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非优势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01-26屈广周强虹王铁成凌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双一流师资队伍

屈广周 强虹 王铁成 凌飞

摘要:“双一流”学科建设是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本文针对我国各高校非优势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自身学科发展的劣势,提出更新观念、以培育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强化特色为突破点、主动联合、开放自我、牢抓人才培养的初心,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学科建设道路。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2-0221-03

一、引言

学科是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等的载体,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单位,而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基础环节,是大学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提升的必要途径。2017年9月21日,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翘首期盼的关乎国家未来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名单终于尘埃落定,最终确定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1]。分析这份名单不难发现,入选的108门(465门次)学科均属于这95所高校的优势学科,这些学科本身就具有扎实的基础和雄厚的财力支持,具备达到一流的人才队伍、学术成果、学生质量以及服务能力的潜质,再加上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相信这些学科将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提升这些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然而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只占我国普通高校的3.7%,入选一流学科的门次数量不足我国普通高校总学科数量的1%[2],因此要实现“十九大”报告[3]中提出的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使我国在20世纪中叶成为教育强国,不能忽视各高校非优势学科的建设。

二、非优势学科建设的思考

由于各学科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承传和学科组织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导致某些学科发展滞后,甚至被“边缘化”而沦为非优势学科。分析其原因,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有客观的条件,也有主观的条件。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都要面临“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非优势学科建设的问题。古人云:“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就是说不管我们现在的处境如何,首先应该定位高,只有高才可能远;要多想办法,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4]。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下,各高校非优势学科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现状,实现弯道“超车”呢?笔者觉得起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新观念,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规划。思想的产生首先源于观念的改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带来管理方式的转变,才能有管理目标和结果的转变,因此观念的转变才是本质的改变。非优势学科的管理者和成员不能成天抱怨,只知道为本学科发展滞后找借口,而不去思考深层次的原因,这是一种非健康的心态和观念。因为抱怨和寻找各种借口解决不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任何问题,只会成为学科建设的阻力。也许学科的落后不是现在主管领导和成员的责任,但是如果因此而推诿责任,甘于平庸,则难辞其咎。非优势学科的领导和成员首先要停止抱怨,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树立科学的学科发展理念,基于“基地意识”、“一流意识”和“特色意识”,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将本学科的建设向前推进一大步。

2.培育师资队伍,夯实学科发展的基础。仅有观念的转变不足以改变学科发展滞后的现状,还必须有正确的策略和行动方法。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许多因素都息息相关,并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完整性,但不管学科建设如何的复杂和多变,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除了保持适当的师资队伍规模和调整队伍学科专业结构外,重中之重则是培育和引进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拔尖和一流人才。很多高校仍然没有跳出模仿别人的思路,殊不知这样的简单模仿最终有可能出现“邯郸学步”的結果,因此必须立足校情,突出地域特色,走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应该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和建设目标,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学风优良、结构优化、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构建由若干学术大师、一批领军专家和一大批青年才俊组成的人才金字塔,培养大批有显著学术成果的骨干力量[5]。同时,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断创新。高校应该在用人机制改革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实现突破,明显改善和提高人才队伍的结构与水平,逐步建立起激励高效、充满活力、保障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于非优势学科而言,普遍存在人才外流的情况,高校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用好现有人才;二是稳住关键人才;三是吸引急需人才;四是储备未来人才。

3.强化特色,寻求学科发展的突破点。当前的科学研究,人们往往把心思放在最容易突破、最可能短期取得重大成果的热门研究领域。作为在这些热门领域处于劣势的学科,本身受人才、设备、资金、影响度等的限制,如果自己也奋不顾身的在这些热门领域进行竞争,那失败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一所大学若要在行业内具备竞争实力和影响力,甚至达到权威地位,需要具有强劲的优势特色学科作为基奠,在此基础上对学科的层次和结构进行完善和调整以及优化和扩充,以实现具备和国内一流大学抗衡的实力。因此,非优势学科要以强化学科特色为突破口,培养特色鲜明的人才,开拓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提供特色鲜明的服务,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推进三个方面的特色转化:(1)把地域和行业特色转化为学科和资源优势;(2)把学科特色转化为人才、科技和服务方面的优势;(3)把办学历史和文化特色转化为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6]。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快速发展的突破点,实现弯道“超车”。

