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财富伦理观价值取向分析
——基于合理性理论视角
2019-01-26侯红霞张瑞娇
□ 侯红霞 张瑞娇
财富伦理是学界对社会现实问题理论反思的结果。改革开放是我国“财富觉醒”的起点,[1]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伦理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经济伦理学研究与关注的热点之一。财富伦理观是人们在看待、获取与使用财富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伦理观念。诚如唐凯麟所言:“财富伦理是指人们创造、占有和使用财富的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蕴含的伦理内涵和道德意蕴。”[2]鉴于此,可以将财富伦理观分为财富观、致富观与消费观。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财富伦理观孕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财富伦理观可以为大学生认识与看待财富、创造与使用财富提供理论导引。
一、何以必要
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具有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伦理发展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做出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选择,而且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第一,经济伦理发展需要。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并行是社会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长远看,只有从根本上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健康道德环境,才能保证二者同向进步。塑造个体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财富伦理观,促使个体把财富伦理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经济伦理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个体认同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摈弃错误、畸形的财富伦理观,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自愿遵循财富伦理道德规范与原则,并获得情感认同,经济伦理才能进一步发展,进而经济发展才能良性循环。大学生财富伦理观正确与否对未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影响较大。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既可使其财富伦理信念、规范与原则更加坚定,亦可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铸造一代又一代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新人及其健全的人格”。[4](P10)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知识素养的群体,也是未来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有助于培育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此外,基于网络成为市场经济负能量传播主要平台的现实,亦可借助大学生易感性强、有激情、网络参与度高等特点在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大学生作为各社会群体中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培养其财富伦理观是提高全社会财富伦理素养的应有之义,也是经济伦理发展与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良好道德环境的必然要求。
第二,消解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财富伦理观制约人们财富行为的价值取向,影响人们实际生活中运用财富的方式。因大学生财富伦理观的养成缺乏系统化、具体化保障机制,仅靠一些教育者零散影响而自发形成,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财富认知存在误区,进而在财富获取和使用方面做出种种非理性行为。如社会上不乏批评大学生精致的利己主义及做事功利化倾向的声音,在学习、择业、婚恋、人际关系等方面,财富都成为他们衡量的重要因素。又如屡有大学生陷入“校园贷”等困境。由此可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无疑会促使他们改变功利化倾向,做出合理的致富行为和消费行为,既可减少生活中的经济困扰,也对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大有裨益。
第三,提高大学生财富素养。财富伦理观作为最基本的财富素养对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基础性作用。物质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而财富伦理归根结底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伦理观念,故财富伦理观的树立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其他关系的处理,且财富伦理观在协调社会利益、解决人与财富之间矛盾,提高人们财富素养的过程也是培养其他素质的过程。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既可增强其财富素养,对其他素质的提高亦有促进作用。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有助于提高财富素养,有利于成长成才,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在大学生财富伦理观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其树立坚定正确的财富观念,对其一生影响深远。
第四,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就业选择实现了从“统包统分”到“自由择业”的转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往往依自身需求而定。在社会物质财富愈加丰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等多种因素刺激下,大学生的物质欲望与精神需要日益增加。如果大学生没有正确财富伦理观念的引导,财富将成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考量标准。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财富伦理观将会影响其就业选择。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有助于大学生做出理性的就业、择业选择,满足物质、精神多方面需要。相反,如果大学生没有科学的财富伦理观的理论引导,则可能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急功近利、沉迷财富从而陷入财富伦理困境,以致影响自身健康发展。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与把握首先要着眼于当前大学生财富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在研究当前大学生财富伦理观现状的基础上,借鉴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理论,分析大学生财富伦理观的价值取向,以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及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支撑。
