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员会成为焚书人吗
——雷·布拉德伯里《华氏451》中的身份认同主题

2019-01-27施碧琛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19年35期
关键词:华氏伯里塔格

⊙施碧琛 王 芳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是一部软科幻小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没有思想自由的未来世界,在那里,所有的书都遭到禁毁,消防员的工作也从灭火变成了焚书,人们忘记了真正的历史,断绝了知识的传承,一切都受控于掌握着暴力机关——消防队——的极权政府。主人公蒙塔格在十年消防队员的职业生涯中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从事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奇特的女孩克拉莉丝,才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并最后决定对这个错误的世界发起挑战。自《华氏451》出版以来,经历了电视化、电影化与戏剧改编,成为软科幻小说的经典,研究界对它保持着相当的热情,相关的分析与诠释很多,涉及的角度也很全面,有人物形象分析,有小说技巧分析,等等。有思想内涵分析。但在此前的研究中,对作品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却少有关注,故本文将从这一点入手进行解读。

一、启蒙:从认同到选择

认同是先于选择出现的,正因为人存在潜意识上的某种认同,所以当人们面临困境时才能够做出选择。一如阿皮亚所言:“认同所提供的是另一种价值的源泉,它帮助我们在这些选项中进行选择。采取一种认同,让它成为我的,就是让认同去构造我的生活方式。”《华氏451》中的人物即是如此,他们作为个体的人无法通过自己的意志去构造生活,而只能屈从于外部世界强制他做出的选择。而想要摆脱这一局面,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如今的样子并非是天生如此,同时也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怀疑时,才会发现自己生命中存在的另一种可能,而这一过程,就是作为个体的人由认同到选择的“启蒙”过程。由此,雷·布拉德伯里将人类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清晰而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华氏451》中,极权政治对于人按照自我意志去追求身份认同的限制和阻碍,是最容易被感受和发现的。在小说中,消防队不但有权力随意烧毁私自藏书者的住宅,甚至连带着有权力烧死私自藏书者,而如费伯教授这类曾经的知识分子,现在却只讲着“生存是我们的饭票”,并苟活在少有人知的角落。就像在私人场合中的强迫行为是错误的一样,当政府采取强制措施以期致力于其公民的完善时,这种行为也是错误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一旦我完成了我的义务,我的生活就取决于我。所以,身处暴力机关中的主人公蒙塔格想要摆脱自己被社会和机构强行打下的暴力工具的烙印无疑很难。甚至,连他自己都已经因为焦虑精神分裂成了两个意识体。一个是“时而絮絮叨叨,不受意志、习惯和良心束缚的潜意识中的白痴”(华,11);另一个则是认了命,将自己看作是暴力工具的现实自我。在蒙塔格与妻子米尔德里德的争吵中,前者刚主使着他怒吼完“我哪有选择?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消防员,我做梦都在追随他们”,后者却让他瞬间冷静下来,虽然心里说着再也不回去了,嘴上却理性地应付走了前来问讯的比提队长。

正如阿皮亚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能回应的部分物质条件对我们的塑造不是在我们自身之内的,而是外在于我们的,是属于社交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通过成为恋人、配偶和父母来塑造他们的认同;我们认同的这些方面,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的,但对于个体的我们来说是独特的,而它们代表着我们认同中个性的那一面。”不过,也正是因此,蒙塔格才终于痛下决心,希望在费伯教授的帮助下,将书带到消防队,从而让消防队这头猛兽进行自我毁灭。从认识克拉莉丝之前潜意识中的怀疑与不适,到认识克拉莉丝后所遭遇的种种惊变,《华氏451》中蒙塔格真正通过自我意志做出选择的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个体的人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这种启蒙身份认同一旦建立,个体就相当于在一个茫茫大的宇宙中寻到了自己的“锚”,使自身的合理性得到了验证,从而才有可能去追求自己所期望的美好未来。

