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克斯的诗歌细读理论下的《在黎明的铜镜中》

2019-01-27吴孟雪余杭育才实验小学杭州311100

名作欣赏 2019年27期
关键词:布鲁克斯铜镜悖论

吴孟雪[余杭育才实验小学,杭州 31110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于对俄国形式主义和作者中心主义的反拨,“新批评”理论学派出现了。他们反对从文本的“外部”去探寻文本的真意,提出应该就作品谈作品,“作品就是文学的本源”。基于此,他们又提出了“细读(close reading)”的批评方法。“新批评”理论有着其发展的历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代表人物。而对于“细读”,这些代表人物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展现了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新批评”发展的初期,代表人物为T.S.艾略特、I.A.瑞恰兹和威廉·燕卜荪;到了发展中期,代表人物是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艾伦·退特、克林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他们一起被称为“南方批评派”;到了极盛期,代表人物除了布鲁克斯与沃伦之外,还出现了维姆萨特与韦勒克等人,他们也称“耶鲁集团”。

在英美新批评“细读”的诸位代表人物之中,克林斯·布鲁克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将前人的“细读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实践,并使之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他是“公认的新批评‘细读方法’代表人物。他的《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文学入门》《理解诗歌》《理解小说》《理解戏剧》被作为美国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教材被广泛使用”。正是布鲁克斯和他的这三本教学课本在大学里的普及运用,才使得新批评“细读理论”得到了发展与推广。要探究布鲁克斯的诗歌细读理论,一定要他的《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一书(以下简写为《精致的瓮》)。他在1947年出版了《精致的瓮》,他的这部作品被誉为其诗歌批评实践最高峰。“《精致的瓮》一书代表了布鲁克斯诗歌批评的最高成就,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也是新批评文本实践诗歌批评最顶端的成果之一。”本文主要从布鲁克斯的《精致的瓮》来看其诗歌细读理论,并用这种理论去解读我国当代一首著名的朦胧诗《在黎明的铜镜中》。

《在黎明的铜镜中》是中国当代朦胧诗代表人物北岛的一首诗,用布鲁克斯的诗歌细读理论去解读北岛的《在黎明的铜镜中》,可以增进我们对布鲁克斯“细读”理论的了解,理解到诗歌的深刻意蕴,使我们获得启发。

一、布鲁克斯的诗歌细读理论

布鲁克斯《精致的瓮》共有十一章,还有引言与附录,主要是运用其诗歌细读理论,以历史为脉络去解析十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它是一本用新批评细读法进行诗歌批评的典范之作。这本书展现了以悖论、反讽、象征与结构为核心的意图揭示诗歌所拥有的一些共同结构特征的一种细读理论,作者提出了诗歌要“超越表达其时代特殊价值观的局限,进而表现出更加普遍的东西”这样一种新的价值观。这不仅是布鲁克斯诗歌细读的价值观,也是他诗歌批评的标准。

布鲁克斯是极为推崇“悖论”的,单从目录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精致的瓮》第一章中他就将其标题列为《悖论的语言》,第七章为《华兹华斯和想象的悖论》,在其他章节中没有同一个关键词出现两次的情况,且文中多次出现了“悖论”一词。在布鲁克斯看来,“诗歌语言就是悖论的语言”,“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布鲁克斯似乎有夸大“悖论”的作用之嫌,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这样的夸张,可以更加清晰地说明诗歌本质中某些易于被忽略的要素。从布鲁克斯的整体批评观念来看,“反讽”与“悖论”的概念有点相似,但是“悖论”的范围要大于“反讽”,“反讽”更多侧重于从修辞学意义引申到诗的意思。象征是诗歌常用的细读分析方法,且总是伴随着隐喻的存在而出现。在《精致的瓮》中,布鲁克斯也经常用到这种细读方法。除此之外,布鲁克斯《精致的瓮》中还强调了诗歌结构的重要性,“文本即由语言的冲突构成的张力结构”,《精致的瓮》的核心是想构建一种诗歌结构。因为在布鲁克斯看来,“名篇佳作的精髓通常不是我们所说的‘内容’或‘主题’,而是结构”。

