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抗战史观及其现实影响
2019-01-26游海华
游海华
(浙江工商大学 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场伟大战争,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了7次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包括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2015年7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2015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5年9月3日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这7次重要讲话,无疑集中反映了习近平的抗战史观。那么,这些讲话的主要内容或观点有哪些?与以往中共中央领导人关于抗战的讲话相比,有什么新观点?习近平的抗战史观,对现实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影响?
关于习近平的抗战史观,学界已有初步探讨,主要集中在抗战史观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价值、特点、现实启示等阐释方面;至于抗战史观的具体内容,尽管已有的研究均有涉及,但阐述并不全面,亦不深入,尤其没有同以往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抗战史观作对比区分;对于抗战史观的现实影响,没有作较为全面的梳理。[1,2,3,4]基于此,本文以习近平的7次讲话为主要材料,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政策调整等,谈一下作者对习近平抗战史观的学习体会及其现实影响的认识理解。
一、习近平抗战史观的主要内容
所谓抗战史观,即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总的观点和根本看法。习近平两年中(2014—2015)密集的7次讲话,较为集中且完整地反映了他的抗战史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多个方面: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因。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在历数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近代日本侵略中国史实的基础上,指出:“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就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5]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指出:“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6]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习近平强调:“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7]不难看出,习近平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因,是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是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根源在于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野心和战略企图。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性质。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对此加以明确表达。他说:“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7];“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9];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他说:“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70年前那个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时刻。”[9]显然,日本发动的,是邪恶的、黑暗的、反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正义的、光明的、进步的抵抗战争,是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伤亡和损失。在这7次讲话中,习近平有3次提及和阐述,其中以2014年9月3日第一次阐述最为完整。他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多达3500万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造成的破坏及其对中国资源和财富的大肆掠夺,按照1937年的比价,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5]另外两次只提及了伤亡人数3500万这一事实。[7,9]
4.八年抗战的阶段划分和国共战场。关于8年抗战的阶段划分,7次讲话中只有一次提及;尽管学界对此有分歧,海峡两岸也不一样,习近平认同学界大多数人的看法,即全面抗战阶段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在2014年9月3日是这样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异常惨烈,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在阐述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时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5]关于国共战场,先后有3次阐述,除2014年9月3日这次外,另外两次分别是2014年7月7日、2015年9月2日的讲话,但其内容都没有超出9月3日的这次。其中心思想是:国共战场协力合作,共同抗日,两者都很重要。这既可以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提并论中看出,也可从所列举的全民族抗战时期8个牺牲的抗战将领国共各占其4得以证实;其中,前4人为中共方面牺牲的高级将领,后4人为国民党方面牺牲的高级将领。
5.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地位和作用。7次讲话中,除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外,其余6次讲话都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或“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海内外中华儿女或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御外敌,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其中,以2014年9月3日的说法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习近平在阐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原因时说:“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5]
6.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2014年9月3日的说法最为完整。习近平在回答“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这一问题时,总结了四方面原因: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三是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四是苏联、美国、英国等反法西斯盟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人力物力支持。[5]
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作用。7次讲话中,多次谈及。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收复了近代日本霸占中国的领土,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三是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1945年4月,中国同美、英、苏共同发起旧金山会议,共商建立联合国,其后不久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四是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5,6,7,8,9]
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5]。二是“经过长达8年的全国抗战,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5]。三是“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9]。四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彻底瓦解了在世界上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9]。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和平友好是2000多年两国交往历史的主流。保持和平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稳定的需要。中日两国要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其一,日本要正确对待和深刻反省历史。一方面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包括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侵略,带给这些国家的灾难、伤害和损失。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包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中国、苏联等国家的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审判的正义性质,战后所奠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等,这些历史或事实不容否认和歪曲,这是建立和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5,9]
