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以象外 神用象通
——评程义伟画牛

2019-01-27叶立群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110031

名作欣赏 2019年35期
关键词:精神艺术文化

⊙叶立群[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 110031]

程义伟主攻山水画,是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又善于画牛,被誉为“关东一牛”。程义伟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为辽宁社会科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沈阳书画院签约画家。著有《辽宁当代美术史》《沈阳美术史》《辽海文化镜像——辽宁当代文学、美术作品研究》《辽宁文化艺术形态与艺术精神重构》等,多幅绘画作品被沈阳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美术馆等永久收藏,多次举办大型画展。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办的“程义伟画牛”主题展,是对成长于黑土地的学者型画家程义伟的文化人格、他所践行的人文精神的完整呈现,是对他的艺术理念、绘画美学思想和艺术个性的完美诠释。程义伟创作的以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兼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画家、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的多重身份,使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艺术哲学有着深刻理解,形成了坚定而清晰的艺术主张,并在画牛中做了诸多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一、君子当“志”于“道”:程义伟画牛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牛是一种图腾,是文化符号,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在中国的汉字中,只要是与牛搭配的,其文化内涵、寓意或者意象,不是有着那么点儿牛劲儿,就是有些牛的精神。如牺牲,古意为以牛充当的祭品;脾气倔如牛的,则被称为犟;牛角称为犄;死不悔改的牛性谓之牾。明刘宗周《人谱》言:“六畜之中,有功于世而无害于人者,惟牛与犬。”古今文人墨客的吟咏更是道尽了牛之精神。宋诗人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写出了不辞羸弱、志在家国的老牛精神。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的《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等,均写出了人民之牛和中华民族之牛的坚忍、伟岸形象和牺牲精神。

程义伟是牛年生人,他喜欢牛,对牛的形象、品格、气质无不喜爱、钦佩。李可染的堂号为“师牛堂”,是他爱牛、画牛的自我写照。程义伟向前辈、大家学习,不仅师牛、敬牛、爱牛,并且追求一种沉浸于其中的境界,号“醉牛堂”。程义伟淳朴如牛,坚韧如牛,胸怀如牛,境界如牛,程义伟画牛,是性情使然,修养所致,更是灵魂所系,是精神追求。他推崇君子人格,“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对他人、艺术乃至世界的认知上,他欣赏黑格尔的“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提倡互相认同,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镜子,在对照他人,关心他人,认同他人中认识自己。程义伟的生活态度和对待艺术的态度,如牛般的真率、执着和乐于奉献,他有着黑土般淳朴浑厚的品质,因痴爱艺术而甘愿做殉道者。几十年来,他甘当艺术界的老黄牛,为辽宁省书画家树碑立传,为记录和整理辽宁书画史而殚精竭虑,他撰写《沈阳当代美术史》《辽宁当代美术史》等,均填补了省内艺术史研究的空白。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某种程度上阐述的是古人对文化担当精神的追求。程义伟的文化担当多体现为一种人文情怀和对理想人格的艺术性呈现。程义伟有着传统的人文情怀,并深刻地认识到人文、生活之于创作的重要意义。他画牛,是由此画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体验,并以此诠释着自身的人文精神。关爱生命,表现强烈的人文精神是一条贯穿其艺术创作始终的主线。程义伟的学术导师和精神导师彭定安是全国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他所在的文学研究所曾是全国鲁迅研究高地。程义伟有意无意地接受了彭定安文化人格以及鲁迅精神的影响。之所以说是有意无意,是因为在文化的传承上,有两种方式在起作用,一是彭定安的文化人格的直接影响,一是鲁迅精神对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程义伟身上所秉承的鲁迅精神对牛的题材创作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鲁迅文化因子深深地渗透于他的血脉中,这种文化因子与牛的题材创作相融合,从而升华为一种新的艺术生命之魂。

程义伟画牛,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格外注重在水墨写意牛中注入人文的元素。他画牛发自于内心,天性使然,常是随机而出,水到渠成。他笔下那些奋力前行、默默耕耘、坚忍不拔、风雨无阻的牛,是他对心目中的科学家、艺术家、军人、农民、教师等的精神写照。在程义伟心中,始终倾慕、敬仰那些科学家、艺术家、军人、农民、教师,他们无私奉献却不求回报,一生都在为这个社会奉献,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牛是他们精神的象征。程义伟曾为当代著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彭定安,全国劳模尉凤英,战斗英雄孙玉国,著名书法家姚哲成,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等画牛。

