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子、母女情结及其来源的探究

2019-01-26宋兴荣

学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母子

摘 要: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二十世纪法国的作家、戏剧家和电影编剧。本论文尝试研究其早期代表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子及母女情结,并挖掘产生这种情结的原因。

关键词:《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母子、母女情结;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7-019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7.172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杜拉斯文学创作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曾获龚古尔奖提名。本文旨在对母子、母女情感进行叙述,来探究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一、《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及其写作背景

(一)20世纪早期的印度支那

《抵挡太平洋的堤壩》是一部具有“历史生活资料”意义的小说,它以20世纪早期法属印度支那为背景。这一时期法国对印度支那实施了强制性的殖民经济政策,当地农民深受其迫害。其基本内容为:土地掠夺与农业开发;征收苛捐杂税;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二)《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一部写实性的作品,描写了移居到殖民地的一个法国普通家庭的生活。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这个家庭的母亲。丈夫去世时,两个孩子还很年幼,母亲就一个人艰难地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勤劳节俭,熬了多年,最后用长期的积蓄向殖民当局购买了一块土地进行耕种。然而,这块地每年都受海潮之害,收成贫薄,她十年的血汗收入就这样被太平洋的潮水卷走。就这样,物质富有但精神世界荒芜的“诺先生”和他可能带来的财富,成了希望的象征。随后,既渴望财富、又不愿失去尊严的生存困境被杜拉斯巧妙地变作一枚由“诺先生”送给苏珊的、有瑕疵的戒指。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兄妹和母亲来到城里,试图卖掉这枚戒指。苏珊和约瑟夫也逐渐下定决心,离开母亲。她又重新奋斗,同样,命运又一次给她沉重的打击,堤坝在涨潮之时也被海水冲毁。这时的母亲已衰老疲弱,身心交瘁,经济破产,终于带着一颗厌倦的心赴死。苏珊等待着将她带走的男人,约瑟夫与他心爱的女人离开了殖民地……

二、母女与母子情感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亲在自身经历了过多的苦难之后,成为了一位疯狂的母亲:对于女儿苏珊既有冷漠无情的一面,又深爱着;对于儿子约瑟夫则是贯穿始终的疯狂爱着。

(一)母女之情

一方面,母亲则是指望女儿能为家里赚钱,扭转家庭的命运。当他们一家三口去朗镇时,为了能够得到有钱人的追求,她默许女儿打扮成妓女的模样出去。在舞会上,当她发现浪荡子形象的“诺先生”对苏珊有兴趣时,为了让女儿讨好他,她对女儿说“你就不能装得可爱些”。其实母亲并没有看上他,看中的只是他的富有,想利用他的丰厚的物质世界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境。

但当苏珊将诺先生在没有娶她的情况下赠与她的戒指拿给母亲看的时候,母亲并不相信女儿的清白,认为他俩一起睡过,因此觉得这枚戒指是对他家的侮辱。对此,她以一股非人的力量对苏珊拳打脚踢,并且不给女儿留下解释的余地。由此看来,她很明显不是一个好母亲,因为她既要女儿和中国情人(家庭富有)交往,又不让她和他深交(碍于种族的面子)。

另一方面,作者又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勇敢、具有普通母性特征的母亲。为了改变家庭贫困的局面,这位普通母亲在艰困的殖民地的境况中,教法语,弹钢琴,省吃俭用,牺牲了青春与健康,用她十五年的积蓄买了块长不出一粒稻谷的盐碱地。然而,她并不甘心屈从,以自己微弱的力量进行抗争。尽管母亲惨遭失败,但她终究是进行了奋斗,她在奋斗中显示了她作为人的勤劳、坚毅、顽强与以及对于儿女的一丝母爱,而所有这些,是真正人的生命力的发挥,是真正的人生。

最后,面对无法改变的命定性,在自己所剩时日不多时,儿子即将与真正相爱的情人一起离开这艰苦的殖民地生活时,母亲则也希望女儿可以远离这个偏僻的不毛之地,去寻觅自己光明的未来。由此可见,母亲又是爱自己的女儿的。

(二)母子之情

相比较于母亲对于苏珊的复杂感情,母亲对约瑟夫疼爱有加:不容许任何人碰,不准任何人伤害,整天在担心有一天会失去他。

母亲对于儿子深情款款的爱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文中比比皆是:在约瑟夫去狩猎的夜晚,母亲会睡得很晚,并称之为“又一个不眠之夜”;家里吃鱼的时候,为了让约瑟夫多吃点,母亲会很温和地说道“你得小心”;当约瑟夫狼吞虎咽地大吃母亲做的饭并夸赞真好吃的时候,母亲会微笑着,脸上流露出难以遮掩的幸福。