其二,战争追责应区分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习近平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中国政府和人民从来没有把那场战争的罪责归咎于日本人民”;“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5,7]。
10.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目的。7次讲话中,从不同的角度,几乎每次均作了阐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希望通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回顾、学习、纪念等,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从而以史为鉴、开创美好未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进程,肯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展现中国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坚定决心。二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不容置疑,几千万人为独立、自由、和平付出的牺牲不容否定;同样,不容否认、歪曲甚至美化日本侵略历史。三是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四是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五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6,7,8,9]
二、习近平抗战史观的新观点
上文所述的主要内容,并非是习近平抗战史观的全部内容。以往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也阐述过相同或类似的观点。除上文主要内容外,习近平的抗战史观还包括一些新观点。这些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新观点,是以往中共中央领导人抗战讲话中没有提及的,或虽然提及但没有充分展开阐释和加以强调的。下面,分别加以梳理。
1.抗战精神。以往中共领导人都是就抗战谈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0,11]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第一次提出“抗战精神”,他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6]但何谓“抗战精神”,本次讲话并未展开阐述。随后的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第一次完整定义了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他说:“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并认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5]。2015年9月2日,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第一次利用中国人民抗日英雄身上所展现的种种可贵品质,详细诠释了抗战精神四个方面的内涵,并再次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8]。
2.“14年抗战”概念。2005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曾提出“14年抗战”概念,他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爆发点,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11]2014年以后,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对“14年抗战”概念加以诠释,他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5]“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8],“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9];习近平并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12]
仔细对比分析胡锦涛和习近平的讲话不难发现,两位领导人虽然都提出“14年抗战”,但是内容还是有所区别的。其相同点是,都认为1931年是战争的起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45年是战争的终点,是“14年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是局部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是全民族抗战。其不同点是:习近平强调“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而非胡锦涛论述的“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尽管胡锦涛论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中国人民”和“中国”虽仅二字之差,但却有本质区别。因为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之间的“六年局部抗战是人民的行为,是爱国官兵(包括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在内)的行为,但是那时候,人民(包括爱国官兵),不能当国家的家,不是当权者……六年期间,代表国家的是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政府不是举兵抗日,而是不抗日”[13]5。因此,相对来说,习近平关于“14年抗战”概念更为明确,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其中前6年是局部抗战,后8年是全民族抗战。
3.关于“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专门论述。关于南京大屠杀,中共领导人如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在关于抗战纪念的讲话中都提及过,但都没有作过专门的详细论述。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主要新思想和新观点有:一是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史实,“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二是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性质,“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三是南京大屠杀惨案中的援助,“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四是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昭雪,“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五是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7]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习近平的重要思想和执政理念;其核心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一定能实现”;其核心目标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习近平的抗战史观,贯穿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论述,他论述的两者关系是这样的:一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7,8]。二是“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8]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征程”;我们纪念抗战“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行的新成就,告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告慰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5]。四是可以告慰所有先烈和英灵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7]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以前的中共领导人论抗战,更多是从借鉴历史经验的角度论述战争与世界和平、人类发展和进步等的关系。不过,2005年时任中央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已经提出了人类“共同家园”的论断,他说:“我们这个星球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家园,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应对。”[11]
习近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从反思战争、面向未来的角度,进一步提出并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世界各国应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问题。其主要思想有:一是从人类整体的角度思考人类现实和未来命运。他说:“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9];“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普照人类生活的星球”[6]。二是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看作是一项捍卫人类和平的伟大事业。2015年9月2日,他在给抗战老战士、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说,“在座很多人都是抗战的亲历者、见证者,经历了战火洗礼,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人类和平事业”[8];第二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他又说,这场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华儿女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9]。三是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共谋发展、共同繁荣。2015年9月3日,他说:“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9]
