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2019-01-26金庆华李新峰

学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观语文课堂教学宏观

金庆华 李新峰

摘 要: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文本的解读一定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先整体感知,宏观把握;再深入文本肌理,仔细咂摸重难点,中观对比析读文本精华段落;最后寻微探幽,品味语言。

关键词:宏观;中观;微观;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7-012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7.105

当今一线语文教学模式繁多,可谓百花齐放。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主问题教学”,让杂乱的语文课堂变得井然有序。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把文本分为“语用型文本”“主题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拓展型文本”等,主张“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审视和指导语文教学。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其实不管哪种教学主张,我们都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的教学视角出发,针对某个文本,进行基于“三观”的语文教学设计。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宏观整体感知文本的整体构架,到中观局部,重点探究文本的重点、难点、画睛之段,再到细致入微,深入文本,微观学习文本语言。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引导孩子们顺着文本的肌理,穿行在文字丛林之中,领悟文本的真善美。

所谓“宏观”,就是对文本高瞻远瞩,从整体的角度俯视全文。对写作对象、写作内容、写作顺序、写作主题有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在文本阅读中起到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引领学生进行宏观整体感知。感知文本的写作内容,是写人还是写景或者写事。整体感知的内容还包括文本的写作线索、写作顺序、文本主题等。比如学习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引导孩子们通过初读,宏观上感悟小说三要素。小说有哪些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通过哪些情节展开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引导孩子们宏观上感知这是一篇诗意小说,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塑造了杜小康这个人物想象,聪明、家境优越的杜小康一夜之间从云端跌入凡间,历经千辛万苦,磨炼成意志坚强,笑对人生苦难的坚强少年。整篇小说把人物置身于如诗如画的芦苇荡之中,同学们通过初读就能从宏观上感悟文本哀而不伤的情调,孩子们就会明白挫折也可以逆袭成一首华美的诗篇。

针对于说明文或者议论文体,初读文本之后,宏观上感知文本说明或议论的对象,整体梳理文本说明或议论的内容。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初读之后,引领孩子们从宏观上明确文本说明的内容,什么是物候,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影响物候观测的几个主要因素等。

文本教学中的“中观”视角,就是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段落,关注文本高潮与点睛之段。通过对重点语段的研读,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精华,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肌理,解决文本理解上的重难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时,可把中观探究学习定位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上。引导学生领悟,这篇科普小品文,最钟情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从文章开篇一直到文章结尾,通篇列举了大量实例,整篇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内容丰富,例证翔实。比如“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把举例子与作比较、列数字糅合运用,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学生通过中观探究学习,能真正突破说明文学习的重难点,掌握说明文文本特点。

文本教学时,微观教学视角可定位在文本语言赏析和感悟上。不同的文本,语言特色也是各有不同。有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有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有的豪放,有的婉约。《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要求”部分,要让学生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也提出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要求。语言的学习,是文本学习的重要一环。是语文教学时,站在微观视角下的语文学习。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也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章语言不仅准确严密,而且浅显确切,生动有趣,条理明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教学时,聚焦到第一段,重点品味文章雅致生动的韵味,恰到好处的修辞。让孩子通过微观的语言学习,领悟到科普小品文受到大家欢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自己又学会了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让语言和文本融为一体。

站在微观角度细读文本,孙绍振老师说得非常好:“在经典散文里,这种超越常规的情况,只是在一些局部的、关键的词语中,表现地特别明显。正是在这种地方,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也正是在这里,显示出语言的精妙。”[1]

這种基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下的文本教学方法,有板块式教学的特点,环环相扣,环节之间俯仰生姿,彼此关联。也能紧紧抓住不同文体的文本特质,让学生匍匐在文字的丛林中,执著前行。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金庆华(1974.4— ),女,汉族,山东桓台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作文教学。

李新峰(1975.11— ),男,汉族,山东桓台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作文教学。

猜你喜欢

中观语文课堂教学宏观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万法皆空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宏观与政策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宏观
宏观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