这一情节可以从某个角度反映出雷·布拉德伯里对于个人身份认同的认识。他在文中有一段相关的描述如下:“他将不再是蒙塔格……他将是蒙塔格兼费伯,水火同源,将来有一天,待一切无声交混、闷烧、融合之后,将不再有水有火,只有醇酒。从两个各别而相斥的五体,产生第三个物体。”(华,113)故此可见,对他来说,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只是第一步,却也是后面所有步骤的必要条件,只有当作为认同主体的人开始自主选择并做出决定时,才是人们创造崭新生命过程的开始。

二、虚拟媒体支配下的病态认同

但认同自产生时始,却也并非始终走在完全正确的道路上。随着现代人开始步入信息化社会,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信息社会也不断地让人类为自己的便捷生活付出代价:科技滥用、知识垄断、思想控制等。但与纯粹的科幻作品不同,反乌托邦类科幻作品中的“未来科技”往往都只是建立在“需要”和“猜想”上的。换句话说,在反乌托邦作品中,所有的科幻元素都只是作者为了建构一个他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而存在的,或者说,是为了塑造并提供叙事环境才成立的,这些所谓的未来科技成果并不一定有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而作者想要突出的,也只是看人类会如何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和生活。

在《华氏451》中,米尔德里德作为蒙塔格的妻子,不但没有半分体现出爱情的甜蜜,反而在病态的表现上更甚于其他所有角色。一方面,她沉迷虚拟社交,将电视剧中的人物当作是自己的家人,且在家里已经有三面电视墙的情况下还想要购买第四面,并觉得“这个电视间好像根本不是我们的,而是各形各色奇妙的人的房间”(华,21);另一方面,她除了坚持将虚拟与现实打混之外,更是通过她的闺蜜太太团——鲍尔太太与菲利普斯太太——建立起了属于她的社会认同。塔菲尔1978 年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而这种认同取决于三组变量:(1)人们必须主观上认同他们的内群体;(2)情景允许评价性群体间比较;(3)外群体必须是可以充分比较的。

米尔德里德来作为《华氏451》世界中沉迷于虚拟世界者的代表,非常清楚自己是属于当前这个病态社会的,并且从主观上绝对地认同这一属于她们的内群体。而且,当闺蜜与丈夫发生纠纷时,相对于自己从事乏味工作的丈夫蒙塔格,她自觉地站在了作为同类的鲍尔太太和菲利普斯太太一边,一起对蒙塔格所处的群体(消防员或觉醒者)进行了批评和比较,从而激起了夫妻之间的争执,这也是现实世界中大多数群体间冲突的来源。

另外,对于米尔德里德来说,新虚拟媒体技术对她的影响还有身体层面上的,相对于长相自然美丽清爽的克拉莉丝,她的容貌就跟她所信奉的生活方式一样,充满着混乱的气息:“她的头发被化学药品烫成脆脆的干草状,她的眼睛像是患了白内障似的看不见,但是瞳孔深处却带着怀疑,她红红的嘴撅着,身子因为节食而变得像只觅食的螳螂,肌肤仿如苍白的腌肉。”(华,52)这一外貌描写相对于其他描写更直接地表明了她因为病态认同而造成的病态现状,从而表明米尔德里德作为病态社会认同下的产物,其在自身极度混乱、焦虑和紧绷的精神状态下已经无法像蒙塔格一样得到拯救。可见,在雷·布拉德伯里所塑造的这个残酷世界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摆脱错误和病态的身份认同所带来的焦虑和负面情绪,从而验证了如何应对身份认同焦虑,正是当前社会对现代人提出的新挑战,而只有通过了这一挑战,才能获得自身存在合理性的证明。

三、身份认同主体的困境

身份认同理论的主体伴随着主体论的流变,至今已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身份认同模式,即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同。而《华氏451》整体故事的演变过程,正好在时间线上对应了这三者的先后出现顺序。