4.主动联合,寻找学科发展的途径。借助优势学科平台,并寻求其支持是非优势学科发展中可以选择的一条途径。现代科学发展,仪器设备越来越高端,研究手段越来越先进,而许多学科的重大突破与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研究手段的先进是分不开的,如果要求一个学科能拥有所有的先进设备,并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更新,那是不现实的。尤其对于非优势学科而言,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很多非优势学科在学校中一般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在硬件条件和资金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非优势学科应该学会与优势学科联合,借鸡生蛋,发展自己。联合是双方的,单纯的索取永远是不会长久的。对于非优势学科而言,即使在短时间内好像自己吃亏了,但是从长远来看,知名度提高了,人才被培养了,队伍得到锻炼了,那就是最大的获得。

5.开放胸怀,跳出自身发展的局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任何自我封闭的学科,最终导致其越来越弱小,直到被淘汰。系统学中有这样一个公理:一个系统永远不能自我解决本学科的所有问题,要解决本系统的问题必须跳出系统之外。现实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学科,如果只从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出发,把自己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发展必将受自身的局限。非优势学科要做到跨越式发展必须具有开放的胸怀,其中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思维不能老在自己的学科内打转,要勇于吸收利用所有学科先进的方法、理论来解决自己面临的科学问题。其次,必须与世界接轨,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学习机会,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世界最优秀的人对话,才能获得最直接的感受,也才能达到培养人才、锻炼队伍、建设学科的目的。强弱转化、穷则思变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但是弱小的一方首先应该做到“择高处立,向宽处行”。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等的载体和基本功能单位,那些暂时处于弱势的学科不能袖手旁观、怨天尤人、不思进取、错失良机,而是应该通过更大的努力,与学校共同进步。改变观念、培养人才、选准方向,以开放的态度、进取的心态促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6.立足本质,牢抓人才培养的初心。关于学科的定义,学术界意见不一,但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大都一致认为学科必须包含三个部分,即“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和“学界或学术的组织”[7]。这三个部分的设置是一个学科所必须具备的,最终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笔者认为,当前各高校应该依托自身发展实际,立足学科建设本质,开展自身的学科和学科文化建设。首先,强化学科建设的育人导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质量越高,相应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就高,必然能够吸引更多的拔尖人才加盟,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促进学科建设。反之,大学如果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就会影响科学的建设。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看,不管学科建设的内涵随经济、社会、科技等的发展如何变化,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根本使命始终不会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科建设必须把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学科建设的育人导向,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因此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决定了设置什么样的学科。为此,各高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科体系。第三,落实学科文化建设。学科文化作为陶冶、影响学生素质的一种文化气氛,对学生的思想品格、行为规范、生活思考方式都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同时,学科文化是凝聚学生热情和青春活力的一种文化载体,是学生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它可以把不同空间、地域对学科有共同志趣的同道者聚集起来一起为学科发展做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各高校非优势学科要有一个快速发展,不被“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甩开,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改变观念,加强人才建设,强化特色,开放自我,牢抓学科建设的本质,将学科文化建设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始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09-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2]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16-06-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606/t201-60603_248263.html.

[3]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全文实录[R].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4]季愛玲,蔡同建,王枫.高校非优势学科建设的体会[J].教育教学,2010,5(7):84.

[5]杨炯,吴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4):1-4.

[6]蔡袁强.“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33-37.

[7]梁艳,张蕖,武平阳.学科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突破口[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2):128-130.

Abstract:The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a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aiming at non-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how to change the disadvantag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s in a short time.This paper proposes to renew ideas,take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as the basis,streng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as a breakthrough point,take the initiative to unite and open ourselves,and firmly grasp the core of talent cultivation,and follows the road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at is in line with our own reality.

Key words:"double first-class;"disciplines construction;faculty;talent 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双一流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