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产阶层的发展态势、群体特征及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2019-01-26王鸿刚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群体政治

王鸿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 10008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中产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产阶层群体会呈现哪些特征,以及该阶层壮大对我国社会稳定会造成何种影响,是值得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中产阶层尚处于发展之中,目前也并非破坏社会稳定的负面力量,但在经济新常态、自媒体发展等背景下,其政治诉求日益清晰、越来越寻求政治表达,此现象需得到重点关注。

一、当前我国中产阶层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产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当前已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并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发挥显著作用。中产阶层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最直接受益者,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动能,也是我国社会稳定的最根本支撑力量。其能否保持当前良好发展态势将成为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中产阶层迅速扩大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中产阶层的大规模出现,在中国漫长历史长河中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产阶层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改革开放是中产阶层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拐点,改革开放所解放出的巨大社会生产力逐步转化为普通民众的家庭财富,并使其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1世纪之初,西方社会开始关注到中国中产阶层的产生和壮大,认为这一新群体将给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变化。但该群体真正快速扩大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呈现出从量变到质变的特征,并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中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了六项具体工作要求。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6/c_1118875925.htm。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论及这一问题,给出了“中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一历史性判断。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http: //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7-12/20/c_1122142392.htm。

当前,我国中产阶层已接近占“半壁江山”,未来将延续快速增长趋势。根据划分标准不同,不同机构在对我国中产阶层的测算上有一定差异,但普遍认为该群体已成为中国人口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学专家李培林称,按照家庭可支配收入标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达3亿多人。③《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大概3亿人》,http: //news.youth.cn/jsxw/201703/t20170318_9313506.htm。2018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已超过4亿。④何立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逾4亿人居世界第一》,http: //www.chinanews.com/gn/2018/03-06/8460818.shtml相比其规模,近年来该群体的扩大速度惊人。据测算,从1989年至201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从0上升到44%(按照世行标准),从0上升到20%(按照可支配收入标准)。⑤《怎样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更准确》,http: //theory.people.com.cn/n1/2017/0717/c40531-29409224.html。党的十八大以来,超过2亿人迈过中产阶层门槛,呈现出指数型增长态势。外界对中国中产阶层继续扩张持乐观态度。根据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中产阶层占比将超过50%。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中国中产阶层到2022年就将达到城市人口的76%,即约5.5亿人,其中近一半将从中产阶级步入“富裕中产阶级”。⑥“Mapping China's middle class,” 2013-06, https: //www.mckinsey.com/industries/retail/our-insights/mappingchinas-middle-class.但也有外国研究机构认为,2025年之后,中国面临的老龄化压力将增大,可能使中产阶级的扩大趋势放缓。①“How well-off is China's middle class?”2017-04-26, https: //chinapower.csis.org/china-middle-class/.

我国中产阶层组成结构呈现多元、多层、集中式分布的特征。有学者认为,中国中产阶层出现和发展的路径与欧美有显著区别,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高潮并未带来该群体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才是其出现的主要动因。因此,城市化所带来的房地产红利、城市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城市商业所创造的利润是中产阶层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在城市内部、城市之间分布并不均衡,北上广深杭等核心城市对周边有明显的辐射和虹吸效应,户口、土地、家庭资产等继承性因素有时相比教育水平、职业等成长性因素发挥更重要作用。职业方面,中国中产阶层不仅包括公务员、企事业单位雇员、科研教育人员等传统白领,也包括一些拆迁户、房东等资产受益者。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房产的价差也让不同城市之间的相同职业人群在财富上有较大差别,从而鼓励高学历人才到核心、一线城市就业,产生人才的虹吸效应。在中国人口增速不断放缓的背景下,这种虹吸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据统计,从2012年到2017年,上海、北京、深圳是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全国人口整体上呈现出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北部集中的态势,而不少东北、中部、西南则呈现人口的大幅流出。②《中国各城市户籍人口、各城市常住人口及各地人口净流入流出统计分析》,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8/555942.html。这些流动人口大部分是未来的中产阶层,表明中产阶层将继续向大中城市集中。

二、我国中产阶层的群体政治、社会性特征

我国中产阶层群体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新鲜现象,其出现时间也仅有短短十余年。因此,无论在学术理论、政策准备、集体认知、行为规范上,我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成熟和滞后性。

总体看,我国中产阶层的诉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政治层面,该群体主要关注遏制政治领域的丑恶现象,例如要求严厉惩治腐败、官商勾结,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缺乏必要性的行政干预,改变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等政治不良风气。这些诉求与中产阶层居于政治弱势地位密切相关,该群体是政治恶现象、政治不良风气最主要的受害者。经济层面,该群体主要诉求集中在收入分配议题,要求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社会福利等方式扭转当前日渐扩大的贫富差距,让中产阶层成为经济发展红利最主要的受益群体,控制房地产、资本市场等领域的泡沫化现象,打击非法金融行为。与此同时,该群体也要求政府在限制资产泡沫时豁免和保护中产阶层自身利益。社会层面,该群体诉求集中于解决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和教育、环保、食品安全等切身之痛,包括要求降低医疗成本,设计出养老保险的长效解决方案,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平衡地区教育资源差异,改善环境和空气,保障食品和饮水安全等。上述诉求有的来自于中产阶层的自身感受,有的来自于外部的灌输和比较。由于一些关切和诉求长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部分中产阶层的价值观、伦理观出现扭曲,产生了“政治腐败无法根治”“政府政策存在黑幕”“利益集团操纵改革”“环保和食品安全不断恶化”等刻板印象。与此同时,中产阶层也清楚上述问题解决难度较大,没有过高预期,政府提出的愿景和实际政策都能使其迅速感到“获得感”。

