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初期太原市乡镇企业发展初探
——以太原市赤桥村为例

2019-01-26张成乐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童装企业

张成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

建国以来到1976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集中精力致力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现代化目标,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此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一、发展条件

(一)中央政策的放开和支持

社队企业的诞生则要追溯到1958年人民公社初创时期,毛泽东同志讲过中国几十年以后要有许多的共产主义公社,每个公社工农商学兵都要有。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在回忆时说:“各公社都办了一个农机修配厂,这成了后代后来社队企业的基础。”1960年代初,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一部分凑数的社队企业遭到了解散,“一平二调”的物资也坚决清退了。社队企业还经常被指责“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路线”,因此发展基本停滞了。到1975年下半年才出现了转机,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城市带动乡村办一批小型企业”。虽然这项调整又在“四人帮”干扰的影响下失败了,1975年的整顿为1978年的改革和开放做了铺垫,改革的种子在萌发中。这也恰恰说明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不易之处,尤其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之处。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建设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让地方和工农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邓小平同志的政策便是“权力下放”。他说农业是让生产队能够“真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给生产队权力,让他们能够实现按规律办事,干得好不好,人们收入增加了没有。”中央的政策传达到农村,给社队企业和生产队的生产放开了政策,不再有那么多的束缚。1978年5月5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的发表,标志着按劳分配原则的重新确立,更加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还通过了关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文件,《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着重强调了“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还要指出的是中央对发展社队企业有着统一的认识,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在一次常委汇报的会上讲到:“现在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村。生产队要全部按照经济组织那样来管理,基本上要转到经济管理上来。用经济方法管理企业,使下面有点权力,确实使下面活起来,企业可以不要只听上面讲什么就做什么,而要看社队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政策逐渐放宽了,允许乡镇企业进入大部分生产领域。于是乡镇企业在市场引导下,向当时供应短缺的消费品领域大举进军,为消费者生产价格低廉的服装、鞋袜、儿童玩具、日用品等,迅速缓解了长期以来消费品供应不足的局面。

从1982年起中央连续发布五个一号文件来支持农村的发展。1982年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正式支持了社队企业、个体经济的发展。文件的起草者杜润生在回忆时说:“文件重申了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专业分工。”1984年1月1日起,中共中央开始用“一号文件”的形式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助力。“现在的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允许各省、市、自治区选取若干集镇进行试点。”文件还提出“鼓励农户个体和联合办企业,对雇工经营不急于限制”。“在我国乡镇企业全面复苏后,1984年社办企业和队办企业都成为乡镇企业的一部分,政府为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无论从企业数量、总产值还是发展环境、商业政策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后在1984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当前社会急需的行业。对于经营手工业、修理业、服务业、饮食业等社会急需行业而确有困难的,国家可以在贷款、价格、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并在技术上给予适当的帮助”。

(二)变通之举:基层的因素

赤桥村在历史上就一直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建国以后,1950-1960年代的生育潮,使赤桥村的人口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时期,共有3100 多人。在集体化时期,人均耕地4-5 分,而且土地贫瘠程度也不相同。可见,赤桥村人多地少的状况一直未得到缓解,大量农业劳动者成为剩余劳动力。赤桥村人由于在土地上得不到更多的收入,为了生存只能把眼光放在副业上。这也是赤桥村副业一直较为发达的原因之一。人多地少的自然环境没有使赤桥村民在1980年代后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力和技术、精力去“侍弄”土地,反而培养了赤桥村民向外发展的意识与动力。在改革开放初期,各项政策的宣传、落实都面临着众多的阻力,国家公职人员、商人、农民、普通群众都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

赤桥村在1980年代以前社队企业主要有三个,分别是造纸厂、石灰厂、石膏厂。集体化时代,社队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经常遇到困难。其中,造纸厂是赤桥村的重点社队企业。造纸厂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麦杆和秸秆,都来自赤桥村和附近村庄,因此取材方便。所需工业用水取自附近山上的泉水,水质好。由于生产工序简单,设备比较低级,生产工艺尚差,所以生产的纸张质量不是特别好,因此只能当手纸用。这也限制了造纸厂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停的政治运动也会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可以说,社队企业在夹缝中生长,就是农民在计划经济和城乡分割制度下的自我突围。但包括社队企业在内的大量地方中小企业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1980年代后赤桥村社队企业开始实现了转型发展,比如说造纸厂就衍生出童装业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属于个体、私营企业,它们和社队企业共同支撑起赤桥村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由于产权和分配统归自己支配,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再加上造纸厂打下的基础,因此厚积薄发,取得了大发展。生活的压力和农民的智慧是推动童装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全国最早把包产到户付诸实践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在分田到户时整个生产队也是由于生活所迫,为交上公粮,才私自分了田,没想到取得了成功。由此看到,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改革得到了成效。中央也注意到农村发生的积极变化,为了方便管理和给以支持,1984年把社队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家庭作坊、手工业等统称为乡镇企业。赤桥村童装业的兴起,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有赖于赤桥村特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一批熟练裁缝的存在使得赤桥村有了良好的技术储备。赤桥村在集体化时期办的造纸厂有一个裁缝小组,她们负责为全村人做衣服,缝纫技术比较好。从事缝纫工作的妇女,同样可以算工分,这就从制度上强化了她们把缝纫作为一门生存技艺的意识,也为她们参与童装生产打下了技术基础。改革开放的头几年,大部分的农村家庭存款不多,衣服通常都是自己缝制。因此,赤桥村的妇女基本上掌握缝纫技能,擅长生产童装,为童装业的兴起打下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她们在造纸厂工作,每天接触很多人,在相互交流、信息共享过程中,初步具备了经营、销售的思想,所以当他们得知童装业能够获利的消息后,能够快人一步迅速行动。

