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2019-01-26褚阿芳
褚阿芳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835000)
[内容提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以科学理论思维为主要内容的辩证方法,是当前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的关键所在。
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阐释其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原理和方法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关系,既有利于我们深化理论学习,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理论指导新实践。
一、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立足执政党宗旨与治国理政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此后,又多次谈到这一根本立场,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深刻内涵。
(一)把人民当作主体,提出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时间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行强调和巩固。明确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不断加强和改进作风,着力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现实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力。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仍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人民再创历史伟业。
(二)把人民当作目的,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坚定自信地向全党、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面深入地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难得出这一结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内在统一的。其中,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追求。
(三)把人民当作尺度,提出人民是阅卷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把人民作为治国理政唯一的评价尺度,作为最终的裁决者和最终的评判者,这充分彰显了人民的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地位。同时,为更系统地阐述这一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三种人”思想,以及“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的“两个一切”思想。这都警示我们,必须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人民幸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二、根本观点:实事求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第242-243页
(一)实事求是,根本要求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统一的。一方面,从实事求是中包含的最大“实事”来看,无不彰显着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最大的“实事”就是“一个变”与“两个没有变”。无论是社会主要矛盾之“变”,还是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之“不变”,都是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现实实现值和对美好生活的未来期望值为根本标准作出的科学判断,充分彰显了人民利益和人民标准。另一方面,从“求是”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和目的来看,无不体现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必须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改造世界必须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这是因为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而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真理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深入到群众的实践中,才能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总结提炼出真理性认识,进而作出科学的决策。改造世界最终也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坚持“到群众中去”,真理性的认识才会为人民群众所掌握,进而运用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实事求是,根本方法在于解放思想
要做到实事求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主观上来说,需要拥有敢于发现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勇气;从客观上来说,客观实际错综复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不容易被发现和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将会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将会面临利益交织的矛盾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增强研究、解决新问题的本领,提高推进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实事求是,根本路径在于调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第243页而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推动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形成真理,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泛性地、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并重点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既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全面把握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又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推理,将大量的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科学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过程”简明而深刻地概括了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是一个推动工作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强调调查研究务必做到“深、实、细、准、效”,对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进行了具体有效的规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
三、辩证方法:科学理论思维
面对纷繁复杂、风云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人要提高执政效能、完成执政使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理论思维,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总揽全局中赢取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中要树立战略思维。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强调要旗帜鲜明、方向明确、立场坚定,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推进事业发展时,强调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在制定政策时,强调大国治理政策要确保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时,强调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知古鉴今中把握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善于从历史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永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理论品格。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考量。强化历史意识,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善于从历史经验与教训中获得滋养和启迪,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把握现实、指导工作;运用历史眼光,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明确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历史责任,坚持历史担当,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统筹协调中推进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辩证思维最集中的体现。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的矛盾,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问题采取的正确举措。
(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锐意开拓中实现变革
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大特色。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有效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长远发展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引向纵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创新思维的引领和作用下,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五)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在法治框架中稳步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关键就是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依法治国定位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科学布局法治、严格厉行法治,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改革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频繁出现,甚至可能集中迸发,这尤其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法治思维,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
(六)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在稳中求进中持续发展
强调底线思维,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亮点。在管党治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处理外交事务等诸多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到205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守底线思维不动摇,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