作为一个新兴群体,我国中产阶层的阶层意识尚未清晰,其在自我认知上存在两面性:一方面,不少中产阶层倾向于将自身定义为“贫困的中产阶层”,有较为强烈的财富和收入危机感,认为自己仍然是无产者,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贫富”概念及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的共同富裕,怀有较强烈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产阶层接受物质消费理念,向往西方生活方式,接受西方文化产品,甚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消费”“预支消费”。这种内在矛盾使中产阶层成为了各方最大的争取对象和营销目标,加剧其内部分化,使我国中产阶层难以形成稳固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不成熟也让我国中产阶层在阶层认知上倾向于向更低阶层靠拢,仍保留不少市井、草根阶层的认知习惯,不完全认可和接受公民意识、社会公德、人文精神、科学理念等中等阶层应具备的个人素质。

近年来关于我国中产阶层的研究中,“被中产”的概念引起了广泛共鸣,凸显出该群体对于自身社会地位的不确定性和不安感。由于面临多重压力,我国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并不稳固。“被中产”可从两个角度加以诠释。其一,我国的城市居民迈入中产阶层门槛主要依靠的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房地产的迅速升值,不少民众在职业、收入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也享受到了发展的巨大红利,收入和家庭财富显著上升。其二,虽然该群体的收入和财富增加,但同时面临愈发沉重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支出负担,其实际可支配收入没有显著提升,也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两者使我国中产阶层存在一些普遍性、深层次的误解和忧虑。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中产阶层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担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会令收入和财富增长的趋势发生逆转,自身存在着从中产阶层跌落到更低阶层的潜在可能。二是对自身本领、经验和职业分工的“本能恐慌”,担心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会带来新一轮“下岗潮”,面临着再就业和收入中断的潜在风险。三是认为自身存在着“被代表”的现象,缺乏参政机会和渠道,担心宏观政策走向会牺牲其个人利益。四是对住房、医疗、养老等刚性支出缺乏明确预期,没有财产保值增值的可靠渠道,部分人选择“月光”,放弃财富积累;另一些人则出于对财富增值的过高预期选择激进的投资方式。上述忧虑使中产阶层自身存在着能力与义务、政治影响与群体规模、对政府政策的依赖与对政策前景的怀疑、财富增长与财富管理能力不足等落差。这些落差使部分中产阶层不能理性选择其个人及家庭规划,陷入投资失败、债务过高等危机。

当前阶段,中产阶层对负面信息格外敏感又善于反思,借助社交媒体崛起,中产阶层构成了中国最强大的信息传播网。我国中产阶层处于不成熟、不稳固的时期,中产阶层高度关注可能对其利益带来冲击的社会动态,也将这种不安情绪转嫁给外部因素。两者促使中产阶层迫切希望获取外部信息,借助接受、消费大量信息获取安全感,也容易相信各种传言、被夸大的事实和谣言,借此宣泄不满。中产阶层的关切和诉求受到舆论的显著影响,有很强的应激性、情绪化、问题导向型倾向。同时,伴随中产阶层崛起出现的社交媒体则成为最为便利的渠道,中产阶层是社交媒体最积极使用者。社交媒体的特性改变了中产阶层的人脉网络结构,借助朋友圈、转发、群聊等社交媒体交流方式,中产阶层的关系网络显著扩大,形成了以家庭、工作、同学、爱好等多个层面的信息网。这些网络跨越了地域、职业、阶层的界限,让一些突发消息、激进言论的扩散速度和扩散面迅速扩大。这种“二次转发”“三次转发”行为,常常成为一个社会事件从个别案例演变为社会热点的主要驱动力,进而易在中产阶层内部引发恐慌,甚至造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动。社交媒体也塑造了一些新的“舆论领袖”,包括“网络大V”、“10万加”公众号、群主等,他们成为我国中产阶层最主要的信息和观点来源,改变了我国主流媒体“一家独大”和信息观点“大一统”的局面。由于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经济已经深度嵌入中产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两者已成为其“生活必需品”,也在逐渐改变、塑造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近年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重大热点事件经常是首先在社交媒体上发酵,继而塑造中产阶层认知。西方国家的舆论已关注到这一现象,例如,美国《华尔街日报》每年定期发布中国“十大社会关切”,其中包含大量产生自网络和热点事件的新名词。①“China's Top 10 Social Problems: No Faith in the State, Selfishnes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09-16,https://blogs.wsj.com/chinarealtime/2014/09/16/chinas-top-10-social-problems-no-faith-in-the-state-sel fi shness/.这种关切和诉求的产生方式使中产阶层容易集中对某个热点问题发表看法,提出略显激进的解决方案,但在热点事件“冷却”后,该群体常会对最初的激进看法进行某种纠偏,接受较为客观理性的看法。

