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围城》中的睡眠书写
2019-01-27胡爽爽安徽大学合肥230000
⊙胡爽爽 [安徽大学,合肥 230000]
钱锺书的《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近年来,对它的诠释和剖析也层出不穷。但容易被忽视的是,小说中出现了多次睡眠描写,对这些睡眠描写的作用分析,对揭示作者题旨、反映作家艺术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睡眠属于人的基本根性之一。在《围城·序》中,作者钱锺书就阐明了:“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这句话揭示了作者著书的目的,也囊括了《围城》的内容。对于他提到的“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学界普遍认为属于人性的范围,是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众知识分子的病态、虚伪、懦弱等劣根性。而将人的“基本根性”回归原意,不从方鸿渐等知识分子的“部分”人物的角度去看,而是和作者一样,将这类人归类到“人类”的大范畴里,那么人的“基本根性”则是人的衣、食、住、行这类的基本需求。
《围城》正是借人的基本根性——衣食住行,来写人的基本根性——儒林中人的劣根性。钱锺书酷爱描写睡眠,据统计,《围城》中睡眠描写多达59 次(按照其承担作用统计,并非按照出现次数统计)。其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睡眠描写共计 25 处,通过描写睡眠来写出社会动荡和斗争的共 10 处,方鸿渐和孙柔嘉婚后的睡眠描写共 8 处,作为细节描写的睡眠共16 处。本文将系统地阐述睡眠描写在《围城》中承担的功能和目的,并深入分析。
一、《围城》中“睡眠”描写的叙事功能
《围城》中对“睡眠”的描写,按其承担的叙事功能可分为三类:一是完善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二是侧面揭露社会的动荡和三闾大学的斗争;三是作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吵架的组成部分,描绘出婚姻的失败。
(一)塑造人物形象
《围城》中对睡眠的描写全方面完善了人物形象,尤其是方鸿渐的形象。方鸿渐是一个敏感而多心的人,这在他的睡眠中如实反映出来:他经常因为许多事情而失眠。
开始方鸿渐失眠都是因为唐晓芙。唐晓芙答应了他的邀约后他怕这快乐给睡没了而忍住不睡,第一次收到她的信时深夜醒来还要将信看一遍……这些失眠安排得恰到好处,一个从未谈过恋爱的毛头小子的兴奋之情和小心翼翼的珍惜跃然纸上。他为唐晓芙失眠而不会为其他女性失眠,是因为方鸿渐作为一个被动的、没有主见的人,订淑英的婚约是父母之命,和鲍小姐发生故事是她故意勾引,和苏小姐相交也是因为她的主导,似乎只有唐晓芙是方鸿渐主动追求并到目前为止有所回应的,因此他激动得无法睡好觉。
“睡”很奇怪,在无比开心的时候不舍得浪费时间去睡觉,在伤心烦闷的时候却又想睡而睡不着。在此之后方鸿渐经历了多次失眠,且都是由于后者。在苏小姐向他表白心意后,方鸿渐“悔的一晚上没睡好”,他逃避处理和苏、唐之间关系的日子到了尽头,他才为此失眠,这种后悔才盖过唐晓芙给他带来的欢愉。这次失眠表现了方鸿渐是个逃避现实、目光短浅而懦弱的人。
启程去三闾大学之后,是方鸿渐因自身性格而失眠的高发期。在船上的第一天,方鸿渐就没睡着,因为他听到唐晓芙受到了别人的追求。他意识到唐晓芙对他的好感大部分是由于和表姐争风吃醋产生的,这段感情看起来是他主动,实际上无论是开始、发展还是结束,主导权都掌握在她手中。认清这点的方鸿渐,睡眠成了黑暗的代表,他害怕“独行”和“旷野”,也害怕“深宵”,一个人怎么能害怕自己的睡眠呢?懦弱而无能的方鸿渐确实会。