6.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和宣传的专门论述。2015年7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其主要新思想和新观点有:一是关于抗日战争的研究和宣传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但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二是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正确评价重大事件、重要党派、重要人物;要从总体上把握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等。三是要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按照“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的原则,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工作方案,确定研究重点和主攻方向;要整合全国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协调各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扶持民间研究,从多领域对抗战进行系统研究,推出高水准的权威专著和通俗读物;国家社科基金、出版基金要把抗战研究纳入重点资助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四是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五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抗战历史的宣传和教育,要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抗战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12]
三、习近平抗战史观的现实影响
习近平的抗战史观,是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反映习近平抗战史观的系列讲话,大多是他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纪念、学习等重要活动时所说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政治行为无疑代表和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因此,习近平的抗战史观,既是他个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认识,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整个国家对此的根本看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看,习近平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系列讲话,不仅创新了以往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抗战史观(例如,他在继承以往中共中央领导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因、性质、抗战伤亡与损失、历史意义、国际意义、胜利原因等阐述外,提出了抗战精神、“14年抗战”概念、“南京大屠杀惨案”专门论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新观点),而且着眼于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等宏观视野和前瞻视野来思考中国与人类的命运。习近平的抗战史观,无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的抗战史观当然深深决定他的现实政治行为,这些现实政治行为自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除关于抗战的日常宣传、纪念、学术、群众性主题教育等活动外,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习近平多次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纪念、学习等重要活动,就是代表党和国家明确宣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6]的决心和愿望。为此,在政治层面,除了在全面抗战爆发日、抗战胜利日等举行高规格的纪念活动外,党和政府还采取了其他系列举措加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记忆的构建,大力颂扬和充分表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宣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诚心和决心。
关于历史记忆构建,如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后,每年的12月13日,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再如,2015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币一套①[15];9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邮票,表现内容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及相关历史背景②[16]。这是我国历次纪念抗战胜利邮票中发行量最大、枚数最多的一次。
关于抗战的颂扬和表彰,如2014年8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并下发通知,要求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管理,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拜谒、参观和纪念活动,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大力培育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17]同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包括原国民党将士90余人;2015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8]12再如,2015年9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央同时决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向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彰他们的历史功勋,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19]在此前后,国家还向5万多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每人发放5000元人民币;同时,再次提高各类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和补助标准,重点向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倾斜(原优抚补助每年每人7000多元);有些省份还额外向部分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如江苏向6770人增发省级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每人2500元人民币。[20,21]
关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心的宣示,如2015年8月29日,习近平签署主席特赦令,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特赦部分服刑罪犯的决定,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经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后,予以释放。[22]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特赦部分服刑罪犯,更好地展示了我们党的执政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了我国开放、民主、文明、法治的大国形象。从实际效果看,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发挥特赦的感召效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再如同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的大阅兵,也是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不仅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凝聚了国人信心,增强了自豪感,而且震慑了日本极右势力,宣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当天,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9]。
第二,在教育与学术研究层面,主要是加强国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加大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加大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资料和成果的出版力度。
关于教育方面,主要是落实习近平关于抗战的讲话精神(抗战史观)进中小学教科书工作,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14年抗战”概念进教材。2017年9月,教育部审定的统编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正式投入使用。该套教材首次采用了“14年抗战”的叙述方式;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单元,旧教材的3课增补成新教材的5课。从内容看,新旧教科书的主要变化有:一是明确表述“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二是明确表述“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三是完善了一些说法,如关于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活动,增补了:“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再如关于“中共七大”的叙述更详细了、内容更多了。四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的叙述。五是删除了一些说法。如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等。③,[23]70-83,[24]86-107不难看出,中小学教科书不但落实了“14年抗战”概念,而且吸收了习近平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诸多说法。
