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2019-01-26庞元正吴晶晶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马克思主义

庞元正 吴晶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问题,又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新中国7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实践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在理论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苏联和外国经验,提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理论从实际中来,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与实际相符合,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脱离实际的理论,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束缚实践的发展,导致实践的失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同违反这个原则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二战胜利后,苏联经济社会的建设成就巨大,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后来几乎所有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日益僵化,逐渐暴露出严重问题。1956年初,新中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历史性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1956 年2 月始,毛泽东用了2 个多月的时间先后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汇报的内容主要是有关经济建设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在同年4月2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他以苏联为例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如今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强调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反对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为此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奠定了最根本的思想遵循。

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创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矛盾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考察和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分析,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都没有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专门的哲学范畴加以明确规定,也没有论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

1950年代,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的观点曾盛行一时。毛泽东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深刻分析了新中国面临的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2]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3]进而他又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4]毛泽东的这些观点,为我们党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的各类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强大认识工具,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推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标志着主观符合客观的哲学范畴,只要是真理,都具有主观符合客观的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由于人的认识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真理的局部的、相对的把握,不可能穷尽真理,这一点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判断人的认识是否是真理,有其客观的标准,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使主观符合客观,才能使认识不断地趋向和接近真理。换言之,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由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只有放到社会实践中,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的检验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主观符合客观、认识趋向真理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在总结党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为我们党确立的思想路线。“文化大革命”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践踏,得而复失。1978 年5 月10 日,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由此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之后,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冲破“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果断结束“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路线,推进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及时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邓小平的支持下,真理标准大讨论迅速在全国展开,并发展成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大讨论打开了中国历史进步的闸门,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于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思想解放的深远意义,强调全党全国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如下规范表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标志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重新恢复和确立,从而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最根本的思想保证。

四、创造性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即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为了解决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这个重大历史课题,在说明和发挥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的三种表现: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仅仅是对矛盾特殊性的本质的、共同的东西的概括,它不包括矛盾特殊性的全部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更为丰富多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又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他指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5]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将其视为矛盾问题的精髓,不独在于这一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于这一原理乃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学说的基本哲学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新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给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搞现代化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又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原理的创造性运用。这里,特殊性体现为中国的特殊国情即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性不仅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而且也体现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总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化的经验,从中剥离和剔除反映资本主义本质的特殊内容,总结和概括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和找到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就是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不同国家现代化的普遍性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创造性相结合的产物。

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判定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恩格斯就指出:哲学唯物主义无非是要求“人们决心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7]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是在尊重和把握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首要要求。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就必须搞清楚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即必须搞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并不清醒,或者以为我国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或者认为我国还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种脱离我国实际的认识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出我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明确提出物质文明不发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987 年,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8]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还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

六、以唯物史观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指导,开创社会主义改革伟大事业,创立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与以往阶级社会基本矛盾不同的性质,不具有对抗性;但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时,仍然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因而就需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做出调整,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过程,就是改革。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 年,邓小平依据和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实事求是地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作出了中肯的分析,提出了进行改革的主张。他指出,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9]。此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邓小平在分析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后,振聋发聩地提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0]正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科学分析,我国揭开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篇章,通过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解除了一系列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实现了我国的快速发展。

在发动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作出了多方面的推进。他把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区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是好的,但以往形成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如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对原有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和基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必然要引起整个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引起人们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实质上是一场新的革命。这些重要理论创新成果,集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理论。

七、运用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理论,制定和推进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由于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1]。它使每个文明国家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而能否成功利用世界市场促进新的工业的建立则成为一切文明国家生命攸关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我国的对外开放很长时间里处于不正常状态,结果造成我国的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我们党继承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和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思想,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代。邓小平在总结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经验教训时就强调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他强调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2]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13]。根据邓小平的一系列指示,我国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先后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极大推进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是对唯物史观世界历史理论生动运用和体现。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对外开放的内容、对外开放应坚持的原则、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对外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合经济全球化的对外开放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八、依据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就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物质的社会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改造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发展生产力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则认为,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发展是事物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发展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创新过程。研究和解决当今世界和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和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两个缺一不可的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重视生产力发展,迅速实现了经济恢复,并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但1950年代后期受到“左”的思想影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唯物史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根据我们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4]他还指出:“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5]同时,邓小平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全面发展观又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6]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始终不渝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进步,逐步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进一步提出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调发展中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行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国外发展两个大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这一系列生动体现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造就了新中国70 年的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快速发展。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如何解决落后国家发展起来的问题,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新中国以自身艰难的探索和骄人的成绩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中国答卷。从毛泽东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从江泽民提出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发展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创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理论,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九、依据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注重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极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确立中心工作的基本根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通过科学分析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党的八大通过科学分析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其后我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根本性转化和阶段性转化两种不同情况,前一种转化决定了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根本变化,后一种转化表明某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质变。不论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转化还是阶段性转化,对于我们党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性质和阶段、确定党的工作重点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如下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据对我国主要矛盾的这一科学判定,我国把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根据这些重要变化,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一科学判断表明,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且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广阔前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当然,还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的阶段性质变,因此并没有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十、依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与水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系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党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时具有高度重视思想方法的优良传统,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把解决思想方法问题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善于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总结经验。他指出:“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他提出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矛盾分析、独立自主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大量新事物新矛盾,为教育和培养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类社会矛盾,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用中国化通俗化的方式加以阐释,如将对立统一规律阐述为“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还提出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等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广大干部群众处理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冲破僵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摸着石头过河”“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住机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胡锦涛提出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人为本”“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强调“统筹兼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折腾”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强调要加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央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强调和提倡,不仅对中国共产党人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而且也创造性地形成了一整套运用中国语言、体现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系,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回顾新中国70年走过的艰难而光辉历程,各种哲学理论、哲学思潮争相涌现、竟比高低,但真正对改变中国命运、引领中国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真正对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产生最深刻影响的,真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在新中国70年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一种哲学能够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