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叙事视角进行大学英语课文分析的尝试
——以课文《礼物》为例

2019-01-26高雅丽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全知叙述者自然段

高雅丽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 廊坊 065000)

在《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的课文中,第三单元的课文《礼物》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满心期待想得到女儿关心的老太太,一步一步被现实击垮,最后失望至极的故事。这篇课文对学生的触动很深,这得益于文章的亲情主题。亲情能够很容易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尤其对于刚刚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大一新生。然而,如何把课文的主题分析得既透彻又新颖,让学生耳目一新又熟记于心,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一下文学批评当中的叙事视角分析进行课文的讲解。该篇文章独特的叙事策略运用得恰到好处,对深化文章主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就叙事策略而言,笔者认为《礼物》一文在总体零聚焦的全知视角模式下穿插使用了局部的限知视角,从而全面而又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老太太由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的过程。

一、零聚焦的全知视角总体模式

所谓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所掌握的情况不仅多于故事中任何一个人物,知道他们的过去与未来;而且活动范围相当大,了解故事中任何场合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件,即使这些事件同时发生,他也能同时知晓,仿佛有分身之术,这种全知视角我们常称为“上帝的眼睛”[1]。

在《礼物》一文中,作者将自己处于故事之外,随意变换着上帝般的眼光,介绍了老太太的两个女儿、一个女婿以及已经去世的老伴,介绍了老太太的邻居,介绍了老太太生日当天的穿着,方方面面,了如指掌。这种一览众山小的“上帝的眼睛”让读者迅速了解了老太太的情况,一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课文内容有别于小说作品,篇幅一般较短,选择这种全知视角的总体模式有利于文章主题的快速展现。

(一)故事的背景

文章开篇就介绍了故事的背景:这天是老太太的生日。生日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收到礼物,尤其对老人的生日,人们会格外重视。在中国,人们会全家聚集在一起,为老人准备长寿面,祈祷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西方,人们会准备生日蛋糕,送上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因此,标题《礼物》顺理成章地成为老太太期待的对象。对于学习这篇文章的中国学生而言,不管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兴趣,他们也迫切地想知道老太太会收到什么样的礼物。

(二)故事中的人物

1.老太太

老太太“为了静心等待邮件,一早就起床了”。然而,“她难得有信,偶尔有邮件寄来,总是由住在底楼的小男孩给她送上来”。全知视角的介绍,让读者迅速了解了老太太的现在和过去。

老太太今天正在等一个礼物邮寄给她。老太太为了能让自己平静地等待,一大早就起床了。目的很显然,就是做好各种准备,以防因为别的事情而错过邮件,可见这个邮件或者这个礼物对老太太的重要性。然而老太太很少收到邮件。叙事者用上帝的视角告诉读者,老太太过去一直很孤单,很少有人跟她联系。老太太期待有人跟她联系,然而没有。或许是因为老太太年纪大了,因为偶尔有邮件的时候,也是楼下的小男孩帮着给送上楼。可是,根据常识,年纪越大的人不是越希望得到家人的陪伴和关心吗?为什么老太太没有呢?零聚焦的全知视角继续发挥作用。

2.老太太的家人

因为全知对视角没有任何的限制,叙述者在讲述时没有看不到或感受不到的任何东西,因此他便可以将聚焦从一个人物转向另一个人物,从一个场景转向另一个场景[2]。介绍完老太太,叙述者开始介绍其他人。老太太的两个女儿依次出现:

“迈拉很忙。她丈夫当上了市长,迈拉自己也由于悉心为老年人工作而获得了一枚奖章。”“老太太颇以迈拉自豪,但她真心疼爱的女儿却是伊妮德。”

“伊妮德始终没有结婚,但她似乎以跟老母同住,并任教于附近的一所小学而心满意足。”

然而造化弄人,老太太“真心疼爱的女儿”却因为一个小手术死在了手术台上。手术前的一天傍晚,伊妮德还跟妈妈说:“妈妈,我已经安排好让莫里森太太来照顾你几天。明天我要去住院——只是小手术。我很快会回家来的。”“迈拉来参加了葬礼,并以她独有的干练方式,安排莫里森太太每天来家生火,并为老太太准备早餐……那是两年以前的事了,打那以后,迈拉来看过她母亲三次,可她丈夫却一次也没来过。”老伴也已经去世了。

根据全知视角的叙述,读者得知老太太原本有一个丈夫和两个女儿,可是,现在丈夫已经去世。过去老太太和丈夫应该是很恩爱的,在丈夫的眼里,老太太穿蓝色的衣服是最漂亮的。然而,现在这些都只是美好的回忆了。老太太最喜欢的女儿是伊妮德,因为她很孝顺、善解人意,也很体贴。父亲去世后,她一直陪伴母亲,细心照顾母亲。自己生病了还怕母亲担心,善意地骗母亲说只是小手术。然而,现在丈夫和这个体贴的女儿都不在了,老太太还有人关心吗?还有亲情吗?

