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019-01-26丁晓强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官僚主义作风群众

丁晓强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普陀 200241)

作风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首先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特别强调作风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党的作风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理论上也得到了重大的创新和发展。系统总结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建设总要求,实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及其理论形成

所谓作风,一般是指人们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特征、性格偏好等内在特质。政党作为一个组织,其组织、干部和成员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风格,体现着这个党的价值追求、理论水平、组织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内在的综合素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因其在进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要领导人民、依靠人民,保持良好作风就更为重要。把党的作风作为需要建设的特定对象是有着特别的问题指向的——当党在社会运动中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力资源,并可以利用政治权力进行社会实践时,能否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党的组织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由此作风建设就成为党的基本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以及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条件下的人民公仆的设想,其思想蕴含在关于巴黎公社原则的论述之中。作为现实的命题,则产生于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俄共(布)成为执政党之后。列宁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因而自然也就是公开的党,是加入之后就有可能掌权的党”[1];党执政以后,“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2];每个党员都面对着“三大敌人”,这就是“(一)共产党员的狂妄自大,(二)文盲,(三)贪污受贿”[3],要“揭露‘混进党的’、‘摆委员架子’的、‘官僚化的’人”[4]。列宁反复强调要着重“同腐败的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5],并把党的作风建设与改革和改善党和国家机关密切结合起来。

党的作风建设对于中国共产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我们党从1927 年8 月南昌起义以后就直接掌握军队,并很快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革命。这样,就有一个必须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即作风建设问题。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其自身建设进行了创新,形成了关于作风建设的系统理论。

第一,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作风建设的基本问题。党的作风建设可以追溯到1927 年10 月毛泽东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这三大纪律着眼于军民关系,既是纪律要求,也是作风建设。随后,党在政权建设中更是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对党员干部的作风提出了要求。1934 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把关心群众的生活,作为党的基本任务[6]。

第二,学风问题是作风建设的关键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作风建设在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这是一个对上的权力关系问题。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了《调查研究》(后称《反对本本主义》),反对“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态度”[7],反对教条主义的空谈作风,主张到群众中调查研究。这一思想要求从共产国际的本本中解放出来,由此逐渐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第三,作风建设不仅仅是权力的规范建设,而且是权力运行中的能力建设。正是在思考如何处理党与共产国际的权力关系中,毛泽东强调了领导能力问题。他批评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只是叹气,要求他们迈开两脚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他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8]。1943 年,毛泽东在关于群众路线的表述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9],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第四,作风建设要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1942—1945 年的延安整风,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在全党开展了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作风建设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其间,批评与自我批评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也得到了系统完善。1945 年,党的七大对党的作风进行了新的概括,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五,作风建设过程是领导者认识能力的提升过程,也是其道德修养的提升过程。一方面,正确的领导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必须落实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切依靠群众,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伴随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实现错误认识的不断修正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正确的领导从价值意义上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领导,因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必须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有了道德修养的含义,领导者在改进作风的同时也实现了道德修养的提升。

第六,作风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贯穿着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10]。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形成关于作风建设的系统理论是我们党对自身建设的重大创新,把握这一理论,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是执政党作风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改革开放前党的作风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执政,全面执政与局部执政相比,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作风建设成为更突出的重大课题。党对全面执政条件下的作风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

第一,在执政条件下,首先要克服骄傲自满和贪图享受的情绪。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以“赶考”的心态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他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1]。毛泽东的“两个务必”,与列宁关于党执政后面临的“三大敌人”有类似之处,都是针对容易骄傲、追求享受。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12]。这是党全面执政以后,作风建设面临的最直接问题,直接关系到党执政的成败。

第二,全面执政以后的作风建设,重点是反对官僚主义。毛泽东说:“我们的党很大,掌握权力,做了许多好事,人民就拍掌,毛病就产生了,官僚主义就出来了。”[13]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1951-1954 年、1957 年,全党陆续开展整风整党运动,主要是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以及贪污腐败现象。毛泽东认为,“重点在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克服了,下面的命令主义、违法乱纪一定会克服”[14]。反对官僚主义反映了毛泽东对党内可能出现一个官僚者阶层的深层忧虑,他告诫说,“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15]。他认为,如果解决不好官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巩固”[16]。

第三,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成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法。反对官僚主义的重要举措,除了开展整党整风运动,还建立了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1957 年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了“使相当大的一批干部回到生产中去的”[17]要求。毛泽东认为,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党和群众就打成一片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老爷作风,就可以大为减少,面目一新”[18]。4 月27 日,《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中明确:“应该在全党提倡各级党政军有劳动力的主要领导人员以一部分时间同工人农民一起参加体力劳动的办法,并且使这个办法逐步地形成为一种永久的制度。”[19]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制度得到贯彻执行,对广大干部保持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作风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形成了很好的社会风气。

第四,提出了党政干部的纪律规范。针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等问题,毛泽东进行了反思。他说:“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20]他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提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搞个“实事求是”年。1961年1月27日还下发了《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草案第二次修正稿)》,其中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民主集中制、如实反映情况、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内容[21]。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党内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作风有所恢复。

