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城市人才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

2019-01-26姚传娟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淮北市人才服务

姚传娟

(中淮北市委党校 安徽 淮北 235000)

[内容提要]当今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竞争。抓人才就是抓未来,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同样如此。淮北市作为资源型城市,面对转型崛起的压力,正积极探索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机制创新,打造人才工作品牌,更好地为淮北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淮北市人才开发和利用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淮北市人才开发和利用面临的问题

1.人才分布不尽合理。淮北市传统产业的人才相对较丰富,而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匮乏。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例,从行业分布来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行业,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近60%,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大中型企业,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近89%,其中近80%集中在煤炭行业,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制约了淮北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问题依然存在,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方面,受经济条件、交通区位、平台载体、研发投入、薪酬待遇、公共配套服务等“软硬环境”限制,高层次人才来淮意愿不够强烈,人才引进工作较为被动[1]。近年来,淮北市尚无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另一方面,随着合肥、芜湖等省内先进市和沿海发达城市纷纷出台吸引力强的人才政策来争夺各类人才,诸多企业动用巨资吸引高端人才加盟,加速了淮北市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流失。近年来,仅市直医疗机构,市、县区学校辞职和调出人员分别为87人、91人;新闻宣传人才招聘20余人,目前仅剩4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为43%、高技能人才流失为20%、中高层管理人才流失为19%。

3.创新创业载体较少。从调研的情况看,淮北市承载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配套服务还不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高校、科研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各类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吸纳和集聚、培养人才的能力不强。目前,淮北市仅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本科层次的仅有1所,国家级科研机构只有1家,院士工作站只有1家,779家规上企业中仅有46家建立研发机构,占比5.9%。数据显示,2017年淮北市从事科技创新研发活动的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3105人,较2016年的5514人,同比下降43.69%,与铜陵、淮南等同类市相比,差距逐步拉大。

(二)淮北市人才开发和利用面临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才观念相对滞后。部分企业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认识不到位,更重视资金和项目的引进,而忽视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个别单位人才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对人才主动关心、服务少,不能及时解决人才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没有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爱才的感情、识才的慧眼、容才的度量、用才的气魄、知才的能力、聚才的方法都亟待提高。

2.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在人才分配政策上,仍然以资历、职称分配为主,对贡献和业绩的体现不够明显。在人才评估政策上,人才激励机制还需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尚未构建。在引才用才政策上,受编制和岗位职数限制,人才引不来、留不住、难培养,专业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比如,根据编制实名管理、岗位设置管理等政策要求,若单位没有空余编制和岗位时,无法兑现职称待遇,很难进行人才引进。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编制数是按照2005年6000名在校生规模核定的,而现在实际在校生已达1.2万人,受职数限制年轻教师职称评聘问题日益突出。

3.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受煤炭价格断崖式下跌的影响,近几年淮北市经济发展缓慢,财力明显不足,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的资金低于马鞍山、铜陵、滁州等省内城市,而且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2017年,淮北市全社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经费为9.6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1.27%,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4.人才环境有待优化。在发展环境上,淮北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少。在服务环境上,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后,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随迁配偶工作安排等人才服务措施力度还不够大,有的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没能满足人才的需求,使得高层次人才归属感不强,一定程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环境上,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够有效,人才市场化进程缓慢。

二、淮北市人才开发和利用对策建议

(一)加快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1.抓引领,集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在“长三角城市群”、“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等方面的政策,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115”产业创新团队、省“特支计划”等高端人才项目,积极实施淮北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对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及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及其团队,实行“一事一议”等办法引进。完善专项配套资助办法,做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特殊人才特殊待遇。紧扣急需紧缺聚人才,围绕转型崛起需求,围绕产业转型需要,着力培养引进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城市转型。进一步创新理念、拓宽渠道,探索人才引进办法,推行“人才+项目+平台”的引进模式,鼓励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创新创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优势,形成人才资源的开发共享[1]。

2.抓关键,大力培养企业家队伍。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实施领军型企业家、成长型企业家、创业型企业家专项培养计划,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企业家进行专题培训。组织企业家到国内发达地区对口行业考察学习,重点抓好诚信经营、资本运作、风险决策、国际视野、自主创新能力培训,着力塑造企业家精神。探索推进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双向挂职,尝试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市场化人才薪酬制度,提升企业现代管理水平。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同企业家交朋友,依法合规、尽心尽力解决中小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百年老店”。主动承接人才梯度转移,利用土地、税收等政策杠杆,大力鼓励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产能向淮北地区转移,相关企业来淮发展,特别是对世界500强、全国100强企业向淮北地区转移,要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全市重点产业发展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人才及团队,要建立引进前期介入制度,给予更大的倾斜支持[2]。

3.抓基础,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注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展“技工大市”建设年活动,实施淮北市技能大奖、技术能手评选活动,依托安徽淮北技师学院筹建市场化、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鉴定工种较为齐全、能够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服务全市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注重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企业用工需求、群众创业需求,科学设置技能培训项目的培训科目、培训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全面推行第二技能教育,打造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强化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更多把培训课堂办到企业车间、办到实训基地,实现企业得人才、职工得技能、学生得就业、学校得发展的多赢目标。

(二)进一步构建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

1.责任履行到位。做好人才工作,责任不落实就是失职。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要树立强烈人才意识,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来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职责。全市各县区、园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对人才工作要亲自挂帅、一抓到底,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要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要建立健全党委联系专家工作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人才机制,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善于同各方面人才交朋友,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2.投入保障到位。淮北市制定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淮北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淮北市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等文件,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全力抓好政策落地。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市委《实施办法》,逐条逐项细化任务分工,建立台账清单,落实部门责任,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能落地。做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3.环境营造到位。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下大功夫,既要抓好人才投入等“硬环境”,也要抓好人才服务等“软环境”,以良好环境吸引人、留住人。加快建设淮北市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方面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为人才全程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从市直经济部门熟悉经济管理、了解掌握政策、懂得项目运作的人员中,选派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担任服务专员,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探索建设人才公寓,为来淮人才提供“安居”、“乐居”的生活环境。建设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对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对象实现分专业领域查询、统计、分析,实现对高层次人才概况全局把握、全程动态管理服务。要全方位做好人才服务尤其是对户籍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3]。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人才工作新举措新成效、各类优秀人才创新成果和先进事迹,推动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淮北市人才服务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人才云
淮北市久保田种业有限公司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