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植物漫谈
2019-09-13李慧李文军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北京100083
李慧 李文军[北京林业大学期刊编辑部,北京 100083]
一、研究概述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其中有许多关于植物的记载,主要通过对植物的描写,阐述人世间的情怀。《诗经》基本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中国社会生活的全貌,植物作为一种内在心神演绎变化的象征进入诗歌里,是人附加给植物以所谓人存于世的命运感的波动。这种感知的习惯,生成了华夏民族“物我同化”“天地人和”“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一部分。崇尚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精神融入中国人的骨子里,形成了丰富多彩、深刻独到的生态思想和生态观念。
《诗经》305首诗篇中涉及植物的诗共有142首,占比为46.56%,可见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都与植物休戚相关。其中,160首《国风》中有83首,占比为51.88%;105首《雅》中有50首,占比为47.62%;40首《颂》中仅有9首,占比为22.5%。在这142首诗中,一共出现了131种植物,其中确认拉丁名的植物有127种(有的仅有科、属名)。
二、不同名但同义的植物
桃、桃李,即桃。《国风·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的意思是: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果实累累大又甜、绿叶茂盛随风展)。这是以桃起兴,继而以花、果、叶作比,极有层次。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这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国风·召南·何彼秾矣》中“何彼秾矣,华如桃李”的意思是:怎么如此的浓艳漂亮?像桃花盛开一样芬芳。此句以桃李为比,点出新郎、新娘俊朗娇艳、光彩照人。这一设问、一作答,具有浓郁的民间歌谣色彩。
艾、苹、萧,即艾草、艾蒿。《国风·王风·采葛》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意思是: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年那么长啊。这是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年。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反映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小雅·鹿鸣之什·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麋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伏,十分和谐悦耳。此句以鹿鸣起兴,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欢快氛围,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互敬互融的情状。《国风·曹风·下泉》中“冽彼下泉,浸彼苞萧”的意思是:寒凉的泉水在汩汩流动,一丛丛艾蒿浸泡其中。此句以寒泉水冷、浸淹野草起兴,比喻周室的内乱与势衰,充盈着强烈的悲剧之感。
蒿、萧,即青蒿。《小雅·小旻之什·蓼莪》中“蓼蓼者莪,匪莪伊蒿”的意思是:那高高的植物是莪蒿吗?原来不是莪蒿是青蒿。诗人见到蒿,却错当成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此为比。莪香美可食用,比喻成才且孝顺的人;而蒿粗恶不可食用,所以将其比喻不成才且不能尽孝的人。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才且不能终养尽孝。《小雅·白华之什·蓼萧》中“蓼彼萧斯,零露湑兮”的意思是:青蒿长得又高又大,叶上露珠亮晶晶。自古以来,阳光雨露多是皇恩浩荡的象征和比喻,而微臣小民多以草芥自比,因此,这两句可以是兴,也可以看作比。此句以含蓄、形象的笔法巧妙地点明了诗旨所在:天子恩及四海,诸侯有幸承宠。
蘩、蒌,即蒌蒿。《国风·召南·采蘩》中“于以采蘩,于沼于沚”的意思是:什么地方采蒌蒿,沼泽旁边沙洲上。一群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明了采蘩的地点。《国风·周南·汉广》中“翘翘错薪,言刈其蒌”的意思是:杂树丛生长茂盛,砍柴就要砍蒌蒿。这是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苴、麻,即麻子。《国风·豳风·七月》中“九月叔苴”的意思是:九月将麻子收藏好。此句直述了该月的农事活动。《国风·王风·丘中有麻》中“丘中有麻,彼留子嗟”的意思是:土坡上有一片麻子,那里有郎的深情留下。此句描写女子在焦急地等待情人到来,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
