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01-26陈岚

考试周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化学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摘 要:随着中学生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的发布,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学生具备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当今教育的主题。将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从高中教材中化学史的呈现形式、化学史引入的意义及如何在教学中融合化学史,提出几点想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史;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化学教科书应充分体现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可结合化学学科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通过化学发展史的线索,使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力求反映最新的化学观念和思想;要结合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有重点、有选择地介绍化学科学的最新进展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鼓励学生关注并投身于科学事业。

本文从高中教材中化学史的呈现形式、化学史引入的意义及如何在教学中融合化学史,提出几点想法。

一、 化学史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呈现内容和形式

以必修1、2和选修3、4、5为例,化学史的内容涉及人物介绍居多,其次是研究结论,对研究背景、研究经历、历史贡献也作了简单介绍,但对研究的局限性、负面影响、引起的科学争论几乎没有介绍。

关于人物的介绍通常在教材中以科学史话形式呈现,并附有科学家的图片,但对研究结论则在教材正文中以知识陈述的方式呈现,除此,科学视野、资料卡片也是教材中常见的化学史呈现方式,介绍科学家的成长背景及研究过程,而旁注和脚注能对化学史内容进行补充说明。

二、 化学史在教学中引入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是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具有情境性,学习情境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知识并不是单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他人的帮助下,通过必要的学习手段及学习资料,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不仅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情境,也能让学生体会化学家们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通过化学史的介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从而完成对化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 化学史在教学中的呈现方式

(一) 概念教学中呈现概念形成发展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教学中,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进入高中,进一步从化合价升降角度的外部特征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最终上升到本质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为什么不在初中就直接进入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这实际是从人们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历史过程出发(表一),及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水平来设立的。

在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后,给学生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过程,引发学生思考,人类对事物的发展认识是螺旋上升式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抽象的概念通过化学史的引入,而生动鲜活。又比如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实心球原子模型,汤姆生枣糕原子模型,卢瑟福的核式模型,到波尔提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模型,最后到薛定谔的量子力学模型,通过人们对原子模型的认识建立过程,使学生置身于18世纪、19世纪,体会科学发展的艰辛,每次认识的进步都伴随着科学的发现,科技的进步。引入化学史,还使学生意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之否定”等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 化学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情境引入、过渡

高一必修2讲授可逆反应时,课本中在科学史话引入了炼铁高炉尾气之谜,通过讲解17世纪,人们对高炉尾气中CO含量减少所采用增高高炉,但CO含量没有改变,成为炼铁技术中的科学悬念。直到19世纪下半叶,科学家勒夏特列经过深入研究,发现C与CO2的反应实际是可逆反应。通过化学史引入,课堂生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热情调动起来,引起很强的求知欲,同时老师也可为选修4进一步学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做好铺垫,简要介绍勒夏特列在研究可逆反应中做的其他贡献——提出勒夏特列原理。

(三) 适当补充化学教材中缺乏的科学争议及失误

哈伯作為合成氨工业的缔造者,有人评价他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由于合成氨对全球经济的巨大推动,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哈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研制军用毒气罐,并拉开了军事上使用杀伤性化学毒剂的序幕。哈伯的一生既有功又有过,功过不能相抵,可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哈伯的功绩和过失。再如稀有气体氩的发现是由于瑞利、拉姆塞对实验数据微小差异的怀疑,在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胜利”,才有了氩和零族的发现,而李比希的武断使他失去了发现溴的机会。这些化学史的补充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科学态度,要不畏惧权威,坚持真理,要有批判精神,这正是化学核心素养中倡导的批判质疑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尹筱莉在《论中学化学学科观念及其培养途径》这篇文章中指出:“随着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他们对化学知识等事实材料的记忆逐渐淡化甚至忘却。我们难以发现其脑海中还有多少化学观念和思想指导其行动。”我们的学生走入社会,真正从事与化学相关的职业的人为数不多,但高中化学留给他们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看待问题的视角,及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中,无疑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以期达到更好地融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琳.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史内容分析与编写建议[D].辽宁师范大学,2012,5.

[2]郑小琴,郑小芳.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与课堂教学设计[J].教书育人,2005(4):51-54.

[3]尹筱莉.论中学化学学科观念及其培养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6):7-10.

作者简介:

陈岚,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猜你喜欢

化学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