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哲学维度

2019-01-26王洪斌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马克思主义

王洪斌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面对文艺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进一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等问题,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体系形成。习近平多次强调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好传统,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始终贯穿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灵魂和基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P30)这实际上揭示文艺的现实规定性,回望文艺发展史不难发现,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思考和向往,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并能动地、审美地反映社会生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形态与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文艺创作百花盛放,目不暇接,但同时也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人将文艺看作是文化商品,简单地以市场效益衡量文艺作品,在这种观点看来,市场价值包含着文艺的全部作用与目的。也有人去历史化地看待文艺,把文艺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斗争中切割出来,在这种观点看来,存在着一种超越历史的绝对的文艺标准。[2]有人将文艺创作纯粹看作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自我的表现、想象力发挥,在这种观点看来,文艺创作与社会现实、生活无关,与时代发展无涉。从根本上来说,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在于没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繁荣的历史高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和思考文艺问题,把对文艺工作的认识提高到新高度。近年来,在物联网和新媒体的推动下,文艺创作形态快速变化、载体不断更新,网络文艺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受众面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巨大的新领域。新技术平台拓展了新视野和新思维,传统的文艺生态和表现形式将被革新、拓展甚至颠覆。正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习近平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3](P14)当然,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具有相对独立性,马克思关于艺术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论述,不仅坚持经济决定文艺发展,而且反对庸俗社会学——把经济作为决定文艺发展的唯一因素的机械唯物论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文艺的繁荣和文艺创作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如果不高度重视文艺,不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可能就会丧失这种优势。正是站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来审视,习近平强调,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3](P31)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活的灵魂: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按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和逻辑思考问题的实践辩证法。[4](P14)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P212)马克思主义在解决文艺美学问题时也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文艺辩证法。

近年来,受市场化、商业化的冲击,在文艺领域,一些文艺创作者把票房、收视率、点击率、文艺作品价格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唯一指标,为了迎合市场,恶意炒作,博眼球甚至不择手段,不惜将艺人的隐私、丑行拿出来炒作。艺术创作唯市场马首是瞻,一些低俗、庸俗文艺充斥市场,一些作品炮制猎奇、色情暴力等内容,追求感官刺激,一些作品热衷表现官场黑厚学、过度展示权力斗争。针对文艺评判标准问题,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3](P22)

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起来,是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三性”统一,第一位的是思想性,思想性是艺术性、观赏性的灵魂,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是为思想性服务的。艺术性、观赏性同样重要,如果没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作品的思想性就难以发挥作用,思想性就难以体现,也难以产生影响。只讲思想性,不讲艺术性、观赏性,作品会让人看不下去;只强调艺术性,不讲究观赏性,作品会让人看不明白。只有“三性”统一,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近年来,一些文艺作品粗制滥造,牵强附会,片面追求形式至上,为形式而形式,为艺术而艺术,思想贫瘠、精神苍白、内容空洞,再华丽的场面、再新颖的形式、再熟练的技巧,也像失去灵魂的空壳,缺乏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底蕴、人性的光芒;另外一些文艺作品,却片面地强调思想性,生硬说教,作品变成抽象的概念、空洞的口号,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针对“三性”相割裂的现象,习近平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应该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应该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3](P8)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文艺创作既要有数量,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呈现井喷状态,但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品数量还不够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味、风格等要求也高更了。因此,在追求文艺创作数量的基础上,更要出精品力作,满足人民高层次文艺需求。习近平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3](P21)