桐、梧桐,即梧桐。《小雅·白华之什·湛露》中“其桐其椅,其实离离”的意思是:梧桐、山桐子一类的乔木,树木上挂满了果实。桐椅之实的“离离”指多而下垂,形容君子们一个个醉而不失态,依然风度翩翩。《大雅·生民之什·卷阿》中“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意思是:高冈上面生长着梧桐树,面向东方迎着朝阳。此句以高冈梧桐郁郁苍苍,朝阳鸣凤宛转悠扬,渲染出一种君臣相得的和谐气氛。
白茅、茅、荑,即白茅。《国风·召南·野有死麇》中“野有死麇,白茅包之”的意思是:野地里死了的獐子,用白茅将其包裹才得体。这两句是起兴,即用白茅把死麇包起来表示珍惜,兴起下文“有女如玉”,表示要好好爱惜。猎人用白茅包起被射杀的獐子是一种对自然馈赠的虔诚,其中也有捕获猎物后心里欢喜的仪式。《国风·豳风·七月》中“昼尔于茅,宵尔索绹”的意思是:白天去割茅草,夜晚绞成绳索。此句直述农家劳作的情形。《国风·邶风·静女》中“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意思是: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女子跋涉郊野亲手采来的荑草美好而珍异,普通的小草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寄托。男子接受荑草,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称赞是对心上人所传送的那种真情的深切体验,这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和谐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荑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甜蜜的象征意义。
壶、匏,即葫芦。《国风·豳风·七月》中“八月断壶”的意思是:八月摘葫芦。此句直述了该月的农事活动。《国风·邶风·匏有苦叶》中“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写的是:正值炎热的八月,葫芦叶子发枯,内部已然成熟。站在河岸边的年轻女子,等着迟迟未到的爱人。要是河水太深,姑娘就腰系葫芦浮游过去;要是河水浅,姑娘就提起裙角步履轻盈地涉水过去。此句写出了女子的大胆、勇敢和聪慧。其中“苦”意,有伴随岁月,暂无着落又固执等待的压抑心情,生动再现了一名在渡口等候情人的女子焦灼而又喜悦的心情。
菡萏、荷、荷华,即荷花。《国风·陈风·泽陂》中“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菡萏)”的意思是:池塘四周有堤坝,中间有蒲草和荷花。此句用生于水泽的植物蒲草、荷花起兴,蓬蓬勃勃的植物,波光潋滟的池水,呼唤着生命的旺盛发展。主人公目睹心感,自然而然地想起所思恋的心上人,不禁心烦意乱、情迷神伤。
稻、稌,即稻谷。《小雅·北山之什·甫田》中“黍稷稻粱,农夫之庆”的意思是:年年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欢欣幸福。这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上古时代汉族先民们对于农业极其重视,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无限崇拜。《周颂·臣工之什·丰年》中“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的意思是:丰收年景的谷物多,一座座高大的粮仓,存储着亿万稻粮。此句以静态方式描写丰收:许许多多的粮食谷物(黍、稌),贮藏粮食的高大仓廪,再加上抽象的难以计算的数字(万、亿、秭),这些静态的场景汇成一片壮观的丰收景象,自然是为显示西周王朝国势的强盛。另外,此诗透过静态,表现出静态背后亿万农夫长年辛劳的动态。
萑苇、葭、蒹、苇,即芦苇。《小雅·小旻之什·小弁》中“有漼者渊,萑苇淠淠”的意思是:河湾清澈深可见底,芦苇丛连绵茂密。这是以外在所见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烘托诗人孤苦伶仃、心灰意懒的痛苦。《国风·召南·驺虞》中“彼茁者葭”,“葭”是初生的芦苇,长势甚好,故用“茁”来形容,一下子就把蓬勃向上的气息散发出来了。此句点明了田猎的背景,春和日丽之时,风煦润物、花木秀出。《国风·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思是: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蒹是没长穗的芦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的意思是: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的意思是: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干。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在一个清冷的早晨,诗人来到河边,追寻那思慕的人儿,看到的却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茫茫芦苇丛,呈现出一派冷寂与落寞。《国风·卫风·河广》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就能航。诗中的主人公竟要驾着一支苇筏,飞越横无际涯的大河——想象之大胆,因“一苇”的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诗中的主人公之所以面对黄河会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捺的归国之情。强烈的思念之情,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渡过。