老太太还有一个让自己感到自豪的女儿——迈拉。然而,迈拉很忙。她忙着照顾其他老人,还因此得到了奖章。她这么做是出于对老年人的爱和关心吗?当然不是。全知叙事马上告诉读者,因为她的丈夫是市长。因此,作为市长夫人,她的虚伪和虚荣就凸显出来了。一个虚伪、虚荣的人对自己的母亲怎么样呢?全知叙述的一句“迈拉很忙”已经让读者明白了一切。老太太为什么很少收到邮件?因为迈拉很忙。老太太今天生日为什么没有人陪而是等邮件礼物?因为迈拉很忙。她自己不会来,最多邮寄礼物。老太太为什么要等礼物,而不是顺理成章地认为礼物一定会来?因为迈拉很忙,她不一定有时间准备礼物。

迈拉的冷漠还体现在伊妮德去世后。白发人送黑发人无疑是人生最不能承受的痛苦。在母亲最需要人安慰和陪伴的时候,迈拉只是非常冷漠地参加葬礼,安排保姆照顾母亲,自己依然很忙。甚至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知道母亲成为了一个孤独的老人,自己也只来探望三次。

全知的叙述让读者看透了迈拉,对迈拉感到彻底失望。可是,善良的读者会问,这是真的吗?迈拉对自己的母亲真的这么冷漠和无情吗?

3.老太太的邻居

老太太现在每天接触的只有她的邻居。为了老太太的生日,“昨天,莫里森太太把这套公寓房间额外打扫了一遍。今天来准备早餐时还带来了一张生日卡和一束万寿菊。楼下的格兰特太太特地做了一个蛋糕,下午老太太要下楼去她家吃茶点。小男孩约翰尼也上楼来过,送来了一盒薄荷糖,还说他要等邮件来了以后再出去玩。”

通过全知叙述读者得知了老太太身边的邻居,他们都很善良。然而,善良的他们却不能代替老太太的家人,老太太对亲情的渴望仍然很强烈。

在零聚焦全知视角的叙述下,老太太身边的人物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一登场。这种对每一个人物的全面把握,是全知叙述者的一种便利。读者很快知道了老太太的过去和现在。老太太在期待礼物,老太太的邻居在帮老太太期待礼物,读者也在期待礼物到达,给孤独的老太太带来最大的安慰。

二、限知视角在文中的穿插使用及其作用

(一)增加叙事的真实性

全知视角的特点就在于“全知”,所以它最大的优点是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的对象之间,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叙述也更显客观和有序,叙述者知晓所有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能够更好、更方便地进行叙述。

然而,全知视角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读者经常会怀疑叙事者的叙事真实性和可靠程度。

大学生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相信自己。他们认为,有的时候,别人无法走进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因此,在一个故事的叙事视角方面,他们有的时候不相信无所不知的全知叙事者。他们经常会提出疑问,叙事者怎么知道的那么多?叙事者所说的准确吗?为什么不让主人公自己说出心里的想法?叙事者对作品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过多干预和介入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叙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个时候,如果叙事者不让主人公自己出来发出声音,自己就会变得好像不知趣、不受欢迎了。因此,适当地转换视角,可以增加被叙述情节的真实性。

在之前的分析中,读者和笔者已经提出疑问,老太太唯一的亲人对老太太真的会如此冷漠吗?老太太身边的邻居都这么重视老太太的生日,就连小男孩约翰尼都送来礼物,老太太的亲生女儿会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吗?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老太太自己出来发声,会是叙事者非常明确的选择,叙事的真实性会有所增加。

(二)丰富叙事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

视角,顾名思义,就是视线与所呈现画面之间的垂直方向所成的角度。在叙事学中,全知视角就是站在上帝的角度看世界,无所不知,什么都能看到。而限知视角就是站在某个参与者的角度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当然是有限的。

在一个作品中,如果只用一个视角去叙事,叙述方式往往会显得很单调。如果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交叉使用,叙事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就会丰富起来。

《礼物》一文是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中的“限知视角”就是从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出发,叙述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也就是说,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可以写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这个人物不可能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也不能写这个人物不可能看到或知道的事实,顶多只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得知。

《礼物》一文中的限知视角是以事件的亲历者老太太的眼光去观察,通过她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以及她的心理变化让故事的叙述达到高潮。同时,叙事的旁观者叙事让读者看到了旁观者的想法,也走进了参与者的内心,整个故事变得立体了。

(三)制造故事悬念,给故事增添了淡淡的悲剧色彩

《礼物》一文通篇有21个段落。在第3自然段,读者就知道老太太在等女儿迈拉寄来的礼物,而到第7自然段,读者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就已经知道迈拉的冷漠和无情。所以,如果没有限知视角的穿插使用,在故事进行到1/3的时候,读者就知道了结局,整个故事的叙述毫无悬念。

另外,不同的视角会传达出不同的美学信息或主题意图,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3]。《礼物》一文如果通篇都是全知视角,读者即使走进老太太的内心也会发出疑问,这是不是老太太的真实感受?通过限知视角的穿插使用,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老太太的失望和伤心,文章的悲剧色彩加重了。读者读完故事后,有一种伤心和心疼,久久不能释怀。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更清晰

