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民生观探析

2019-01-26杨红霞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生规律精准

熊 雯 杨红霞

(1.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1]规律起着支配作用,是有着必然的、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存在于事物的历史发展中,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习近平民生观是在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普遍规律基础上,坚持共产党执政规律,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保障人民利益不受侵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即时代的变化,“不变”的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继而在民生领域中,改革不适宜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在遵循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深知人民的生活水平,切勿拔苗助长;坚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发展中国特色民生理论,发挥公有制的长处,展现社会主义实实在在的优越性,为全世界脱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展现出“三大规律”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依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生领域做出一系列重要举措的理论前提。在当前,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的重要历史时期,但在民生领域中还存在许许多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若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就必须将民生工作立足于“三大规律”,从而规避风险,不断开创我国民生事业新局面,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一、从共产党执政规律视角探析习近平民生观

(一)一以贯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从毛泽东时期开始就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3]“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便可看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就把“人民”二字牢牢扎根于党的血肉之中。党从社会主义革命中走入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在斗争中成长,在实践中发展,进入百年发展的机遇期,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但始终不变的是党对人民的重视,邓小平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5]便道出了全体共产党人的心声。“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群众爱戴的领袖”。[6]“只要于基本群众有一点利益,都要积极地去做”。[6]此外,将“人民满不满意,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作为工作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都在不同时期突显出执政党对人民的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7]沧海桑田,世事瞬息万变,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从未改变,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紧跟步伐,亦是将人们的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他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8](P224)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通过实际走访、调研,了解中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工作和生活所需,根据自身所感所想,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国家政策。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出,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主义事业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下蒸蒸日上。

(二)不断创新:完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写成,其中包括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和如何摆脱贫困等相关理论。虽然我国贫困的现状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述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对于我们探究贫困的根源以及如何解决贫困都有实质性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党的主要任务是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以此来迎接我党建党一百周年。但要完成让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目标,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因此,必须要精准脱贫,落实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9]从而完成目标,并且能完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三)实事求是:优化扶贫脱贫理论体系

贫困问题一直都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也不例外,并在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来分析贫困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的对策等,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共同促进我国扶贫脱贫事业取得新进展,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正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扶贫精准度不高、扶贫对象种类多、贫困个体自身积极性不高等。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在《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中,认为造成东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结构和制度,因此要消除贫困必须从社会结构和制度体制上进行变革。如何做好社会和制度体制上的变革,要探索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包容创新机制,形成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10]

二、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视角探析习近平民生观

(一)习近平民生观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民生的问题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11]社会主义并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而是一个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主义。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建设社会主义依然是我们的时代课题,要完成好这个课题就必须做好民生工作。民生工作涉及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人民生活的状态就展现了人类自身全面发展进程中的状态。在一系列探索民生问题后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民生观伴随着民生问题的演变而不断显现,又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理论指导。[12]习近平民生观内容丰富,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扶贫等内容,其目标就是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幸福,做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的准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习近平民生观回答什么是新时代民生的问题,新时代民生主要是“新”在历史方位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求不仅仅是浅层次的温饱问题或者是物质上的富足而已,而是转为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们变得更加重视自己在精神上获得的满足感。

(二)习近平民生观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新时代民生问题

新的时代产生新的民生问题。时代的变化催生出新的民生问题,但民生问题历来都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民生问题关系到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是民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新时代中国民众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实现,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极大改变,由过去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竞争,不再是所谓的“东亚病夫”,而是一只正在崛起的雄狮。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习近平民生观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该理论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借鉴,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民生理论的发展。

(三)习近平民生观回答了如何加强和改善民生的问题

扶贫不仅在于生活脱贫,更在于精神扶贫。习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13]“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这样,既可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也可以振奋我们的精神。”[13]贫困的根本不是物质贫乏,而是精神贫困,要实现扶贫就要在精神上大力支持农村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发挥“笨鸟先飞”的特点,实现精神上的富足。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所提出来的。“精准扶贫是当前帮助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14]由此可以看出,要成功实现脱贫,就要牢牢把握精准扶贫这个科学方法。通过对方法的把握,对贫困人口多样化、贫困地区的分散化、贫困因素的复杂化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最终实现整体性脱贫。

扶贫政策要因地制宜,扶贫措施要多措并举。因此,“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15]在扶贫路上会遇见各类问题,但要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来做好各项工作。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扶贫措施也要因时因势而变。“扶贫也要找‘贫根’。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管、靶向治疗。”[16]出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脱贫也一样,注意哪些环节需要下苦功夫,哪些地区需要花大力气,哪些群体需要特别关注,这样才能实现脱贫的长效性、整体性。

三、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视角探析习近平民生观

(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

改革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进入新时代之后的中国,更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要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释放,靠的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7]由此可以看出,首先需要满足人民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人类创造活力。不仅要发展生产力,也要建好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过去,民生领域主要依靠政府扶持,现在要充分协调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共同改善人民生活状态;过去民生领域主要靠“大水漫灌”,现在是“精准滴管”。这样就展现了党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现在我们处于“十三五”规划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更是脱贫攻坚的冲刺期,要啃掉难啃的“硬骨头”,即重点做好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深度穷苦地区的脱贫,才能赢得民生事业的伟大胜利。

(二)保持民生领域的中国特色,贡献人类发展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历史的必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就在于一个字“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都应该吸收借鉴,凡是促进发展的,都应当批判继承。民生领域也要秉承“变”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18]这表明,党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工作都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在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猜你喜欢

民生规律精准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精准的打铁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