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培养创新卓越人才的策略研究
2019-01-27夏习英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
夏习英[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学科竞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渠道,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代训是一种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途径。
天津农学院历来重视对学生卓越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各学科竞赛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科创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校积极参加了教育部、天津市教委、全国行业组织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在天津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压花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天津市大学生物联网创新与工程应用设计竞赛、天津市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大赛、天津市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全国营销策划大赛、全国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训等多项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了的优异成绩,提升了我校在兄弟院校中的知名度。笔者曾指导学生连续四届参加天津市和华北五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并获得天津市二等奖的优异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在组织学生参加人文竞赛参赛过程中,我们深刻意识到技能大赛的备战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本文研究如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进而将比赛纳入到我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策略,促进我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打造、办学特色、专业品牌;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在全国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成绩和影响力。
第一,学科竞赛应该形成竞赛项目的品牌效应,重点培育国内外有影响的竞赛项目团队。瞄准社会高度认可的竞赛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竞赛项目专业教师团队。筛选哪些竞赛项目进行重点培育至关重要。竞赛项目应该被业内广泛认同,其举办方应当是省级以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业研究会、知名企业等权威机构的竞赛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并组建专门的竞赛指导团队。筛选竞赛项目可以根据2018年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了2013年—2017年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同年4月发布我国首部《全国大学生竞赛白皮书(2012—2017)》进行筛选被重点培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遴选了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赛事等十九项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项目,对自2013年年初到2017年年末五年的竞赛数据,从竞赛贡献和组织贡献两个方面开展评估。这是我国第一个专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成果的排行榜。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照十九项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项目名录,通过检索我校校园网主页上的竞赛获奖类新闻发现,我校在十九项大赛中入围并获得奖项的只有两项,分别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中2018年教育部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校“智能折叠婴儿床”最终入选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最喜爱的项目”二十强。2019年我校“天津沿海果树经济带独流甜梨”商业扶贫项目代表天津市高校参加了项目展示,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活动优秀项目展示中荣获优秀项目团队。虽然学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我校在十九项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项目参赛项目类型上比较少,获奖次数不太多,在公布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成果的排行榜排名前300的高校名单上,遗憾的是我校未能入围。本科学科竞赛种类繁杂,通过梳理十九项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项目我们主要分为三类:1.理论型学科竞赛;2.应用型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适合工程类大学;3.创新创业类竞赛、互联网+,挑战杯、节能减排,适合各类大学的大赛。我校是天津市属唯一的一所高等农业类院校;是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承担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是以农科为主体和优势,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协调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院校,可以在创新创业类竞赛、“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大赛有所突破。
第二,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我校教师团队中有很多一线教师对工作充满了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获得国家级以及市级重大奖项,培养了一批深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团队自2003年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获奖屡创新高。自2008年以来获国家一等奖七项、获国家二等奖二十三项,尤其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代表我院参赛的三十四个代表队中有二十五个队获奖,其中国家二等奖四项,天津市一等奖十二项,获奖队数天津高校最多,成绩位居天津高校前列,在全国农林院校位居名列前茅。比如我校大学生人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竞赛团队在天津市大学生传统文化大赛和华北五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分别获得天津市第一名和天津赛区二等奖、人文演绎第一名、格律诗创作单项奖的好成绩。这些指导竞赛的老师甘于付出、甘于奉献,精心培养,为天津农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应该大力宣传,重点扶持、精心培育我校优秀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搭建竞赛团队交流的平台,定期进行经验交流,营造一个注重竞赛培养创新卓越人才的一个良好的氛围,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在无形中促成了品牌效应,使各专业和各学院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参赛项目。
第三,领导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技能大赛中的领导高度重视也至关重要。例如2014年我校取得天津市人文知识竞赛初赛第三名,决赛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我校党委副书记、教务处、人文学院院长等有关领导高度重视,亲临竞赛现场观看了比赛,为参赛学生加油鼓劲,竞赛指导教师也备受鼓舞,这种精神上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第四,建立鼓励争先创优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绩效奖惩;对技能竞赛进行立项扶持;对比赛成绩优异的指导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学生的参赛费用设置合理的报销标准。我校目前对竞赛获奖团队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偏低,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加大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现行的学校绩效奖励标准指导学生获得市级比赛一等奖奖励3000元,二等奖奖励2000元,三等奖不纳入奖励范围。以2018年天津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为例,本届比赛共吸引了十九所高校三十支代表队参赛。根据赛制,三十支代表队中仅有六支队伍晋级决赛,决赛一等奖仅设一名,获奖比率仅3.33%,二等奖设两名,获奖比率仅6.66%,三等奖三名10%。一、二等奖获奖比率仅为10%。该比赛赛制设计导致获奖比例非常低。即使是三等奖获得也是非常不易,非常具有含金量,所以学校比赛获奖奖励标准中三等奖不纳入奖励范围的标准定得太高而物质奖励又太低,严重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一些企业或者行业协会举办的比赛得不到承认,学校绩效奖励只有三四百元的奖励,聊胜于无。笔者查阅资料调查发现,其他兄弟院校高度重视技能大赛工作,出台专门激励机制,对接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竞赛体系,例如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对2017年度获得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的指导教师、参赛选手、竞赛管理团队进行奖励,其中对获得国赛一等奖的竞赛团队给予总金额高达12万的奖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成果的排行榜排名进入前300强的太原理工大学每年投入上百万元支持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天津工业大学对参赛获奖的学生设置大赛专项奖金,国家级奖项获奖学生奖励金额高达3500元。鉴于此,为了保护教师在指导学科竞赛中的干劲,我校应该将教师指导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获奖成绩纳入到教师考核体系中;在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时优先向指导竞赛获奖的青年指导教师倾斜。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尤其是全国级别比较高、影响比较广的比赛中获奖要给予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物质方面的重奖和精神方面的表扬。如对学生学分的奖励、颁发荣誉证书,课程的免修奖励等物质和精神奖励。学校应在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上相应提高竞赛的奖励幅度和进行相应的变革,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被挫伤,使教师指导竞赛工作的热情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保证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可持续开展下去。
第五,确保竞赛经费的落实。军事上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作战策略,在指导竞赛时需要有竞赛经费作为强力的保障。比如在指导人文知识竞赛过程中,其中学生出场亮相和人文演绎环节都需要专门的服装,特别是人文演绎环节。每年大赛的演绎题目不一样,演绎的人物和主题不定。一支代表队五名队员都必须上场表演,有部分同学还需要一人扮演剧本中的多个角色,决赛前人文演绎队员需要多次排练磨合,服装道具租赁数量多,租赁时间长,租赁费用非常高昂,一个代表队仅服装道具租赁就需要几千元。鉴于比赛的特殊情况,学校有关部门应该把竞赛列入日常教学运行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来对待,竞赛所需费用必须列入每年的专项教学经费预算。要有效保证竞赛工作的可持续、有成效的开展,从学校到各个院系都应将竞赛经费列入在本级年度专项经费预算进行保证竞赛经费。确保在竞赛过程中所需要购买的材料能得到全面保证,必须购买的最新竞赛仪器设备得到及时添置,开通快捷的竞赛经费财务报销通道。使教师学生参赛垫付的竞赛费用能得到及时报销,获奖学生和教师的奖励费足额及时发放等等措施保证我们的竞赛开展工作更高效持续开展。
总之,领导高度重视,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继而形成竞赛项目的品牌效应,建立争先创优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竞赛经费的落实,才能确保“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创新卓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可持续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