二、超以象外,神用象通:程义伟画牛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程义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涵泳古典。儒、释、道合流后所沉淀的文化精神,在他身上有着强烈的体现。因为只有深刻理解了老子的畅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的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的逍遥:物我两忘;禅宗的空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能理解中国美学精神的真谛,他才能以现代之心灵和笔墨技法,在回望中国文化之根的过程中,深刻而超越地观照现世的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美。

徐复观认为,在中国艺术精神中,“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程义伟信奉万法之源,自在为本,向往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始终追求庄子所谓的至人、真人、神人,即是说能“游”的人。实则是源于现实生活并以艺术精神呈现出来的人,“亦即是艺术化了的人”。“游”之一字,贯穿于程义伟画牛的整个过程当中。

程义伟画牛,与他的山水画一样,追求似与不似相统一的艺术境界。以心会物,以神遇物,入乎其内后,在物我交融中体悟物象所融入的世界,出乎其外,而后造艺术之象。即王昌龄所谓的“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象,故得形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艺术生命的整体感性之象,要靠似与不似的笔法突破物态自身的局限来体现。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程义伟笔下的牛,正似齐白石笔下的虾,极力追求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传神笔法。

刘勰曾以“神用象通”阐述艺术品的内在活力需要生命精神的激发,象也由此而得到贯通。程义伟格外注重体现牛的内在生命精神,即绘画作品中的神。他擅长将牛和景相融合,并以创作主体内在的精神,投射到牛和外在环境中,使对象之神与创作主体之神完美相融,使作品所蕴涵的内在精神获得觉醒,使画作充满了感染力和勃勃生机。

三、笔墨当随时代:程义伟画牛的求新求变

清石涛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主张绘画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求变。程义伟是一位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的画家,他师古而不泥古,学他人而不似他人。在当代东北画坛乃至国内美术界,程义伟画牛已经形成了属于自身的风格与面貌,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今人。他的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妙在有深厚的传统根底,并善于演绎新意,笔力厚重,气魄雄伟,注重意境美,所以,充满了奔放奇纵的气质与精神。他笔下的牛,充溢着豪放、天真、朴实、乐观、壮美,催人奋发。

多年来,程义伟在学画和学术研究中与“关东画派”的前辈、大家接触学习,学习老一辈画家的人品、画品。时代的变迁,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使程义伟的艺术创作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嬗变。他传承着老一辈画家的价值取向的主脉,在艺术多元化、多极化的当下,不断寻找着自己的风格、实现着对自我的超越。

程义伟深入研读牛的文化和牛的解剖图,他在文化艺术上的识见、修养和功力,深刻影响着他在绘画上的创新。他在用笔用墨中,注重表现情绪和心灵节奏的现代性及抽象与具象的对立互补,传达出了属于他的心性的强烈画意。程义伟不止一次地谈到,大家都熟知李可染画牛,但那是水牛,在用笔用墨上不适合自己表现黄牛。他最倾心徐悲鸿画马和黄胄画驴的笔墨以及用线,因为徐悲鸿画马和黄胄画驴有气韵神采,自在放逸。他坚持不断研习徐悲鸿画马的用线用墨和黄胄画驴的用墨用线,从中汲取营养。程义伟画牛的另一特点,就是不同情境中的牛,形态不同,神采各异,画作的意境也各不相同,在思想、精神和艺术层面拓展了对牛这一题材的艺术表现。

①〔明〕刘宗周:《人谱》,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31页。

② 孙 广才、吴林飞选注:《中国古代诗歌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

③ 林 伟:《鲁迅诗歌注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页。

④ 臧 克家:《臧克家全集》第4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94页。

⑤⑥⑦⑨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上),岳麓书社2014年版,第41页,第141页,第143页,第28页。

⑧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2页。

⑩⑪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第55页。

⑫ 吴 世常主编:《美学资料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7页。

⑭ 齐 白石:《与胡佩衡等人论画》,《齐白石谈艺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⑮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页。

⑯ 严 云受:《中华文化艺术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猜你喜欢

精神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