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探析

2019-01-26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思潮阶级话语权

曾 红 张 慧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830017)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基础是学术研究的敲门砖,而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就是原著。话语和话语权概念的理解是阐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重要根据,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恰恰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下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阐述。与此同时,结合新时代这一大环境,揭示其对当前我国的时代价值,加强思想研究、巩固主流地位,强化对党的政策的指导力、对社会思潮的整合力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力,通过完善基础性理论,为今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深入研究奠基。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探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路径,就需要首先对其理论内涵作出科学的界定,探析马克思在原著中对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理论阐释,以探寻其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面临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我国所展现的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必须将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处于主流地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然从未明确提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但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论述中都涉及到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阐述。故以话语-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进行探究,以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理论基础。

1.关于话语权。阐明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于对相关概念的明确和解析,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理论起点在于对话语、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的明确和解析。

“话语权”这一名词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话语”和“权”。所谓“话语”(discourse)是人们通过特定方式说出来或写下来的语言。而“权”则分两层意思理解:一方面是指“权利”,即拥有某物的“资格”和“地位”;另一方面是指“权力”,即人们实际对某物支配的“能力”和“程度”。权利表现为包括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在内的上层建筑的构建及合理度,话语权直接表现为社会中“话语”资源的分配。故就本质而言,话语权体现社会中话语资源的分配问题。

话语权是指由特定的群体生产,通过教育、传播等方式将体现特定社会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思想和话语,使全社会成员接受并认可、为社会立言的权力。而意识形态话语权强调的主要是一种思想上的领导权,即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主导权。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明确地提出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都有相关论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具有的阶级属性,并认为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个时代中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具有的本质属性就是它的阶级性。统治阶级不但支配着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支配着精神资料的生产。如果将社会中的全部话语资源看作是一个圆,那么,话语权的问题也就可以视作拥有对这个圆的分配权的问题。如果把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解为“思想统治”,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那么,所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指无产阶级为实现阶级利益和价值追求,凭借其占有的话语资源使社会成员在教育、宣传和传播中逐渐接受、认可并付之于行动的无产阶级价值追求,目的在于使这些价值观念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最终形成为社会立言的权力。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准确把握上的基础性理论,其理论阐述主要包括:

1.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需要精神武器——革命的理论作为指导。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但是掌握群众的理论是能抓住事物根本的彻底的理论。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是对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的强调,马克思通过“抓住事物根本的彻底的理论”阐述了科学理论对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统领、引领和说服作用,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最初阐述。

2.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叙述以“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被认知。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意识形态话语都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之上的,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和诉求的表达。由于不同阶级立足的物质力量不一样,代表阶级利益和诉求的意识形态话语也必然随之不同,但能够最大程度地占有社会话语资源的一定是物质力量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话语既是一定思想、观念的表达和叙述,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在马克思看来,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既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它具有鲜明的阶级利益性。在这里,马克思强调的是:一般地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和占有。一种思想能占据统治地位,也就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就能控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在行使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将意识形态话语权同阶级统治联系起来,充分证实了意识形态话语的阶级利益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现着无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强调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问题。

3.思想生产者“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回顾以往的历史,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兴盛,都不是盲目的,是具有一定的目的。这种目的就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图,这是特定时代的思想具有鲜明阶级性和利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统治阶级需要提出符合自身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新思想,并对社会上的其他思想进行必要的规范和引导,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提供保证。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统治阶级不仅作为政治统治者,也是思想统治者,统治阶级对思想的“调节”,就是使整个社会思想走向、状况符合自己的愿望。这就是对思想行使领导权,是在通过最大限度地占有话语资源,进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统治。

4.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叙述到:“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离不开思想的生产者和生产思想的历史环境。换句话说,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无法与进行统治的个人割裂开,无法与生产方式的一定阶段的各种关系割裂开。可见,精神资料的生产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始终随着它的改造而改造,以实现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的利益诉求,通过占有话语资源,使社会成员认可其存在的合法性并接受其价值观念。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对我国的当代价值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018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社会上出现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这些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此消彼长,导致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杂音”、“噪音”,这些“杂音”、“噪音”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式攻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妄图达到削弱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的目的。面对这些复杂的情况,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及阶级性,巩固其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增强对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指导思想,能否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上的指导功能,是中国共产党能否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统一党内思想、有序实施各项政策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发挥其对党的政策、方针的政治指导功能,才能更为准确地对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明确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各项政策不仅要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还要体现前瞻性,能够应对新时代以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科学决策以确保“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增强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完善,为各类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主要包括: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各类思潮意图争夺话语权,在发展中此消彼长,不仅容易使人民思想混乱,而且会导致人民的信仰缺失,对党和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要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主体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整合作用。其中,既要抵制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也要批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削弱。通过对当前我国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整合,使人民能够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和特征并进行区分,以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

4.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力。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届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坚定“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证。文化自信的根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研究能为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思想基础。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有效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指导地位,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深入探索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和实现路径,就要先研究作为基础性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并对相关概念作出界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研究,为新时代巩固其指导地位,强化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政治指导、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的引领和整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思潮阶级话语权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