继承借鉴与创造革新的辩证统一是文艺自身延绵发展的内在机制,文艺总是在不断创造与继承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向前发展。文艺创造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文艺的本质是创新的。然而,文艺发展史表明,创新只能是在继承和借鉴前人基础上的革新。正如宗白华所说:“历史上向前一步的发展,往往是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究源……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追摹着希腊,19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20世纪的新派且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6](P58)在当代文艺创作过程中,部分文艺工作者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否定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艺,过于强调与国际接轨而忽视了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与精神的传承。党的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将弘扬传统文化纳入到国家文化战略层次上来,既是一种文化自信,也是一种价值观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古典文艺,以“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道德内容,以托物言志、形神兼备、意境等中华美学精神都值得文艺创作者去传承和弘扬,当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做到“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此外,习近平还深刻论述了文艺的党性与人民性、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文艺创作多样性,创作内容上既要弘扬主旋律,也要揭露假丑恶腐朽的东西等问题。可见,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看待文艺创作和文艺思想,从而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能动的活动。认识的产生依赖于实践,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的这种认识规律,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是:作家、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生活素材,经过分析研究,取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形成一定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再依据这种思想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运用创造性的想象,从而塑造出典型形象。这种形象必然要比普通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性,更理想,更普遍。[7](P607)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典型人物创作的重要意义,他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将文艺为人民的主张提升到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高度自觉,从而推动了文化思想和文艺实践划时代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8]文艺能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又不能机械反映生活。“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9](P272)文艺创作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创造自身的一种生产实践活动,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作为实践者和认识者的主体对社会生活能动认识的审美表现,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提炼、创造的实践过程。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必须要回到生活与实践,指导社会生活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文艺对现实的认识作用,恩格斯曾说他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超过了从某些经济学家著作中所学的东西。[10](P201)文艺也具有教育德化功能,“文人之笔,劝善惩恶。”“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伟大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则明确宣布,他写小说,“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11](P49)当然,并不是强调社会主义文艺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就否定了其审美功能,马克思主义文艺坚持文艺具有美感作用,并认为这种美感作用是由文艺美本身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更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要求文艺工作者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内核: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具体到文艺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性的问题,涉及到文艺的本质,是一切文艺创作思想和创作活动的总前提和总开关。文艺为人民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是我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文艺旗帜引领下,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坚持对人民深情聚焦、热情礼赞、真情奉献,充分诠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风骨,构成了当代中国文艺的基本面貌。当然,文艺创作领域存在一些问题,非主流文艺思想偶尔出现,一些文艺家的创作脱离了人民群众,他们不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他们的作品中,还没有把对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认识上升到主体和中心的高度,在表达群众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方面还不够自觉、不够主动、不够深入,对普通劳动者的性格塑造、心理描写、语言刻画还不够鲜明突出,更多是站在精英立场上表达一种高高在上的同情;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资讯的获得更为便捷,一些文艺工作者“闭门造车”、“无土栽培”的创作脱离了人民生活与实践,文艺作品日益变得空洞虚无;更有一些文艺创作者,歪曲历史,虚构历史,以戏说、恶搞的方式,把严肃的历史题材、革命英雄人物和故事改编成以娱乐化为卖点的消费品,这种追求娱乐至死、制造噱头、博取眼球的文艺作品其实是否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在现阶段,为什么还要继续强调文艺的人民性以及如何凸显艺术的人民性,习近平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回答。一是人民需要文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刻都存在,文艺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须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对文艺作品的内容质量、形式风格、品味格调等提出了高更要求,这必然要求文艺工作者把握好人民对文艺的多层次需求,把握好人民对文艺的多样性需求,把握好人民不断向前发展的新需求,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文艺需要人民。从中国文艺发展史来看,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各种各样具有生命力的文艺形态,充实丰富了琳琅满目的艺术殿堂,而且以强大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推动文艺不断变化更迭。没有对人民生活的深刻观照,没有对生活广度和深度的充分把握,没有对生活缤纷现象、丰富细节的敏锐捕捉,就没有文艺可言。文艺发展史一再证明,无视人民的需要,再有个性的文艺,也会失去价值,最终就会走向消亡和落寂,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批判者,一切文艺经典和传世之作,都是因为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病的呻吟,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三是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只有对人民充满真挚的感情,文艺创作者的心与人民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文艺作品才会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才会有生命力。总之,文艺工作者必须要站稳人民立场,带着历史责任感,带着对人民博大而深厚的爱,深入人民生活,才能创作出伟大的精品力作。

可见,在新时代,针对文艺领域中遇到的新问题,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深入思考文艺的意义、本质、发展规律等问题,形成了独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哲学思想。这实际上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历史观,又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为文艺发展重新找回最大的源泉,为推动文艺从“高原”到“高峰”提供最大动力和保证。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马克思主义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文艺范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