儿子对于母亲而言已经成为一种需求,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一种维系生命的纽带。母亲担心儿子远行:在他们三个人去城里卖钻戒的日子里,约瑟夫因为忍受不了单调乏味的寻找买主的生活,选择离开母亲和妹妹而去体验充满刺激的城市生活。在约瑟夫离开的这段日子里,“母亲每天只吃一顿饭”,“整个白天母亲都在睡觉。她吃了药,然后就倒头大睡。在她一生中的艰难时期,她总是这样大睡”。然而,当她听到有关于约瑟夫的消息时,“像弹簧似得站起身,叫喊着说要见约瑟夫”。

母亲害怕儿子离开自己:在儿子将永久地离开时,母亲只是说了句“走吧”,简单的“走吧”两字体现了母亲对于儿子的离去内心的绝望与无奈,以及内心世界的崩塌。在约瑟夫走后的夜里,母亲的病复发,差点丧命。

母亲尽力保护自己的儿子:约瑟夫跟心爱的富有女人离开后,心如刀割的母亲声称“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我看不出他能做些什么,一点也看不出……他会离开这个女人的,他在哪儿总是要走的……只有跟我在一起,他待得最久……”在母亲眼中,离开母亲后的约瑟夫什么也做不了,没有了母亲在身边的照顾和保护的约瑟夫比他死去还要可怕。

最终,母亲死于对儿子的思念。然而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挑战和不公平对待母亲都挺过来了,由此可见她对儿子的用情之深。

三、母子及母女情感来源分析

(一)母女情感来源

在这个没有父亲出场的家庭中,经历生活苦难后的母亲变成了一位非同寻常的母亲,对女儿情感复杂。杜拉斯曾经说过:“我母亲从未爱过我,我热爱她,情人就是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母亲对于女儿产生如此的感情呢?

首先,文中的母亲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因此具有母性所共有的特征——爱自己的女儿。比如,在自己的生命和女儿的幸福面前,她直截了当地选择了后者。当儿子離开这不毛之地后,已是重病的母亲希望女儿离开自己,追逐自己的幸福。

其次,文中的母亲对于女儿的爱是扭曲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畸形的关系呢?深层意义上看,是贫穷和贞洁导致了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异常。一方面,父亲的缺席使得母亲的角色加重,在贪污受贿的地籍管理和无情的太平洋海潮的两种无法改变的命运性下,母亲为了改变因此而导致的家庭贫困的命运,作为一个小人物利用自己所能够支配的一切,甚至是让自己女儿与精神世界荒芜的富家子弟结婚;另一方面,尽管母亲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母亲对于女儿的贞洁仍是十分重视,在文中当苏珊将诺先生送给她的钻戒拿给母亲看的时候,母亲并未因钻戒的昂贵而高兴,相反,在对女儿贞洁存在质疑的情况下对女儿狂打两个多小时。

(二)母子情感分析

家庭中唯一的男性——约瑟夫,贯穿始终的被母亲所深爱着,这种爱已经超出了一般状态下的母爱,而是存在着一种异化的成分,我们可以将此称之为母子情结。那么产生这种情节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母亲是寡居多年的女人,在她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明显的护犊心理,她用尽所有的力气不允许他受一点伤害,时时刻刻担心他。在这种特殊的护犊心理的作用下,以及在血缘关系的掩护下,母亲对儿子的情感具有异变成分。

其次,在缺失丈夫角色的家庭中,守寡多年的母亲对于家中唯一的男性——儿子约瑟夫的爱除了亲情之外,还存在一种变异的爱情成分。例如,在朗镇离开母亲几天后回来的约瑟夫对母亲说“如果您想走的话,就马上走”,母亲则一言不发的低声啜泣,此时的母亲在约瑟夫面前像个小女生一样撒娇。母亲认为约瑟夫就是一切,只要他在,任何行为都可以。而杜拉斯给爱情的定义是:“爱情就像革命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变异。其运动可以内切于夫妻内部,也可以戏剧性地超越它。”

四、结语

本文通过探究《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母子、母女情结及其原因来理解这本小说。研究这种情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对于母爱的定义,以及了解到当时法属印度支那的殖民经济政策及其对于当地人民的迫害。但是,本文并未对小说中的兄妹情结进行深入分析,作者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成富.杜拉斯:寻求绝对爱情的人[J].当代外国文学,2003(2).

[2]柳鸣九.杜拉斯创作轨迹的起点——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J].名作欣赏,1995(2).

[3]杜拉斯著.曹德明译.写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4]杜拉斯著.谭立德译.抵挡太平洋的堤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5]王祖基.论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诺先生”的文化内涵[J].消费导刊,2008(22).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宋兴荣(1995.7—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母子
母子相依
母慈子孝——雍正粉彩瓷母子图像符号研究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遭遇如此母子,我的婚姻好尴尬
水禽的画法(四)
映像畜牧业
美好的早晨
映像畜牧业
解读母子健康营养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