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9-01-26陈红霞
陈红霞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读写不分家”道出了读与写的重要性,如何将读与写融为一体是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文章从课前读、读生活,课中读、读教材,课后读、拓思维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促进读写结合。
关键词: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融合思考;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3;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3-0090-02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是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就道出了“读写结合”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读离不开教师的用心引导,教材是载体,而写可以基于课文。读与写的融合,可以使学生读得更有效,写得更顺手。读写结合贯穿于语文教材的始终,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教材编写者立足“读与写”这一核心思想。在研读教材时,不难发现每个单元的课文编排都呈现出共同的特点:教材以某个话题为单元主题,写作训练时安排了和主题相关的内容。这样的编排为阅读与写作提供了良性载体,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更好地开展读写训练。但在研究阅读教学课堂中,不少教师并没有领会教材的编写精神,无法将写作与阅读无痕连接起来,导致学生无法从阅读教学中获得写作的思维与灵感。那么教师如何扣准学生的水平,有效践行读写结合呢?
一、 课前读,读生活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生活对学生来说是感性的,学生每天的日常生活串联起了生活的点滴,又是容易被忽略。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感知生活,积极将教材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应用生活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时,教师要巧妙地从生活中提炼出积累的素材,并引领学生及时记录下来,以此促进学生书面写作能力的发展,达到积累习作素材的目的。课前几分钟,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季节或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说说生活的见闻,采用白描的手法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学生的表达技巧。还可以利用“猜一猜”“哑剧”“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细腻地描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例如,有一天,教师嘴巴里含着一颗龙眼核,神秘兮兮地走进教室,一张口就问:“大家猜猜,老师嘴巴里含着什么东西?”同学们顿时精神大振,你一句,他一言,有的说是舌头,有的说是糖,有的说是一个古怪精灵的小宝贝……教师将嘴轻轻一张,龙眼核顺势滚出,同学们的表情可谓五花八门。几分钟的时间,就有了日记《这样的老师》《老师的孩子气》《猜错了》……
二、 课中读,读中教
1.依靠教材积累语言
教材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学生运用语言的重要阵地。例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徜徉”这个词如何理解?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它的意思,通过揣摩课文丰富认知。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徜徉”還可以运用于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联系已有的认知和对词语的理解,说出了“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思想”等。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句子表达,以提升学生对词语的运用。
2.紧扣教材进行仿写
第一,仿形式。形式是语言的外衣,也是学生语言思维的重要元素。例如,《荷花》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这个句子是描写作者面对美丽的景色而融入其中的情境,是联想的重要表现方式,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句式的仿写。又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学生被这种形式美的语言所吸引,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的句式进行现场表达,以此提升学生的仿写能力。
第二,仿选材。选材影响着作文的方向,选材要考虑新颖、真实等因素,好的选材等于把握住了文章的思想。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要表现的是人物品质,塑造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为了突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作者认真截取了几个事例,这就是选材,通过一些平凡的事例还原了鲁迅的人物形象,以此感染读者,其中救助黄包车车夫写得很具体,对刻画鲁迅先生的品质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仿抒发真情实感。在语文教材中,颂扬人间真情的课文很多,是作者情感流露的重要表现。如《搭石》《给予是快乐的》《胜似亲人》等,文章的语言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的表现手法,去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并用自己的语言写出独特的感受。
3.以写促读
写课前读后感,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阅读体会写作。由于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阅读思维进行写作,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这对于阅读课堂的思想交流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顺学而导,以此实现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例如,教师在了解了学生对《荔枝》《麻雀》的初读感受后,可以这样引导:“学习了《荔枝》《麻雀》,有人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奉献,有人感悟到生命生长过程的不容易,有人感悟到母亲浓浓的爱,有人感悟到要回报母亲的爱。”然后,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初读感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你是从哪些描写感受到的?有不同的理解吗?你最想说什么……多元化的思维表达为学生语言感悟提供了渠道,实现了以读促写。一写一感的教学策略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认知,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写《妈妈,我想对您说》《××,我想对您说》……这样的训练,改变了以往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角度。很多学生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通过巧妙布局,使习作闪现人性的光辉,既熏陶了自己的思想,又温暖了别人。
三、课后读,拓思维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大舞台,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读写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用不一样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此帮助学生用最美的语言理解作品。
1.在课外书中丰富语言和情感
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阶段,教师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学生“悦”读。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引入课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分享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趣味,并在分享中渗透阅读方法,以此达到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目的。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这就是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二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方法的渗透和作用的讲述,使学生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准备一个精美的摘抄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优美的词句或想法时,及时抄写下来。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摘抄的内容设计成精美的手抄报,以帮助学生感受积累的乐趣。第三阶段,学生要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课外阅读强调学生的知识内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积累。写是一种方式,表达又是另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搭建课外阅读交流平台,让学生将阅读的心得与同学进行分享,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读书心得。
2.阅读名篇名著,开阔眼界
阅读是持续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學生的学习层次,巧妙地将名著推荐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阅读。例如,在阅读杨红樱的《五三班的坏小子》的作品时,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作家的选材角度和语言风格,并尝试用此方法写写身边的人或事。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要尝试运用自己的构思,结合经典作品的表现方法,写出有自己思考的作文。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重要方式。写作是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方式,读写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阅读的趣味,并在融合之中理清写作思路,找到阅读的方法,最终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为“写”作保障,达到灵性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伟军.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读写联动——小学作文教学的三大法宝[J].甘肃教育,2018(14).
[2]周跃春.指向表达的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观察,2018(02).
[3]吴崇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河教育,2018(04).
[4]李金.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