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探析

2019-01-26刘亚宁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主义

刘亚宁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实现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幸福的话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开创了新思路,提出了新论点和新要求,逐步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的幸福观。在新时代条件下探讨和学习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渊源和主要内容,有利于科学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解决新时代矛盾,为人民谋求幸福生活,进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一、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优秀的文化滋养

据记载,春秋中叶以前的“尚福,威用六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对幸福这一话题的首次系统探讨,这一思想对我国古代诸多重要学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对幸福的认识和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儒家主张仁爱幸福,“仁爱”即博爱,体现的是“自己一个人快乐不如与人民一起快乐”的幸福境界,实施方法是“推己及人,为人着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实现自身利益同时兼顾他人权益,时常施善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与遇到困难的人以帮助和支持,最终实现普天下人的共同幸福。习近平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标的幸福观与此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的幸福文化以幸福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研究和实施正确的幸福理念、形成科学合理的幸福观为主要内容,[1]蕴涵着我国先民对幸福深刻思考和实践所产生的丰富哲理和价值追求,这些宝贵的幸福思想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滋养。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幸福观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原理遵循

马克思关于幸福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他18岁时写的一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章。文中展示了马克思从职业角度对于幸福的关注,在他看来,人类幸福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指针与目标,彰显了其致力于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人生追求和理想。马克思将自己的幸福观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人,植根于现实的人及其各种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认为“现实的人”是幸福的主体。“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2]这一论述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学说立足于现实世界、诉求现实幸福价值取向,构成了其区别于其他幸福理论学说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马克思幸福观及“人民的现实幸福论”自身建构的前提,也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提供了基本原理遵循。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幸福观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幸福思想为基础,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毛泽东“为人民谋幸福”的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可以概括为“一个主体,三个维度”,一个主体即人民,三个维度是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为人民谋幸福,即:推动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人民民主,废除阻碍人民幸福的旧习俗,从而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相应的政治保障、物质基础和良好文化氛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历程也在新征程的实践基础上继续推进。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相继提出了“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等有关幸福的重要观点,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实现人民的幸福为其观点的核心。这些幸福思想为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何为人民幸福的论述

1.幸福的核心是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出:不管是我们党的宗旨,还是日常的工作讲话,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即: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党中央的所有考虑和工作,都是要为人民群众办事。也再三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3]“人民”始终是习总书记最牵挂的,实现人民的幸福是习近平幸福思想的核心。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基础上的,“现实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依旧是最终的落脚点。在习近平看来,要想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能只是空口一谈,更多的是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人民的困境,关爱和体谅人民,倾听群众的声音,把工作重点放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在把握人民在国家未来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现实诉求。

2.幸福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最终追寻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在倡导加强经济建设为实现人民幸福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指出了在为人民谋福过程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提高人民福祉。他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4]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衡量生活幸福的基本指标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他还在社会治理、核心价值观建设等多方面强调人民幸福的重要性,最终目标都是要让全国人民都过上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关于为何要实现人民幸福的论述

1.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初心”和“使命”,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这两个词给与了明确解释,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报告还对如何“为民谋福”进行了指导:要重点解决人民的幸福、归属和满足三方面的诉求。曾经遭受的苦难和压迫使得中国人民对幸福的向往更加强烈,为民谋福就是要满足他们对于过上更好生活的渴望和期待,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从而提升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为民谋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激励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全党务必要把实现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作为工作指针,坚持不放弃不抛弃的原则和披荆斩棘的奋斗精神,不断朝着实现初心和使命的目标继续前进。

2.实现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并指出国家、民族、人民三方面的要素构成了伟大“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其中“人民”要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终落脚点。这一要素意在强调保障人民权利,实现人民利益,满足人民幸福生活,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满足人民的期待和要求。此外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新时代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经济条件,还涉及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甚至包括期待下一代成长工作生活更好等方面需求。虽然现阶段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仅依靠当下取得的成果并不能一劳永逸。为解决新矛盾,在前进的基调上继续努力,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衡问题当作工作重点,不断改善和提高质量、效益,满足人民最新增长的综合需求,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人民幸福,便成为了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客观需要。

(三)关于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论述

1.“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6]习近平认为辛勤、诚实、创造性是有效劳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的劳动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后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解决新矛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生活在新时代的每个人都应该为使自己生活得更有幸福感付出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发挥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开发创造性思维。习近平认为,财富和幸福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因为只有通过辛勤劳动,人民才能真正地存活下来,才能从劳动中获得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在物质层面获取幸福;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民会挖掘自身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力量,产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就感,从而提升人民在精神层面的幸福。我们的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有富有创造力和才智的劳动担当,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的辛勤劳动,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汇聚强大力量,才能牢牢地把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谈到,人只要有梦想、抓住机遇,不懈奋斗,就能够创造出一切美好的东西,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必要因素。他还指出:“奋斗者是精神上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7]通过奋斗,可以完善自身,创造更灿烂的明天;通过奋斗获取的幸福,除了经济层面的满足,还在情感和自身价值的更高层次上体验到快乐,快乐即幸福之本。奋斗是推动全社会向前发展和实现个人幸福的阶梯,奋斗意味着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斗志昂扬的姿态,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8]

三、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意义

(一)克服了德性主义幸福观和快乐主义幸福观的片面性,确立了全面的和整体的幸福观

传统幸福观中最典型的是“德性主义”和“快乐主义”这两种典型的幸福观。前者是曾在古代西方、传统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幸福观,尊崇高尚道德行为,把德行看得绝对高于一切是其主张。后者是至今仍在流行的幸福观,满足人的欲望尤其是感性欲望或物质欲望是其主要观点。德行和欲望满足对幸福生活不可或缺,但忽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生活在社会上的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单单强调人的某一方面需求极其容易走向极端,所以这两种幸福观是片面的。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目标取向是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注重从物质基础、精神滋养、政治保障、社会秩序、生态建设多方面着手采取措施实现人民的全方位幸福,从而克服了上述两种幸福理论的片面性弊端,确立了科学的幸福观,为人民正确认识“幸福”,并为之奋斗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有利于坚定党为民谋福的信念,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再次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与唯物史观人民第一位的观点不谋而合。它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增加收入;建设民主政治、维护政治权利;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精神世界;改善社会治理、生态环境、营造健康生活氛围,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实现他们的幸福梦。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与时代要求契合,与人民心意相通,有助于我党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以人民幸福需求为第一考虑要素,坚持从实现人民幸福的角度入手,采用顺民心、为民情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为投身幸福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习近平对 “何为人民幸福”,“为何要实现人民幸福”以及“如何实现人民幸福”进行了深入解读和科学回答,为我们指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的依靠力量、奋斗目标和基本路径,表明了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通过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理论,有助于增强中华儿女自信,增进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从而使每个人自觉投身幸福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奉献力量。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主义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习近平幸福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