(3)立法管理。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依靠法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并将这种水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具有与实现统一管理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制度。
甘棠、堂,即棠梨。《国风·召南·甘棠》中“蔽芾甘棠”的意思是:棠梨树枝繁叶茂。这里以浓枝茂叶、参天独立的棠梨树象征人们所崇仰的召伯的高大形象。《国风·秦风·终南》中“终南何有?有纪有堂”的意思是:终南山上可有什么好风光?有杞柳轻拂也有漂亮的棠梨。首先,以周民搬出引以为豪的周地名山起兴,显示了王都之民的身份和某种程度的优越感,也可使初来乍到的秦公不至于小觑他们,在此有借当地名胜以壮胆撑门面的虚荣心理。其次,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险峻,为万众仰慕。终南山有丰富的物产,尤以根深叶茂的林木为代表。这些表面物象,一层的意思是高耸的终南山暗含对秦公尊严身份的褒扬,有以伟物兴伟人的奉承之意;另一层的意思是让秦公好好思忖一下:你真的能像终南山一样受人尊崇吗?你只有修德爱民,不负众望,才能与名山的地位相媲美。
栩、柞,即柞树。《国风·唐风·鸨羽》中“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的意思是:野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此句以野雁这种本不会在树上栖息的鸟反常地栖息在树上,比喻农民反常的生活状态——长期在外服役而不能在家安居务农、养家糊口,其苦情可见一斑。《小雅·桑扈之什·采菽》中“维柞之枝,其叶蓬蓬”的意思是:高大的柞树伸展着枝丫,枝繁叶茂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句用柞树枝繁叶茂起兴,显示天子拥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诸侯的非凡功绩。
纪、芑、杞,即杞柳。《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中“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的意思是:丰水边上的杞柳长得非常茂盛,武王任重怎么能不忙碌?这是以丰水岸边杞柳之繁茂象征周武王培植人才、使用人才。在文王、武王父子两代,文王继承前代的功业,建都丰水,与殷纣王分庭抗礼,为灭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武王秉承父志,又进一步扩展势力,再建都于镐京,完成了灭殷的统一大业。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的子孙面临的是如何巩固基业的问题。《小雅·小旻之什·四月》中“山有蕨薇,隰有杞桋”的意思是:高高的山上生长蕨菜、薇菜,低洼的湿地生长杞柳、赤楝。这两句是言景起兴,带出后两句抒情的句子。
禾、稷、粟,即小米。《小雅·北山之什·甫田》中“禾易长亩,终善且有”的意思是: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这是对农事的描写,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国风·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穗、实)”的意思是:看那黍子一行行,小米苗儿(穗儿、粮食)也在长。这首诗描述的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小雅·祈父之什·黄鸟》中“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的意思是:黄鸟黄鸟,不要落在楮树上,不要啄我的小米。诗中的主人公在异乡遭到他人不友好的对待,心情很坏,当他看到黄鸟成群飞来,啄食自己辛苦种下的粮食时,一股怨气便油然而生。其实,他心里愤恨的是经常欺负、歧视他的当地人,只是拿这些黄雀作比而已。
苦、芑、荼,即苦菜。《国风·唐风·采苓》中“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的意思是:攀山越岭采苦菜,寻到了首阳山下。这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引起下文。《小雅·彤弓之什·采芑》中“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的意思是:战士们在行军间隙采苦菜,从那片去年刚开垦的新田,转到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此句以“采芑”起兴,很自然地引出军事演习的地点。采芑起兴有两种含意:一是芑菜这种植物生命力非常旺盛,特别能适应艰苦条件,因而在此比喻王的军队战无不胜、无坚不摧;二是芑菜是普通老百姓的一种食物,嫩时为菜,因而借来比喻军民鱼水情意。《国风·邶风·谷风》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意思是:谁说苦菜味最苦?在我看来甜如荠菜。这是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弃妇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苦菜的苦味之上。苦菜和荠菜这两种平凡普通的植物身上,有着悲苦和甘甜的意向,流溢出无限的人生滋味。
