,尤其是北方,表演山东胶州秧歌的习俗已经被淡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山东胶州秧歌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艺术表演,承载着人们对于祖先的慰问以及对平安的祈求等多个祈盼。
我国艺术发展史上,山东民乐中有许多是以山东胶州秧歌为主题来进行创作的,产生了大量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曲目。本文重点研究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分为多个层面,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了山东胶州秧歌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我们也了解到了山东胶州秧歌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展现的不同特色。
山东胶州秧歌源远流长,我们不能让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除了通过对胶州秧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推广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真正的使山东胶州秧歌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才是我们进行研究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根植于民间沃土的胶州秧歌,独具特色风格的艺术形式为中国舞蹈增添了靓丽的色彩,舞动不息,悦悦相欢,这是人民宝贵的财富,是专业舞蹈院校学习的典范,是民间艺术驻于东海的一颗明珠,是从东边海岸泛起的浪花,胶州秧歌踏步着齐鲁大地的脚印,向世界自豪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