布鲁克斯的诗歌细读理论就是要去剖析作品的语言是如何构成如此一个张力的结构的,而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是从文本中找出由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形成的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以完成具体的批评实践。

二、细读《在黎明的铜镜中》

(一)悖论

在对诗歌“悖论”进行考察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关系”一词,我们要学会去剖析诗歌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黎明的铜镜中》这一诗中存在很多悖论,如标题中的黎明和铜镜,黎明的真实与铜镜的虚幻是相互冲突的。文中各种意象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灵动的猎鹰与安静的台风中心、大大的天空与小小的沙砾、水中的大海与陆地上的桌子等,都是存在着反差的。这些反差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语境与结构,像起起伏伏的音符,先是低沉后又扬起。就像诗中所说,“水手从绝望的耐心里,体验到石头的幸福”,从灵动警惕走向安静,有一种大事尘埃落定的感觉。但是真的从绝望走向希望了吗?从黑暗走向光明了吗?最后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而最终要失去,我们之间这唯一的黎明。”在黎明的铜镜中,这黎明终将走向虚幻,走入铜镜当中,变成泡沫。

(二)反讽

“悖论的修辞模式,他们叫作‘反讽’。”布鲁克斯“把反讽看成是诗歌语言最基本的原则,认为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甚至在简单的抒情诗里。’”。

猎鹰聚拢唯一的焦点/台风中心是宁静的/歌手如云的岸/只有冻成白玉的医院/低吟

“只有冻成白玉的医院”,表面上看,这个比喻没有任何问题,医院代表性的白色与“白玉的”颜色的确是相似的。而从现实背景来看,医院本来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寄托着生与死的两端。在平时生活中,提到医院,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痛苦,北岛却用了“白玉”这个一般用来形容美丽的事物去描绘“医院”,这是很明显的一种反讽。这种反讽给读者形成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一方面,读者会回忆起“医院”中“痛苦”的经历;另一方面,医院又是生命诞生与逝去的场所,是一种“白玉”般纯洁无瑕的存在。

(三)象征

矛盾因为直接对立而荒谬,讽喻和格言式的智慧并存,这正体现在了象征当中。象征使一种看起来并不具备某种因素的事物具有了更深的意味。“黎明”这个词本义是指天快要亮或者刚亮的时候,在这首诗中,“黎明”也代表了独特的含义,它象征了人们从黑暗或者说苦难、痛苦、悲伤走向幸福、希望。

如“黎明”一样,“铜镜”也有更为深刻的含义。镜子是供人照见自己的物体,但是“铜镜”中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虚幻的存在,因而,“铜镜”象征了希望的虚幻。这铜镜中的黎明,我们终将失去。这样看来,我们又似乎窥见了一丝诗的精妙与其背后深刻的意蕴。

(四)结构

布鲁克斯认为,诗歌的结构从一定程度上讲类似于戏剧的结构,文本中的每一节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构,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一首诗歌,就是一幕小的戏剧,有时也可能是巨大的戏剧。”《在黎明的铜镜中》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结构,从灵动到安静、绝望——希望的气氛环环相扣,但这还未结束。“我们隔着桌子相望,而最终要失去,我们之间这唯一的黎明”,经历万般痛苦之后获得的希望也终将会消逝,这是多么大的痛苦和悲伤。这几节一起组成了完整、和谐的结构,最后一句与前面部分的冲突与悖论也指向了最终的结构,共同组成了这首著名的朦胧诗。

三、结语

布鲁克斯认为,分析诗歌的感情和语气,诗歌的意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细读法强调观众是狭义的‘观察者’。于是,‘反讽’‘悖论’等态度就是在解读诗歌内部的‘观察者’中产生的。”上述分析的关键词“悖论”“反讽”“象征”“结构”也许并不能代表布鲁克斯整体的诗歌细读的方法,但是他的解读方法却体现了一种本质剖析的价值倾向。这种细读的方法要我们去关注更加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像往常一样从作者背景、修辞手法等角度去解读诗歌。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视角,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这些方法去解读诗歌,从而获得对诗歌更深刻的了解。

猜你喜欢

布鲁克斯铜镜悖论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守株待兔”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玩转古铜镜收藏
铜镜
一朝承诺,八年坚守
古代的铜镜
英国:一份等待八年的承诺
美妆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