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断代文化史的全息图像
——评《东晋南朝会稽郡研究》

2019-01-27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19年35期
关键词:都督士族佛教

⊙林 也[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会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有“昔日关中”之称,又是世家大族聚居之地,名士风流,高僧云集,对后世影响巨大。

学术界虽对会稽郡的重要性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系统论述和全面展现东晋南朝的专著暂付阙如。余晓东、胡祖平两位学者共同完成的《东晋南朝会稽郡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 年)的出版正好填补了这一片研究的空白。著作系统研究了东晋南朝会稽郡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阐述了会稽郡地理人文环境与政区沿革情况,会稽郡对东晋南朝政治的影响,会稽郡经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以点带面,全面地展现了东晋南朝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

正如作者声称,会稽郡隶属扬州,是京畿重镇,财赋重地,在东晋南朝三百余年间,其政治地位不断上升,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京师驻地丹阳郡,有“直辖市”性质,不论在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书中绪论《会稽天下本无俦》,尤为提纲挈领之作。兹先以是为核心,旁参其他篇章,勾勒其著者观念架构。

作者自言,会稽政治地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会稽郡守特殊地位上。后文又详细论述了“会稽内吏地位提升的几个变化”“会稽内吏政治地位提升的原因”以及“会稽太守之地位与影响”等问题。准确来说,六朝时期的会稽,其郡守的地位远超过一般大州刺史,这也足以说明会稽的政治影响以及其核心地位。

在绪论中,作者亦提及“会稽政治地位之提升,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军事实力的加强,都督区的形成”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会稽政治地位之提升,经济发展是前提”这两个重要的观点,并阐述了会稽能成为文化中心的几个重要原因。绪论所述,纲维略备,但仍留有未尽之义,待后续篇章深化。

就细节而言,在第二章《会稽郡守与东晋南朝政治》中,提及了田余庆先生的“变态的皇权政治——士族与皇权共治的门阀政治”,并进一步提出“东晋之所以有门阀政治,主要因为重要州镇往往出现士族世袭特征”的观点。同时绪论未遑揭出的,尚有一重要论题——行事与典签:南朝寒人治郡之形成。“寒人是门阀制度的产物。南朝时期,寒人的政治地位较前代有所提高,主要的政治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在内朝寒人典章机要,在外朝则通过担任典签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察。”在此章中,作者指出“寒人兴起的机遇与途径”,同时通过《陈书》《宋书》《南齐书》中的一系列史事,说明了南朝会稽行事从刘宋时期的由吴姓士族担任,到后来的逐渐由寒人替代,从而侧面反映了寒人兴起的轨迹与步伐以及东晋南朝政治制度之变化。本书意义则在于,将这些不尽相涵的观点,融贯成一套自洽系统,用以研究探索会稽郡守与东晋南朝的政治现象,从而得出不少具体见解。

在第三章《浙东会稽都督区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分析中,也显现了值得肯定的学术深度。“会稽是地方行政区域和军制演变的一个缩影,会稽都督区的形成,东阳洲的设立,都是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发展演变的结果。”在此章中,作者先是论述“都督制的形成与确立”,并根据史书得出都督制定型的两个重要标志:一是都督职衔已有明确规定;而是都督区基本固定。其次说明了“都督区的发展与变化”和“王舒与会稽都督区之形成”的联系与“会稽都督区的形成与影响”等问题。再次,作者又特意说明了“东阳洲之设立于影响”的问题,从而得出“越州在隋唐时期始终是浙江地区最高行政管理中心,是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的结论。在此章中,作者可谓引经据典,展现了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作者运用的考察视觉和分析方式都十分值得称赞。

永嘉南渡,使经济发展重心南移,会稽一跃成为东南巨邑、沿海重镇、国际都会。正如作者所言:“我们现在虽然无法还原当时会稽发展之盛况,但从史书零星之记载可知,当时之会稽不仅农业发达,亩值千金,而且商旅荟萃、人口密集、街市繁荣,所谓‘会土全实,民物殷阜,王工妃主,邸舍相望’,境内到处是世家大族的庄园产业。”总之,东晋南朝之会稽,其性质、地位、特征与今日之上海十分相像。