关于学术研究层面,除学术界在全面抗战爆发、抗战胜利“逢五”、“逢十”周年通常举行的,以及不定期召开的关于抗战研究的大大小小的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外,为贯彻落实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中长期规划及分工落实方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专门设立了“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并决定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牵头组织编写《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该丛书分为9个系列,每个系列下设置若干专题,预计2025年完成;2016年启动的第一个系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就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11卷共20多册。《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是一项国家工程,无疑将吸收学界众多的抗战史研究专家参与;第一个系列的20多册书就是如此,每册书成立一个课题研究组,由多位专家协同撰写。实际上,在习近平“7.30”讲话前的2013年,作为全国唯一发表抗日战争研究文章的学术杂志——《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就大力倡导学界坚持做“大抗战史”研究。④,[25]5应该说,习近平“7.30”讲话后,学术界不仅“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而且注重研究战后的现实影响,以及近代中日的互动史等。
史料是开展历史研究的先决条件,而出版成果则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成绩。近年来,这两方面都有不菲的成就。前者如目前已出3辑共200册的《抗日战争史料丛编》[26,27,28]、已出1037册的《中国抗日战争史料丛刊》⑤,[29]、26册的《日本侵华图像史料汇编》⑥,[30]、46册的《日本侵华决策史料丛编》⑦,[31]。最为可喜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具体负责建设的“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于2018年9月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自2017年10月试运行以来,已上传图书11000余种、报纸近400种、期刊约1000种,总计近1000万页各类资料;预计未来5年之内,平台上传文献总量将超过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成为全球领先的抗日战争乃至近代中日关系研究的史料平台。[32]后者如抗战胜利70周年(2015年)前后出版的不少抗战专题丛书,如20册的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丛书、100卷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4册的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9卷的中国四川抗战文化研究丛书、10卷的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等,零散的抗战研究著作不胜枚举。最突出的是2015年开始陆续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该丛书涵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齐之后,将有300册左右。⑧,[33]9与以前相比,无论是史料还是研究成果,也无论是出版的规模和密集度,都是空前的。
第三,在国际层面,主要是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强化世人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认知。这些措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果。
这方面最有成效的是将南京大屠杀历史从中国记忆升格为世界记忆的工作。2015年10月,由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计划国际咨询委员会提交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对侵华日军暴行史实的历史固化,是将南京大屠杀历史从中国记忆升格为世界记忆的成功之举。[34]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在加利福尼亚州街头落成,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了以“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为标题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长篇文章;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35]另外,为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2015年5月9日,习近平出席了俄罗斯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庆典,普京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作为亚洲反抗军国主义的主战场,付出了千百万生命的代价。[36]5月23日,中日共同举办中日友好交流大会3000多位日本各界人士齐集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出席大会并讲话,阐明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70年代以后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不容掩盖和美化、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等史实,阐述了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希望中日友好事业世代延续的美好愿望。[37]此外,2015年,中国驻外使馆和海外华人社团等,举办了许多“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提升海外人们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认知。[38,39,40]
注释:
①该套纪念币包括金银纪念币3枚、镍包钢纪念币1枚。其中镍包钢纪念币5亿枚,1/4盎司金质纪念币5万枚,1盎司银质纪念币10万枚,5盎司银质纪念币5000枚。
②该套纪念邮票,包括13枚邮票和1枚小型张,2015年9月3日在全国范围内的3000余处销售点公开发售;我国曾于抗战胜利20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时均发行过纪念邮票。
③旧教材3课分别为:第14课,难忘九一八;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第16课,血肉筑长城;新教材5课分别为: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内容看,旧教材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表述是:“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关于抗战胜利的表述是:“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新教材增加的新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抗战前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日俄战争、关东军的成立、东方会议等)、一二八事变、华北危急与一二·九运动、八一宣言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赵登禹、第二次国共合作、毛泽东与《论持久战》、李宗仁(相关史事)、淞沪会战、保卫大武汉、花园口决堤、长沙第三次会战、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和豫湘桂战役溃败、远征军入缅作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狼牙山五战士、八路军挥师东进、全民族坚持抗战、抗战殉国的英烈、抗战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中国抗战伤亡和损失、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的叙述。删除的内容,除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外,还有嫩江大桥之战和马占山抗日、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红十字会”与中国抗战等。
④所谓“大抗战史”研究,不仅要研究近代日本的侵华史,而且要研究日本近代史,还要研究日本侵华史或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现实影响。做“大抗战史”研究,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对国民的抗战历史教育,构建民族共同记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⑤该丛书包括“民国时期文献资料丛编”,“对日战犯审判文献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民国时期珍稀档案、日记、手札系列”,“革命历史文献资料丛编”等六大系列。
⑥该丛书收录了从1931年至1945年间由日本陆军省、陆军恤兵部、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及日本东京朝日新闻社、东京国际情报社、伪满洲国通讯社等20余个机构及新闻媒体所拍摄、印刷、出版发行的珍贵历史照片20000余幅。
⑦该丛书分四大编17个专题,由中日两国共37位学者历时八年协作整理而成,是迄今国内篇幅最大、相关史料收录最完整的日本侵华决策类专题史料汇集。
⑧该丛书课题调研自2004年启动至2015年,前后有60多万党史工作者、史学工作者和其他各类有关人员参加;丛书分为A、B两个系列,A系列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一本调研成果,以及若干重要专题的调研成果,B系列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大量调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