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数学的本质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9-01-26张德静
摘 要: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教师传递知识的艺术,往往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在课程标准实施以后,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原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方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本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7-00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7.076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
(一)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而在课堂教学中明确互动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正确认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不能把互动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不能把互动理解为和学生“打成一片”,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这些看似平等的对话、民主的教学气氛,其实是些无效的教学。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是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着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之外,还要重视小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或者培训,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有效开展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经过一系列教学之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技能,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就数学问题展开学习和探究。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因材施教。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因为学生智力水平发展存在的差异,所以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让教学实施有效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智力发展水平出发,制订差异性的教学策略,让教学有效性最大化,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问、练习以及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尤其是课后习题的布置要具有较大的弹性,使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性地完成作业,达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发展。
二、引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完成和创新的过程,并且从中体会到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曾用一个精辟而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情境的作用。他说:“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二)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侧重于对少年儿童逻辑思维进行训练。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要比逻辑思维能力强很多,他们喜欢直观形象、富有趣味性的活动。然而,数学教学的内容又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很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课堂教学,久而久之不利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进行,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情境的背景,再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认真设计趣味的教学环节,组织合理的语言,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角的度量”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小游戏——《大炮射击目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先请学生上台,要求他們只能上下左右移动的“大炮”射击目标,其他学生可以在台下出主意,为台上的学生出谋划策,以射中目标多者为胜。最后,教师可让台上的学生和台下出谋划策的学生谈一谈,要想射中目标,什么最重要(学生回答:方向、角度),从而总结出角度最重要。
(三)联系实际,师生共同创设“生活化”情境,让课堂更加有效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就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认识抽象知识的基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会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数学教师要善于思考,积极发现,同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规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学习数学的课堂氛围。
当所需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学生就会倍感亲切,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提高,学习的热情也会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前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等信息。教师可选择小学生熟知的,经常接触的事物,然后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开展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鼓励他们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经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神奇,并从中体会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四)创设情境,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营造出学生积极思考的环境,促进学生的思考。教师的举例、说明、讲解,学生的模仿、练习、拓展延伸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倘若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那么课堂中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效的行为。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常出现失败的情况,这就是没有充分认识数学知识的根源,对数学知识一知半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只会死背数学法则,套用数学计算公式,对相应的数学知识深度挖掘不够。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生疑,启发心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数学知识进行巧妙构思,化繁为简,循循善诱优化提问的切入点,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知识的衔接处提问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处,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總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上来。教师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苏秋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考试周刊,2017(27).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 张德静(1976.8— ),男,汉族,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