而他身上的劣根性亦显露无遗。这次失眠后的第二天,他就忘记了这种曾刻骨铭心的痛苦,睡得极惬意、极舒服,当头一觉到天明。他在前天晚上刚体悟到的自己的弱点,一下子就被疲倦掩上了一层尘,不再揭开了,甚至舒服地睡到震天响地打鼾。他用“现在他顽钝软弱,没余力再为唐晓芙心痛”这句自我安慰,讽刺地点出了他的劣根性。
方鸿渐的睡眠不仅仅暴露了他的缺点,也体现了他的优点。作者通过描写睡眠告诉我们:方鸿渐并不全是他批判的对象。
文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了一行人对睡哪里的不同态度。顾尔谦斤斤计较别人有竹榻睡,李梅亭说给伙计香烟让他搬箱子当床,结果还是鸿渐睡的竹榻和顾尔谦原本要睡的门板对换了。而在方鸿渐、赵辛楣和孙柔嘉之间,则是为谁睡竹榻而“谦让一阵”,最后柔嘉被“逼”着睡床,鸿渐睡了竹榻,也并无怨言。两厢对待睡这一必需品的态度一对比,李顾的自私自利更显出鸿渐善良的一面。
他见识到李梅亭和顾尔谦的丑态之后那顾影自怜的失眠,看起来很可笑。然而他的确有自怜的立场:李梅亭和顾尔谦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为了蝇头小利和蜗角虚名斤斤计较,又迂腐不肯变通;与他们相比,方鸿渐仍然有知识分子的正直和良知,不愿与李顾为伍。
离开三闾大学的时候,他又失眠了,觉得这里的热闹增了他的孤寂。如果不是厌恶这个地方的争斗,如果不是自己在斗争中处于下风,他还是留恋这里的“热闹”的。他身上有一种知识分子的文气,在离开一个地方的时候也有“以后不能再来的怅恋”,以致失眠。另一方面,决定离开这里虽然有被逼无奈的原因,但也出于他不愿和骗人的韩学愈、玩弄心机的高松年等人同流合污的想法。
作者通过描写方鸿渐的失眠,给我们展现了他新的一面。睡眠的描写在作者笔下产生了惊人的效果,完善了方鸿渐的心理变化和形象,对人的基本根性——睡眠的描写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二)揭示环境斗争
睡眠描写的第二个作用,主要是方鸿渐去三闾大学路上以及任教阶段中,他因各种外部原因而失眠,从侧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苦和三闾大学的环境斗争。
去三闾大学的路上,睡眠对于鸿渐来说是个大难题。一路上要么是短暂的疲惫无法解决,“鸿渐回到车上,倦得瞌睡,忽然吵醒”,要么是长夜漫漫无法入眠;在旅馆时,邻室弦歌交作唱绍兴戏;或者是床上虱子大作;或者是没有床睡了只能将就门板和竹榻;或者是资金急缺饿得睡不着;或者是山间寒气冻人;或是在村庄火铺坟前栖身,梦里都是小孩的哭喊……除此之外还非常疲惫,只要条件一好,倒头就能睡着。一路上的艰苦体验和历程,如实地反映在了睡眠上,无论是方鸿渐、孙柔嘉,甚至赵辛楣都无法安眠。多次睡眠缺失的描写,同而不同,刻画出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时局的真实状况:百姓民不聊生,知识分子漂泊游荡。
谁知到了三闾大学,也并非日日安眠,在物质上方鸿渐摆脱了沿路的困窘,但三闾大学这个小社会的明争暗斗还是让他没睡好觉。韩学愈收买学生,拉拢陆子潇,怂恿学生在训导主任那里告他的状。“回到卧室,猜疑种种,韩学愈一定在暗算自己,就不知道他怎样暗算,明天非公开拆破他的西洋镜不可。下了这个英雄的决心,鸿渐才睡着”,又一次对睡眠的精准把握,加一个“才”字,直截了当地写出三闾大学斗争的严重性。
(三)衬托婚姻失败
睡眠在方鸿渐婚后则成了一种不耐烦的表达方式,一种逃避吵架的说辞,一种暂时解决问题的途径,一种“家”的变相象征。而婚后的睡眠描写,主要是衬托了这场婚姻的失败。
订婚后第一次吵架,“睡”就贯穿整个过程。孙柔嘉不想见赵辛楣,把“没睡熟”搬出来当借口,在鸿渐回来后,还用了自己“朦胧要睡”被鸿渐吵醒了为导火索,引发争吵。其实睡着与否是借口,柔嘉只是要说辛楣的事情,披了一层“睡不好”“被吵醒”的外衣罢了。对于鸿渐来说,妻子不喜欢自己的好友、挑着刺和他吵架,都层层围困住了他。这次吵架虽以鸿渐安慰柔嘉道“你放心快睡罢”而告终,但两人的摩擦和矛盾只是借睡为由暂时解决。