全面执政以后党对作风建设的探索,多方面丰富了执政党作风建设的理论,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当时的整党整风运动是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的,不能很好地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用。而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的政治批判,又造成了干部脱离群众、迎合上级的风气。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继续发展,反对官僚主义被反对走资派所替代。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不仅无助于党的作风建设,相反,党内派性滋长,党的作风和社会风气都遭到了破坏。而且,由于个人崇拜盛行,形成了新的“本本主义”,党的领导严重地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发生晚年错误的原因时提到,“由于胜利,他不够谨慎了”[22]。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3]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进行了拨乱反正,为党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市场交易的原则、巨大利益的诱惑、价值观念的碰撞、社会差距的拉大,对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党风建设的重要性也更为突出。党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改革开放的新挑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

第一,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重要观点。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郑重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24]的问题。1980年11月,陈云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25]的观点,这一观点遂成为全党的共识。在1985 年9 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强调说,“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对一些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的腐败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26]。在1986年1月邓小平又谈到这个话题,尖锐地指出:“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7]

第二,把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结合在一起。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利益关系对权力的侵蚀力度也大大加剧。党在坚持反对官僚主义的同时,更突出了对权力的监督。1980 年8 月,邓小平指出,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28]。进而,对经济领域的犯罪和干部子女经商进行了重点整治。邓小平把反腐败斗争寓于作风建设之中,他强调,“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29]。所以,从上世纪80 年代的整党开始,作风建设就重视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反对特权、打击以权谋私,以解决党群关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此后,2001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其中就包括“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2007 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其中也包括“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党风廉政的结合成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把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党的作风建设的方法上,邓小平汲取了历史教训,决定不再搞群众性的政治运动。他说,“对待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再走老路,不能再搞什么政治运动”[30]。他认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31]。在这一时期,党先后部署开展了整党(1983 年冬季到1987 年5月)、“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1999年3月到2000 年1 月)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 年1 月到2006 年6 月),通过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受到深刻的党性党风教育。同时,党认真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2002 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1997 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03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09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2009 年)等30 多个制度,对作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第四,把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作为作风建设的基本问题。江泽民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并指出:“一些干部的蜕化变质、甚至叛国投敌、出卖情报,大都是先从生活作风方面被打开缺口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的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32]这样,生活作风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并成为抓好作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就包括“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胡锦涛提出的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也包括“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第五,倡导求真务实之风。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33]。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党员干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认为这个问题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包括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2009 年9 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明确提出“四个大兴”,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包含了党的“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的基本内涵,体现了新时期的问题意识。

改革开放后的30 年间,党坚持不懈抓作风建设,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搞乱了的党内风气,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保证了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改革开放的艰巨性、社会转型以及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且还相当严重。从理论上看,改革开放条件下怎样进行作风建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实践中,管党治党还存在着宽、松、软的现象。

四、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的新矛盾,大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2012 年12 月4 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作为解决作风问题的切入口。此后,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2015 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要求领导干部通过深入查找和整改问题,加强党性修养,做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34]。2016 年2 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2017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提出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目标和任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延伸,进一步要求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019 年5 月31 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从6月份开始在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党员干部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紧锣密鼓地推进,在理论上取得了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重要创新。

第一,更加突出党的作风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党的十八大之前,面对一个时期以来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党是忧心忡忡的,我是忧心忡忡的。想来想去,打铁必须自身硬”[35]。其中,党风廉政问题是最为严峻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说,“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感”[36]。

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推进的主线。他说,“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讨论加强党的建设如何抓时,就想到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后来决定就抓八项规定……我们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步步深入”[37]。党的作风建设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切入口,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落脚点,推动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前发展。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重要深化。

第二,作风建设要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作风建设上,首先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办事推诿、不负责任,安于现状、贪图安逸,吃喝玩乐、铺张浪费,正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抓住“四风”,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的条件。

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是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问题,在这“两风”得到遏制之后,党继续坚持反对“四风”,并十分重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新表现。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华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一文作出重要批示。2018年4月,他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突出,又有新的表现形式。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推进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解决问题要雷厉风行、见底见效,面对难题要敢抓敢管、敢于担责”[38],直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中不担当、不作为这一严重影响党群关系最基本最突出的问题。

第三,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作风建设。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严以用权”,解决好权力运行中的上下左右关系。首先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党忠诚。坚决反对对上的形式主义,对下的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39]形式主义直接破坏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严重影响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所以摆在“四风”之首。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还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40]不允许党内搞团团伙伙、帮帮派派,不允许搞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纠正各种宗派主义,反对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41]净化政治生态,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四,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规律。2017 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深化了我们党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42]。

作风总是在细枝末节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从一开始就精准发力,从生活作风抓起、从具体事情抓起,以小见大、以小带大,强调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以钉钉子精神加以推进,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久久为功,终得成效。

作风具有上行下效的运行特点。所谓风行于上,俗成于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上率下,提出八项规定,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压实了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权力越大越要以身作则,这就把握了作风建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克服了长期以来作风建设的难点问题。

作风建设的方法要适合新的形势。学习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作风建设的基本方法,但在新形势下却面临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作风建设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一方面,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强调大德公德私德的修养,把党风政风民风与家风联系在一起,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3];另一方面,注重标本兼治,把正风与肃纪密切结合,既强化制度在作风建设中的现实作用,又用作风建设的实践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文化路径,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堵塞体制机制上的漏洞,斩断利益通向权力的链条,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作风顽症。

第五,以作风建设推进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调查研究。2011 年,他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44]。他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45]。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46],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47]。他还要求领导干部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48]。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49]。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通过社会协同实现公众参与“共治”,就必须要使党委和政府有好的作风,推动群众路线的创新,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这一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进而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好转。中国共产党关于作风建设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和国家社会发展学说中都具有重大的原创性贡献。

猜你喜欢

官僚主义作风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