首先,我们都知道,蒙塔格的“觉醒”是自他遇到克拉莉丝后开始逐渐强烈的,可这并不代表之前他的遭遇就没有使他的认知发生变化。正如启蒙身份认同阶段中所主张的那样,肯定意识的怀疑能力,并认为人是一种理性统一体,而自我的根本中心就是人的身份认同。在蒙塔格的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外力的确对他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但本质上仍还是他自己残存的理性率先对这个世界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微弱的质疑,并始终沿着这份质疑走下去,这才使得他最后没有像米尔德里德一样坠入无底的深渊,以至于最后完成了自我的身份认同。

其次,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除了“理性的自我”,蒙塔格的“觉醒”亦离不开社会和其他群体对于个人存在和意识的塑造和推动。比如,要是少了克拉莉丝这关键的动力,蒙塔格还是否有勇气将内心中潜藏的怀疑真正付诸实践呢?再比如,要是没有费伯和其他护书人的帮助,蒙塔格甚至都不能在消防队和机械犬的搜捕之下找到一处栖身之地。所以也就像社会身份认同的主张,在承认身份认同过程中自我和个体的作用之外,也同样要承认过程中他者和社会对上述二者的相互作用。

最后,面对去中心的后现代身份认同,霍尔的观点是“主体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再也不以统一自我为中心了。我们包涵相互矛盾的身份认同,力量指向四面八方,因此我们的身份认同总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这种不再要求单一身份作为认同主体的观点,正如蒙塔格在全文中所遭遇的经历和作出的选择,从最开始作为焚书的消防员,到后来成为极权政府的反叛者和逃犯,再到最后将自己和《圣经》混为一体,成为新的“书”。奇妙的是,雷·布拉德伯在作品中所设计的这种身份流变正好符合了后现代身份认同“主体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的要求。

在雷·布拉德伯里看来,关于身份认同的焦虑是穿插于整个身份认同发展的过程中,而且是每个阶段都逃离不了的,所以,他用《华氏451》的故事为当时的读者和未来的我们共同设计了一个关于身份认同主体困境演变的过程。相较于身份认同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雷·布拉德伯更希望读者关注的是其中始终不变的,也即身份认同给人带来的焦虑。这种焦虑在现实中既表现为人们渴望改变现状的欲望,表现为阻碍人们做出改变的惰性,毕竟,身份认同伴随着的是寻找过程中的困顿和融入时的阵痛,并非是什么容易而快乐的事。

伴随着象征着《理想国》的格兰杰将带路人身份转让给了代表《圣经》的蒙塔格,这些护书人——或者说图书馆员——接下来的旅程,跟身份认同问题所要经历的未来一样任重而道远。一方面,身份认同理论是现代性的产物,历经过数次演变,衍生过诸多形式;另一方面,它也是后殖民、女权、少数话语等文化批评流派的新理论武器之一,其中的批判意识和入世关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华氏451》中,雷·布拉德伯里通过对身份认同过程的模拟和对身份认同焦虑的讨论,将文学问题和文化问题巧妙地融合,进而从各个层面把握住了身份认同的批判本质,在清晰地揭示了现代人命运的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焦虑,寻求自由意志下的美好未来的方法。

①③④ 〔美〕夸梅·安东尼·阿皮亚:《认同伦理学》,张容南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42页,第6页,第38—39页。

② 〔美〕雷·布拉德伯里:《华氏451》,于而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14页。本文所引均出自这个版本,为了行文简洁,后文所引细节和文本只随文注出页码,不再另行作注。

⑤ Tajfel H

D

,

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 group Relations,

Chapters 1~3.London:Academic Press,1978

⑥ 张 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第475—480页。

猜你喜欢

华氏伯里塔格
D-塔格糖的生理活性及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巨石阵、埃夫伯里和相关遗迹群
Micro Tug1 小小塔格
新疆东天山卡拉塔格地区火山岩地层厘定及其意义
沙夫茨伯里道德情感主义思想探析
绚烂花车(环球360)
《华氏9/11》导演又拍《华氏11/9》
修身齐家
塔格布之死
伯里爸爸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