枌、榆,即榆树。《国风·陈风·东门之枌》中“东门之枌,宛丘之栩”的意思是:东门外的榆树绿荫蔽日,宛丘上的柞树枝繁叶茂。此句交代了男女欢聚的场所,这既是地点实写,也是交代春天胜景。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光、美好的地点,一群美丽的人儿做着美妙的事情。《国风·唐风·山有枢》中“山有枢,隰有榆”的意思是:山坡上面有刺榆,洼地中间长榆树。这是起兴之语,与后文所咏对象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即兴式的起兴。
三、同名不同义的植物
萧,即艾蒿或青蒿,如《国风·曹风·下泉》中“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再如,《小雅·北山之什·小明》中“岁聿云莫,采萧获菽”,这句诗的意思是:眼看将近年末,人们正忙着采蒿收豆。作者长年离家行役、经年不归,如今又将近年末,人们都在忙着秋收准备过年,而作者仍事务缠身不能回家。虽然作者在外恪尽职守,但思归之情倍增。
苕,即紫云英或凌霄。《国风·陈风·防有鹊巢》中“防有鹊巢,邛有旨苕”的意思是:堤岸上筑鹊巢,土坡上长水草。喜鹊搭巢在树上,不可能搭到河堤上;紫云英是低湿植物,长不到高高的山坡上。这些自然现象本是常识,可是作者偏偏违反常识,使不可能的事在诗中发生。不过自然规律不可违反,河堤上的喜鹊窝、山坡上的紫云英等,都是不可能长久的。这里体现了感情的倾向性,诗人采用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来比喻人世间不可能出现的情变。《小雅·都人士之什·苕之华》中“苕之华,芸其黄矣”的意思是: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苕之华,其叶青青”的意思是: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这四句互文见义,说凌霄花盛开,花黄叶青、充满生机。诗人以所见凌霄的花、叶起兴,展开联想,痛心身处荒年的人们在饥饿中挣扎、难有活路,反不如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
苓,即黄独或甘草。《国风·邶风·简兮》中“山有榛,隰有苓”的意思是:高高的山上有榛树,低低的田里长着黄独。此句用来托兴男女情思,以树隐喻男子,以草隐喻女子,引出下文。《国风·唐风·采苓》中“采苓采苓,首阳之巅”的意思是:攀山越岭采甘草,来到了首阳山的山顶。这是用“先言他物”的手法引起下文。
蕑、蕳,即兰草或莲蓬。《国风·郑风·溱洧》中“士与女,方秉蕑兮”的意思是: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兰草求吉祥。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到来。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对于年轻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要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要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国风·陈风·泽陂》中“彼泽之陂,有蒲与蕳”的意思是:池塘四周有堤坝,中间有蒲草和莲蓬。此句用生于水泽的植物——蒲草、莲蓬起兴,蓬蓬勃勃的植物、波光潋滟的池水,呼唤着生命的旺盛发展。
芑,即杞柳或苦菜,如《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中“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小雅·彤弓之什·采芑》中“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菑亩”。
蒲,即蒲柳或蒲草。《国风·王风·扬之水》中“扬之水,不流束蒲”的意思是:小河沟泛着浅波,漂不走一捆蒲柳棒。此句以自然物象起兴,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里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漂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小雅·桑扈之什·鱼藻》中“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的意思是:鱼在哪儿?在水藻里,贴着蒲草多安详。诗人歌咏鱼得其所之乐,借喻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气氛。