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想要抓住读者的心,作者必须在故事情节上下功夫,让序幕和开端合情合理,让发展充实不乏味,让高潮扣人心弦,让结局和尾声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礼物》一文正是恰当地在文中穿插使用了限知视角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使得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更具层次感。

1.限知视角在文章中穿插使用的第一个回合,即故事情节的序幕和开端部分

根据全知视角的叙述,读者得知老太太一早就在等待礼物。可是老太太对礼物的渴望到底有多么地迫切呢?文章第2自然段有一次限知视角的叙述:“邮差打马路那头过来的时候,她从三楼的公寓套间里一眼就可以看到……她相信今天肯定会有什么东西寄来。”

接下来的第3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是全知视角叙述,老太太的家人依次出场。紧接着到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限知视角的叙述再次出现,老太太由刚才的“肯定”到现在的“也许——也许迈拉会来的吧。即便迈拉不来,她也会寄件礼物来的。”

在限知视角穿插使用的第一个回合中,故事的序幕缓缓拉开,老太太由刚开始的“肯定”变成现在的“也许”和“即便……也会”。由于老太太这个视角的加入,故事开始变的有悬念。读者跟着老太太期望,也跟着老太太失望,心跳一会加速,一会减速,犹如坐过山车。读者所有的好奇心都被调动了起来,渴望着故事情节的展开。

2.限知视角在文章中穿插使用的第二个回合,即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

第9自然段的限知视角结束后,接下来从第10、11、12自然段的全知视角叙述中,老太太的邻居依次出场,和老太太的女儿迈拉形成对比。

老太太在第一回合的心情起伏过后,在第13自然段的限知视角叙述中又燃起了希望。“她站在窗口张望着。邮差骑着自行车转过了拐角。”老太太的心跳又加快了,礼物好像近在咫尺。读者也跟着激动起来。

然而根据第14、15、16段的全知视角叙述,读者得知老太太只收到了四封信。其中三封没有封口,是老朋友寄来的生日卡。第四封是封口的,上面的字迹出自迈拉之手。

“失望的痛楚刺痛了老太太的心”。

因此,在第二个回合中,老太太又经历了期望和失望。读者也跟着老太太又坐了一次过山车。在一次次燃起希望然后希望破灭的过程中,故事的情节得以发展。人物更加立体了,结局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了。如果就此结束,学生不会对文章有太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需要呼唤高潮部分的到来。

3.限知视角在文章中穿插使用的第三个回合,即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

今天是老太太八十岁的生日。根据全知视角的叙述,读者知道“八十大寿毕竟非同一般——你又活了十年,或者说又熬过了十年,是活是熬,全在于你怎么看了。”老太太在熬着等待亲情的降临。即使知道迈拉没有寄礼物,她仍然不想放弃希望。

根据第19自然段的限知视角叙述,读者走进了老太太的内心,“也许是包裹太大了,没法随信件一同邮寄。对了,准是这个缘故。待会儿会由包裹邮班送来的。”

读者看到老太太如此执着,也跟着耐心等待,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她几乎是带几分勉强之意撕开了信封……她用颤抖的手指把支票撕了个粉碎。”

到此,限知视角的穿插使用成了一种很重要的叙事策略。它将真相发展的速度用老太太的眼光作了限制, 使人们和她一起慢慢地发现事实。读者也跟着老太太一起在限知视角穿插使用的三个回合中,体验了心情的三次起伏。一开始充满期待,然而很快失望;再次燃起希望,再一次失望;第三次希望破灭的时候,故事的叙事也达到了高潮。高潮在最后的部分才出现其实是作者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两个作用,一是吸引学生带着极强的好奇心把课文读到最后;二是把学生和老师带到故事发展的最高点然后戛然而止,让学生和老师对结局久久不忘。

老太太对礼物的渴望其实是对亲情的渴望,但是这种渴望却被无情的事实彻底摧毁了。

三、结语

《礼物》一文在总体的全知视角模式下,局部限知视角的穿插使用完美呈现了叙述者的叙述意图。读者一开始就猜测礼物不会来,但是,善良的读者不想让老太太失望,也跟着老太太一起期待礼物的到来。这种期待的心情犹如荡秋千,一会好像能看到希望,一会好像又看不到。最后秋千的绳子断了,希望彻底破碎。限知视角对全知视角的叙述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提升作用,使得整个故事的叙事变得更加生动、清晰、有层次感,触动读者的心灵。读完文章,读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在之前的课文分析中,学生是很少接触这种课文分析方法的。在一般学生的认识中,文学批评那么地高高在上,似乎与公外英语的课堂毫不搭边。然而,通过本文的尝试,学生跟着老师用一种看似难懂的方法分析了课文。枯燥的课文学习变成了文学赏析,原本普通的课文变成了文学作品,原本刻苦学习的学生变成了赏析作品的读者。角度变了,但是目的没有变。课文分析更加透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叙事视角进行大学英语课文分析与讲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猜你喜欢

全知叙述者自然段
秋天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全知,共情:教师团队培训的出发点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禅宗“多视角”叙事对传统“全知视角”的解构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美丽的秋天
全知视角下的《心迷宫》文本解读
基于《孙子兵法》中“知”理论的情报保障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