后来果然爆发了多次争吵,带柔嘉归乡时的口角,方鸿渐越想越心烦,逃避睡眠去甲板上散心,而柔嘉等不来鸿渐,埋怨入睡;因对方家庭吵架的结果是鸿渐每次回家,柔嘉已经睡了,两人连话都说不上;因将来安排的吵架的最后,柔嘉也是以睡当借口逃避,甚至掏出棉花塞进耳朵里,翻身背对着鸿渐睡了。夫妻之间,竟然要将睡挑出来逃避吵架、解决问题,和鸿渐订婚前所想大相径庭。他感受到了一座婚姻围城,但避无可避,只好继续一次又一次地将睡眠当作盾牌,好像能护住自己不受对方伤害。
睡眠也是“家”的象征。小说中最后一次描写鸿渐和柔嘉吵架,鸿渐“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只有家可以提供给自己一席能安睡的温床。但他回家后却发现柔嘉走了,他无能狂怒,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入睡了。小说结尾的睡眠,钱锺书称之为是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品”。
二、《围城》中“睡眠”描写的目的
(一)用以深化小说题旨
《围城》中诸多睡眠描写承担了多种功能,总体来说对小说题旨的凸显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描写帮助塑造了方鸿渐的形象、揭示了环境的恶劣和斗争、衬托了婚姻的失败,分别成了建造方鸿渐的人生围城、事业围城、婚姻围城的一块砖。
正是方鸿渐的矛盾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围城”。他的失眠原因总是因为性格缺陷,同一件事如果放在赵辛楣身上,他大概不会如此在意而失眠,只会和他安慰鸿渐时说的话一样:“不用害怕,疲倦会战胜一切小痛痒,睡一觉再说。”放在李梅亭身上,他只会无尽地埋怨所有人然后睡个好觉。只有方鸿渐这样模糊地知道自己的缺点,却因为懦弱、无能无法改正的人,才会被困在自己的性格搭建的人生围城中,频频睡不好。
但如果方鸿渐是个劣根到底的人,也便不会有人生围城困住他了,他会像李顾、高松年等人一样肆无忌惮地不受围困。他内心深处还有知识分子的良知,这良知有时通过失眠表现出来,时时提醒他他正受困于矛盾性格建筑的人生围城中。
描写方鸿渐的失眠,既塑造了他的形象,也从性格的方面阐明了他被困在人生围城中的原因。敏感多疑和懦弱无能,使他在人生围城中挣扎着到处应付,“好比睡不着的人,顾不得安眠药片的害处,先要图眼前的舒服”。但从诸多的失眠原因中我们仍能看出,他还是保留着情感和一星半点的正直,这是除了劣根性以外的“两足无毛动物的基本根性”——人性,这正是钱锺书在用人的基本根性,去体现人性。
在睡眠的帮助下构建的“事业围城”,包括去三闾大学路上那些艰苦导致的失眠和来到三闾大学后的失眠,体现出大社会的动荡和小社会的斗争。总体上讲述了方鸿渐在事业上被“围”的经历。
在事业上,方鸿渐先就职于岳父的银行,兼教周家孩子的书;和岳父闹掰后,上海对他来说就成了一座“围城”,因此他才不惜历尽艰辛到内地,希望走出“围城”。没想到将自己抛到了更困苦的境地,一路的艰难反映在他的睡眠上,社会的混乱、种种丑态世相昭然若揭。三闾大学钩心斗角的环境,使他在事业上处处受“围”,逃出了一座城市,却逃不出事业围城。
在方鸿渐和孙柔嘉结婚后,对睡眠的描写体现了婚姻围城对两人的围困。婚后两人不断争吵,有因睡眠而起的,有因睡眠而搪塞过去的。“睡”作为一个“家”的象征,在婚后理应是舒适温暖的,但方鸿渐依然失眠。曾经憧憬过的婚姻变成了爱情的坟墓和围困他的另一座围城。而之前一直试图逃离围城的鸿渐,也在睡眠中松懈、不想逃了,最后这睡只能成为“死的样品”。读者一路看他在爱情里闯荡,最后进入了婚姻的围城,不禁会思考:难道当初和唐晓芙一起是他想要的爱情吗?最后会不会也变成一座逃不掉的城?