杞,即枸杞或杞柳。《小雅·鹿鸣之什·杕杜》中“陟彼北山,言采其杞”的意思是:登上北边的山坡,采摘红红的枸杞。诗人借采摘枸杞抒发望夫之情。《小雅·白华之什·湛露》中“湛湛露斯,在彼杞棘”的意思是:早晨露珠重又浓,洒在枸杞、酸枣丛中。“杞”“棘”都有刺而且能结实,可能与君子的既坦荡光明又诚实忠信有关。
荼,即丝茅或苦菜。《国风·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闉阇,有女如荼”的意思是:我走出了城门,只见女子多如花。“如荼”表现众女的青春美好,恰似丝茅花盛开,笑靥灿然,生气蓬勃。《大雅·文王之什·绵》中“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意思是:周原土地肥美而宽广,堇菜苦菜都甜如饴糖。在“堇荼如饴”的辽阔平原上,周人怀着满腔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劳动。
四、一些特别的描述
《国风·豳风·七月》中,重即“穜”,是先种后熟的谷;穋即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中,菑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倒伏的树木;灌指丛生的树木;栵指斩而复生的枝杈。
《大雅·生民之什·生民》中,瓞即瓜,小曰瓜,大曰瓞;黄茂即嘉谷,指优良品种;秬指黑黍;秠是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穈即赤苗,指红米;芑即白苗,指白米。
五、结语
《诗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每一篇涉及植物的诗作都像一幅幅展开的自然画卷。对每种植物进行研究与考证,让我们能够在了解植物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的含义与寓意,体会其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正值我国农耕文明初期,神州大地有山皆绿,无水不清,森林广布,树木茂盛。“山有枢,隰有榆”“山有栲,隰有杻”“山有漆,隰有栗”等,说明自然生态环境极佳。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采桑采茶、采苹采葛、采苓采薇,与自然和睦相处。《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良耜》云:“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饷伊黍。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十二句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春耕夏耘的画面:当春日到来的时候,农奴们手扶耒耜在向阳的田地里深翻土地,尖利的犁头发出了快速前进的“嚓嚓”声。接着,他们又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撒入土中,让它孕育、发芽、生长。在他们劳动到饥饿之时,家中的妇女、孩子挑着方筐或圆筐,给他们送来了香气腾腾的黄米饭。炎夏耘苗之时,烈日当空,农奴们头戴用草绳编织的斗笠,用锄头将荼、蓼等杂草统统锄掉。随着时间的推移,荼、蓼腐烂变成了肥料,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黍、稷长势喜人。这里既描写了劳动场面,又刻画了劳动与送饭的人们,尤其描写了头戴斗笠的人物形象,真是人在图画中。
植物在《诗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诗经》对植物的叙述不只是描写植物本身,而是借助植物传递人们丰富的情感、深情的寄托和对生命的渴求,借助对植物的比兴倾诉人世间浓浓的人文情怀。我们翻开《诗经》,在感受《诗经》的语言魅力和道德力量的同时,也可以学到丰富的植物科学和植物文化。《小雅·白华之什·南山有台》中“南山有台(桑、杞、栲、枸),北山有莱(杨、李、杻、楰)”,正如国家拥有具备各种美德的君子贤人,兴中有比,富有象征意义。《国风·召南·甘棠》中“蔽芾甘棠,勿翦勿伐(败、拜)”以浓枝茂叶、参天独立的棠梨树象征人们所崇仰的召伯的高大形象。人们对甘棠树的一枝一叶,从不要砍伐、不要毁坏到不要折枝,可谓爱之有加,这种爱源于对召公德政教化的衷心感激。同时,这首诗还使读者体味到:人们对召伯的怀念之情是绵绵不断并层层递进的。
《诗经》中弥漫着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国风·鄘风·定之方中》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意思是:种植榛树和栗树,还有山桐子、梧桐、梓树和漆树,成材后可做琴瑟用。古代在宫殿庙宇等建筑旁须种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这里是指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在大兴土木之时,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扬,可见设计者的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含的褒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