马克斯·韦伯是第一个提出合理性概念并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进行分析的思想家。在他看来,人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合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合理性行为又可以分为目的合理性行为与价值合理性行为。价值取向是指人们从心底里认同某种价值原则并愿意将其作为行为准则与追求目标。当前大学生对待财富的态度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财富必不可少但不是人生唯一追求、财富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财富认识与财富行为相脱节。对待财富的态度不同,社会行为自然就会有所不同,借用韦伯合理性理论分析这三类大学生财富伦理观的价值取向,可以将其相应地概括为为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目的合理性价值取向与非理性价值取向。
二、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
新时代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着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认识到财富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明确财富是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没有将追求财富看作人生唯一目标。这类大学生的财富伦理观不仅正确合理,而且符合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
第一,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注重财富的伦理向度。在马克斯·韦伯看来,价值合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5](P56)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重视道德的规约性。“价值理性行为……永远都是一种行为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行为’或符合‘要求’的行为”,[6](P166)这里的“要求”主要是指道德。价值合理性要求把人们心中真正信奉的价值因素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来指导行为,它重视的是行为实施过程是否在道德范围内进行。二是非强制性的软约束力。在价值合理性支配下产生的行为是在对某一理念有坚定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虽无强制性,但一旦形成约束力极强。三是以道德为行为成功标准。“受价值合理性支配的行为,不计成败得失和功用效益,以道德命令、政治信念、人生理想为取舍标准”。[7]由此可见,在财富认知与行为方面,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注重个人财富的创造与使用应受道德标准约束。
第二,在对待财富态度方面,认为“财富必不可少但不是人生唯一追求”的大学生,其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价值合理性。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大多受过良好家庭教育,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日常生活中能抵制拜金主义思想,坚定正确的财富伦理观。在获取财富方式的看法上,他们大多赞同勤劳致富观,认可劳动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注重致富过程同人的发展的统一。在消费行为方面,他们大多能理性看待消费行为,积极接受新兴网络消费方式但并不沉迷其中过度或超前消费。在评价财富行为方面,他们把人的社会性、类本质性与个人财富统一起来,认为个人财富应受道德标准约束,且这种约束不应完全依赖他人或外在力量监督,在思想和行为上应自觉遵守道德标准。由此可见,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的大学生不是以行为的目的是否达成作为成功标准,而是把行为的道德价值作为评判准则,在使用财富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把物品对人的实际需要的满足作为消费方向,真正把消费过程转化为财富对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其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遵从财富的道德约束,即价值合理性。
第三,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强化大学生对财富伦理观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的认同。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财富伦理观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大学课程中并没有专门设立相关的专门课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专业课及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涉及价值观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增加财富伦理观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的相关内容,以强化大学生对财富伦理观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的认同。
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适当讲授古今中外从价值合理性出发看待财富伦理问题的思想内容。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当躯体的本质已被腐蚀,纵使有再多的财富,人生仍不值得一活,有道德的生活才能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8](PP155-156)又如,在晏婴看来,“且夫贵,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慢谓之幅利”,[9](P288)即财富应用正确的道德标准来限制,否则就会失去财富。再如,对财富的追求应受社会财富伦理限制。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0](P194)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教学方法上,可适时运用案例,采取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觉选择正确财富伦理思想。
三、目的合理性价值取向
受知识、经验与思维所限,有的大学生对财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象上,把拥有财富的多寡视为衡量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其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目的合理性。在理论上,这类大学生对待财富的态度功利化,不能正确认识财富与人生的关系。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学习功利化、人际交往功利化、婚恋功利化、择业功利化等。
第一,目的合理性价值取向以目的为导向,片面追求财富。马克斯·韦伯认为目的合理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5](P56)在目的合理性支配下所做出的行为,并不把行为的手段、价值、附加消极后果作为考虑因素,行为过程中的一切作为都是以人的目的的实现为主导,只要目的能够实现,伦理道德原则等可以毫不犹豫舍弃。在韦伯看来,目的合理性由选择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构成。其中,“行为的选择合理性是根据准确构想的价值、可利用的手段和限制条件等选择目的的合理性”,[6]“行为的工具合理性是根据运用手段达到既定目的过程中的有效性来加以衡量的,是针对既定目的有效地使用手段和工具中体现出的合理性”。[6]在马克斯·韦伯看来,目的合理性支配下的人们容易在财富追求过程中丧失自我,异化为财富的奴隶。由此看来,目的合理性价值取向对财富的本体认知不全面,而以达到人生目的为导向,只要人能得到快乐,即使是美德也可“实现于愚昧的行为之中”。[11](PP483-492)