在此章中,作者从“土地开发与商业发展”“世家大族与庄园经济”以及“庶族编民与赋税徭役”三方面论述了会稽经济的发展。说到经济,不得不说会稽之所以能够率先发展,成为良畴沃野、鱼米之乡,与其历代水利建设密切相关。从大禹治水、马臻筑鉴湖、贺循疏凿西兴运河到孔渝修复句章故堰,无一不反映会稽人民治理水患、发展水利的一种智慧。作者在这一小节中对会稽水利的详细叙述与对有关史实的整理,有助于其他学者的研讨与调查。我们都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阶层是复杂的。在复杂的社会阶层中,世家大族和不同类别的依附人口对社会的影响是重大的。世家大族无疑是这一历史时期国家政权的依靠,但在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时期的世家大族的势力,却存在差异。东晋以后,侨姓士族迁居会稽,经过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磨合适应,逐渐形成了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会稽后世之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占田制、占山令和荫客制作为世家大族的经济特权,又进一步推动了豪门士族庄园的发展。接着作者进一步提出士族庄园经济发展的正负面影响,一方面加速了会稽及其周边地区的开发,然而在另一方面则加剧了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拉大,致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正因为等级森严,奴役严重,国家人为地划分阶层,社会等级固化,寒门庶族与贫民则承担这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这也正是导致东晋南朝近三百年中,会稽一直民怨沸腾、内乱不止的重要原因。在这章中,作者则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方面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黑暗的会稽,一个看似光鲜却饱含着民众血泪的会稽。

东晋南朝无疑是会稽文化发展的一次高潮,当时的会稽郡既是文化中心,也是佛教重镇,还是道教圣地、神仙之都。南北融合、玄风东渐,是高僧名士聚居之地。以王、谢为核心的会稽文学集团,是东晋南朝时期最活跃的文人群体。根据作者的论述,会稽的文化与宗教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会稽文学集团领风气之先,成为东晋玄言诗的重镇,也成为南朝山水诗的发祥地;二是会稽学者在经学、礼学、史学、地记上实现了较大的突破;三是在艺术方面,以王、谢为代表的书法、绘画以及戴逵的雕刻、琴艺成为“一时之尚”,代表了当时艺术的最高成就;四是会稽亦是儒、佛、道融合的圣地,在此章中,作者详细研究和探讨了会稽的文学因子和宗教因子。我们都知道,会稽是玄言诗的起源地,亦是山水诗的发祥地,六朝独特的名士文化浸润于此。再者,会稽是佛教重镇,还是道教圣地,更是高僧名士聚居之地。由此可见作者研究会稽的文学与宗教因素的重要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会稽佛教的发展与传播的相关论述,会稽佛教传播较早,迟至东汉时期,已有佛教传入会稽之记载。会稽作为江南佛教发展的重心地之一,代有高僧,不断繁荣,形成了涅槃学、毗昙学等诸说,是隋唐时期创立的天台宗、三论宗等宗派的延续。由此可见,东晋南朝会稽佛教之发展,为绍兴成为历代佛教发展重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以“寺院兴建较早”“会稽士族对佛教的认识尚早”“出土文物中文物中佛教元素较多”等种种迹象,试图告诉我们江南佛教之传播,实始于会稽,并由会稽传至建康,时间则在东汉末年或更早。

在此章中,作者亦提及了会稽僧团及其影响,并在著作中将佛教的各宗代表人物一一进行罗列,进一步完善了会稽僧侣的名录。目前学术界对会稽僧团的整体关注度还不够充分,只停留于零星的个体研究,且大多数集中在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造成了重复研究的局面。但却忽视了同时期的多数僧侣,因此无法还原当时历史精神的全貌。而作者从个体的研究,做出更全面的研究,形成多维视角的开放式格局,把握这一时期的会稽僧团及其影响,并深入探究这一特定时间点的会稽名士与佛教信仰。东晋南朝时期,士族信仰之变迁,高僧与名士的互动,佛学与玄学的碰撞,般若与老庄思想的结合,使儒、道、佛三教合流,相互促进,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和思想文化的大变革,其中尤以会稽最为典型,这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具意义的一件事。

在回顾历史的长河中,作者对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做了探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于越族源问题上,作者认为“越为禹后”应该理解为越国建立初期越王无于为夏禹后裔,但自无壬之后,越王之族属以转为越族土著,时间约在夏商易代之际或稍后,从而得出越王勾践为夏禹后裔的论断是错误的。同时大胆批驳了“楚越同祖”说与“三苗后裔”说。且先不论对错,作者对历史的这种探究与认真,是极其让人钦佩的。

归根到底,本研究可视作地方史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它从不同方面反复切入,交互映射整个会稽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面貌,对于推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乃至整个古代史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是一部较为扎实的史学论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猜你喜欢

都督士族佛教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佛教艺术
害怕别人知道
我远不及父亲清廉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天下第一行书
真正的清廉
魏晋士族门第婚姻研究
看中国·在浙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