(二)对人基本根性的彻悟周览
除去叙事作用的睡眠描写,《围城》中还存在大量将“睡”作为细节提到的描写,佐证了钱锺书确实看重人的基本根性之一 ——睡眠。
钱锺书对细节的注重使他巨细无遗地观察生活,并将生活的重要部分“睡眠”,作为一个细节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小说中,给读者以生活感。这也是大部分人都爱读钱锺书作品的原因之一,他将艺术带入生活,使生活充满艺术,使读者在寻常事物如人的衣食住行睡中体味出人类的普遍特质。
解志熙说:“作者在《围城》中进一步把思想批判意向和审美观照方向指向了整个人类存在——人类历史、人类文化以及人的基本根性等。”小说无一处不在探讨人性,暴露和批判人类的基本根性和人性欲望,以及人性由欲望派生出的种种劣根性:怯懦、贪恋、虚荣、自私、无能……并深入地探讨了“人生处处都是围城”。
而钱锺书对人的“生存境地”和“基本根性”的彻悟与周览,是通过描写主人公们的生活展现给读者的。睡眠这一人的基本根性,在小说中得到详尽而生动的描述,也时常作为信手拈来的细节展现,如李梅亭初到三闾大学时,听说学生们要为他准备欢迎会,李梅亭虚伪地说累得想睡觉,又假意推脱让人代他去,他好去睡觉,实际上他马不停蹄地去了,寥寥几笔简单地勾画出伪君子的形象。《围城》的整体构架,离不开对各色人物不同时期的睡眠描写,如果删去这一人的基本根性,那么人性和主题的展现,也是不完整的。
钱锺书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以全人类的共同需求——睡眠,来审视和剖析人性和现代社会;通过描写人的基本根性,展现了人和社会的基本根性,使得《围城》一书成为经典之作。
三、结语
《围城》作为钱锺书的代表作,描绘了方鸿渐等人在“人生围城”“事业围城”“婚姻围城”等一座座城里奔波、挣扎,最后被围城所吞噬。无比善于观察生活的作者,不惜使用大量笔墨对人物的“睡眠”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以此推动了叙事的发展,使不同人物的睡眠成为一条隐藏的网状脉络,各司其职地对全文起着结构的作用。形形色色的人物通过“睡眠”的描写更加生动而真实,事业围城中的斗争通过“睡眠”的描写更加险恶,失败的婚姻中“睡眠”更是成了一条名为“家庭”的绳拧着方鸿渐与孙柔嘉,使得《围城》中无论是主题思想、讽刺手法还是隐喻,都能通过“睡眠”的描写展露无遗。
也是通过对“睡眠”的多次描写和刻画,钱锺书达到了主题的升华。他站在人生边缘,分析全人类的生活需求,以人的“基本根性”写人的“人性”:人人都有无法泯灭的欲望和贪婪,正是这些使人们在围城中横冲直撞,却从来冲不破围困。钱锺书把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通过对“睡眠”的描写,表达为一种以人类学哲学为本体的现代忧患意识,使《围城》的内涵上升到了哲理层面。因此虽然是那个凋零破碎时代的产物,《围城》却经久不衰地吸引着世世代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