第二,将“财富看成是衡量成功唯一标准”的大学生,其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目的合理性。以财富作为衡量人生成功标准并不是当代大学生特有的。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们,面对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大环境,自身适应度低,且缺乏正确财富伦理观引导,致使其对财富做出不恰当反应,即把财富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单一标准,把无节制物质消费者作为崇拜对象。作为其子女,当代大学生在家庭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免把财富作为追求目标,不乏“上学是为以后赚更多钱”者。家庭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空间,其财富伦理观教育的误导及缺失成为大学生误把财富作为衡量成功唯一标准的主要因素。当然,长久以来学校“重考试,轻素质”教育,缺乏系统化、具体化、可操作性强的财富伦理教育体系;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思潮以及网络负面信息传播等也是大学生形成这种目的性错误认知的原因。目的合理性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将财富价值局限在物质需求的满足上,在消费过程中容易陷入误区,生活费经常出现透支情况。在目的合理性价值取向支配下,他们基于自身对财富的认识,将财富的多寡看成唯一的行为价值原则与人生奋斗目标,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为人生目的,从而在考虑实现目的的手段时,把获取财富的手段是否合乎道德原则、价值准则抛之脑后。将财富看成人生目的并以此来判断是否成功的大学生,异化了财富对人生的意义,需要对其加强教育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
第三,通过家庭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大学生出现片面追求财富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定的家庭财富教育。因此,针对这类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应着重考虑加强家庭财富教育,通过家庭成员对正确财富伦理观的认知与行为的养成来影响其改变盲目追求财富的态度。家庭财富氛围,是指一个家庭对财富的获取与使用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和表现出的精神倾向,对家庭成员健康财富品质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克服“重言传,轻身教”倾向,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规范自己的财富行为,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营造健康家庭财富氛围。父母对财富认知与行为应从价值合理性角度出发,将人生体验、理想价值、道德品质置于财富之上,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做出诚实劳动,省用得当的财富行为。
四、非理性价值取向
大学生渐趋成熟,但仍存在开放性、冲动性、不稳定性的基本特点,尤其在物质财富给予短期获得感、满足感、享受感的诱惑下,他们极易忽视需长期积累才能真切感受到回报的精神财富,在财富问题上出现了动机与效果不吻合现象,其理性认识经常动摇,做出非理性的财富行为。因此,有的大学生虽明确财富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在实际中仍会受具体情境影响迷失自我,不自觉地把获取财富的多少作为行为目标,表现为财富认识与财富行为相脱节,其行为背后展现的是非理性价值取向。
第一,非理性价值取向对财富伦理问题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在韦伯看来,非理性社会行为包括两种类型,情绪非理性和传统非理性。情绪非理性行为是指由“情绪的,尤其是感情的,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5](P56)所引起的行为,即不经由任何理性考虑,全凭一时兴致所实施的行为;传统非理性行为指由“传统的,由约定俗成的习惯”[5](P56)所导致的行为,即在习惯的影响下,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发生的行为,也就是俗称的习惯成自然。在对待财富问题时,非理性社会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没有统一标准,财富获取与使用行为经常受自身情绪或他人行为影响,对财富行为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难以形成坚定的财富伦理观。
第二,“财富认识与财富行为相脱节”的大学生看待财富伦理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其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是非理性。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财富伦理观具有不稳定性。虽认同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都重要、对财富有正确认知,但在实践中却常常出现财富认知与行为相悖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已有财富伦理观的形成自发性大、主观性强,客观理论认知薄弱,易受外界信息影响所致。当前,网络作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平台,在享受突破多种限制、增加传播者和受众互动等优势的同时,其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网络传播内容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更有别有用心者为吸引大众眼球,捏造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冲击着大学生的认知防线,导致他们财富认知与实际行为出现矛盾,常常受理想和现实相互影响的矛盾困扰。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性认知,在实际行动时不免会受感性认识驱使做出不恰当行为。有非理性价值取向的大学生主要表现在虽明确财富应受道德、责任、义务等隐性因素约束,但在面临自身无力满足生活对财富的需求时,在面对周围富裕群体生活的诱惑时,他们关于财富与其他价值的关系的认知就会处于游移状态,进而做出不经过理性思考的财富行为。这种由情绪导致的行为在大学生的消费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受一时情绪影响非理性消费,致使消费在满足自身需求时为生活带来了困扰。因此,这类大学生的非理性财富行为是对财富的道德约束缺乏正确认知导致的,需要矫正其对财富认识、创造与使用的摇摆思想与冲动行为,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
第三,借助网络媒体的交互性能引导其树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非理性价值取向的大学生比较容易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网络媒体都是重要因素。然而,网络媒体因其灵活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是社会环境中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网络媒体的虚拟自由性使其充斥着鱼龙混杂的财富伦理观,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且坚定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那些错误的、消极的、不良的财富伦理观念就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使非理性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对财富伦理问题难以形成正确认知甚至颠倒黑白。因此,网络媒体应注重选择积极健康的财富伦理思想内容,多做正面宣传、正向引导,批判不良财富行为。网络媒体最显著的优势是其交互性能,利用网络可实现多主体的实时全交互,非理性价值取向的大学生财富伦理观教育可借助网络优势建立学校、学生、家庭三位一体的网络交流平台,针对性地开展财富伦理观教育。
一言以蔽之,正确合理的财富伦理观对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认同并坚定财富伦理观的价值合理性价值取向,是帮助其树立正确财富伦理观的有效向度。就财富观而言,大学生应重视财富对人生存与发展的作用,尊重财富,正确认识财富与人的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把财富当作衡量自身发展的重要载体;就致富观而言,大学生应认识到劳动是财富的重要源泉,明确财富创造过程中其他因素发挥次要作用,在法律、道德规范下诚实劳动创造财富;就消费观而言,大学生应树立适度、均衡消费理念,不迷失在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中,协调消费结构,注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重需要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