赤桥村3000 多村民中有900 多外来户。移民中以男性劳力居多,这就为工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在随后发展过程中,他们掌握了技术,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反过来促进了工厂的发展。赤桥村村民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发展了很多副业,在集体化时期,副业贡献的产值占村集体生产的50%-70%之间,整个村里从事副业的大致占到全村人的40%左右。在集体化时期,赤桥村的社队企业有石料厂、石膏厂、石灰厂、明矾厂等,这些企业里有大量的技术能手、管理人才,他们后来就是生产童装的主要人群。在社队企业里上班需要头脑灵活,有能力才能胜任,因此这些企业为培养了大批的能人,在他们的带领下,赤桥村村民发展经济的意识、能力都在提高。赤桥村的副业发展基础良好,其造纸业更是流传千年,村民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了解了什么比农业挣钱,怎么去挣钱。太原市当时的乡镇企业多数位于城市郊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恰恰赤桥村位于太原市郊区,交通便利,生产过程的买进卖出相对方便。对整个赤桥村来说,这就是1980年代发展的拐点,而且因为发展童装使整个村富裕起来。

赤桥村童装业在经过初步的发展之后,成立了很多个体企业。随着形势的发展,个体企业发展到雇工生产的阶段。1983年后,市、乡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助力颇多。面对村里不断出现的私营企业,乡政府提出在税收、办理经营执照、安全检查等方面予以指导和照顾。原来的家庭作坊也逐步走向了正规化,生产经营环境得到了改善。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乡镇企业成为当时经济发展中充满活力、发展最迅速的一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突破了乡村两级办企业的框框,形成了个体办、组办、村办、乡办企业一起大发展的局面。

赤桥村童装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一个大的生产市场,使个体、私营企业拥有了市场的一席之地。赤桥村的乡镇企业主要生产和经营的产品有童装和西装。村民一年最少能挣2 万元左右,最多能挣30 万~50 万元。在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赤桥村的私营企业得到了大发展,带动了整个乡镇企业的发展。其一是服装城的集聚效应。太原市准备在1988年成立一个服装城,现在依然可见当年的盛况。服装城一共6 层,采取出租店铺的形式进行经营。其二是童装生产厂变多,产量增加,及时地满足了市场需要。

三、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出乎意料地成为农村改革引出的最积极的成果。乡镇企业是1980年代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加速的引擎,同时是市场经济转轨的主要推力。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有一段时间是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共同推动的。并且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国营经济对改革开放初期GDP 增长贡献了2.5 个百分点,使老百姓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除此之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接近60%。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乡镇企业发展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不仅增长快,而且产出率高。

太原市乡镇企业的发展让当地农村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80年代的华北乡村,电视机是一个新鲜的事物,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太原市很多家庭用上了彩色电视机,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满足,生活水平有了提高。老百姓和企业有了自主择业、迁徙、投资、经营的权利,有了积极进取、参与竞争、用更多努力取得回报的权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赤桥村作为一个拥有3000 多人的大村,其适龄的劳力在2200 人左右,大部分都从事生产、销售童装的工作,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太原市的经济发展,就全国来说亦然。从1977年到1988年,全国乡镇企业就业人数从2328 万人迅速增加到9545 万人。

以市场为导向的乡镇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短缺的消费品,改变了当时中国经济重工业比例过高、轻工业发展不足、消费品严重短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加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乡镇企业的所有制也逐渐多元化,从一开始的集体所有制逐步扩大到包含个体和私营经济。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太原市的经济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肯定了私营经济的积极作用。1988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正式确立了其合法地位。此后,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地发展时空,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反复和波折。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逐渐摆脱了传统的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再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经过数十年的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得到确立。“市场价格调节的范围随着非国营经济的发展在改革中不断扩大,逐步代替计划价格调节,这成为消除价格双轨制的更大的推动力。”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一直得不到解决。但后来的实践证明改革方向就是朝着市场化目标前进,乡镇企业作为体制外的增量因素,大发展同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加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有不足之处,导致其经过一段时间的顺利发展之后也陷入了困境。其一是发展的盲目性。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多是底层启动,再加上政策扶持就发展起来了,这也决定了其缺乏科学的论证,生产的产品和其他企业有同质性;经过初期靠数量占领市场之后,进入到靠质量为胜的时代,乡镇企业岂能不陷入困境。其二是没有研发能力。大多数的乡镇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不足,缺乏更新换代能力,如赤桥村童装企业缺乏科研能力,面对日益新颖的童装产品,逐步失去了市场。其三是固定投资过大,许多企业负债经营。面对这些情况,太原市一方面关停一些效益低、污染重的小型企业,另一方面继续抓好生产,增加研发能力。

总而言之,乡镇企业发展是继20 世纪80年代初期农业改革之后出现的又一件大事,它在城市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转轨之前和转轨初期,率先靠市场机制实现了产业发展,并推动经济进入高速增长轨道。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它在城市化发展步入正轨之前,率先打开了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改善资源配置状况的通道。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今日眼光来看,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对城镇化进程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童装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新时代乡镇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浅谈《乡镇企业法》废止的理由
乡镇企业成为全省工业『半壁江山』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中国童装看即墨
IN-SIGHT童装概念店
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