中产阶层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仍有所顾忌。与西方国家不同,选举和选票不是我国中产阶层政治能量的主要表现。中产阶层的政治表达、参与也受到党纪国法、社会规范、舆论环境等限制,体现出一种总体克制、间歇爆发的现象。两者共同作用让该群体在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上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积极参与低门槛、低政治活动,对高政治、有组织活动有一定戒心。出于对精神需求的满足、自身利益的保护、社会不满的发泄等原因,我国中产阶层并非没有政治表达、参与意愿,其作为城市甚至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在不断加强。但是,该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也受到体制内约束和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并不希望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因此,该群体倾向于选择一些低门槛、低政治的活动表达其诉求,例如利用网络群聊表达不满、转发他人言论甚至网络谣言、点赞支持、在网上留言评论等,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匿名性是其积极参与此类活动的主要原因。对于该群体大多数人来说,参与非政府组织、街头抗议等可能对其社会地位、人身利益带来冲击的行为通常不在考虑范畴之内。其二,间歇性集中关注某类议题或事件。由于该群体的政治活动主要集中在社交媒体之上,因此也符合网络媒体的“注意力经济”“周期性”“爆点”等传播规律。①“注意力经济”体现在网络舆论会集中在数个引人注目的热点事件,通过不断挖掘其内幕性细节和相关事件来持续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周期性”体现在热点事件通常存在间歇期,不会连续发生。“爆点”体现在热点事件的独特性、稀缺性及与社会整体氛围的符合上,热点事件中将有少数“脱颖而出”,唤起受众的共鸣,甚至促使其采取实际行动。我国中产阶层的政治表达、参与几乎与上述规律吻合。其三,跟风、从众特征明显。由于阶层意识不成熟,该群体缺乏独立、系统性思考能力,一般被主流情绪和最初看法主导。该群体对法律和信息监控有一定戒心,担心因此受到没必要的惩罚,因此选择“法不责众”的跟风行为。

三、我国中产阶层对社会稳定的潜在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产阶层的规模逐渐发展壮大,其不断提高的消费能力和知识技能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契合,其对政府政策的认可和积极参政议政也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决策科学性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中产阶层已经成为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性社会力量。同时,我国社会尚未发育完全,阶层结构、分配方式等有不完善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产阶层对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一面,但由于国内社会经济现状,中产阶层所受压力有所上升,若处理不好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风险与挑战,值得高度重视。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产阶层将持续承压。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样一个“三期叠加”的新常态。这是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要看到,过去积累的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由于经济增速的下降有所放大。一是上升通道变窄,阶层趋向固化。金融危机以来,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在这一过程中,富裕阶层利用相对充足的资本和其他资源,迅速扩张财富。在近年的统计中,我国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工资性收入增速高5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拥有大量财产的富裕阶层和主要依靠工资收入的中产阶层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北京大学2016年报告称,当前中国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状况日趋严重,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的财富。②《中国顶端1%家庭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财产》,http: // fi nance.sina.com.cn/roll/2016-01-17/docifxnqrkc6525625.shtml。即便努力工作,中产阶层也很难逾越与富裕阶层之间日渐扩大的鸿沟。二是大城市房价高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后果是资产价格的快速增长。这与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叠加,造成了大城市房价的快速上升。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据中房智库研究院报告,2017年七成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还在攀升,深圳、三亚、北京、上海、厦门分别达到39.64、28.16、27.98、25.7和25.15,①《35个重点城市房价收入比出炉:北上深厦买房最痛苦》,http: //house.hexun.com/2018-03-10/192599322.html。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速都高于多数外国城市。当前,我国中产阶层要想在大中城市居有其所,往往都要背上沉重的负担,有时还需“啃老”。三是生活水平提高放缓。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产阶层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40年,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跃上了几个台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中产阶层收入的增长有所放缓。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年不足8.5%,比此前10%以上的增速有所回落。同时,生活成本上升的速度高于收入增速,部分中产阶层存在“因病返贫”等隐忧。四是新科技发展挤压中产阶层就业。《中国制造2025》将生产的智能化提升到国策的高度。②《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机器人已经证明可以取代流水线工人等体力劳动者。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未来部分脑力劳动者也可能被取代,而这些人多是中产阶层。未来二三十年,全球人工智能还将迅速发展,我国将是重要推动力量。届时,部分政府雇员、知识分子、金融业从业者、新闻工作者、高级翻译、企业白领的社会功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果无法更新知识结构,国家未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部分中产阶层将有失业之虞。

我国网络舆论的蓬勃发展使中产阶层“信息过载”,压力转化为焦虑。中产阶层往往对“自由”充满向往,也十分渴求获取“客观”“真实”的信息。相对于官方媒体,他们更愿意相信来自网络媒体的信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每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2016 年以来,与中产阶层直接相关的话题取代了反腐成为网络舆论的首要焦点。雷洋事件、魏则西事件、北方雾霾、“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等与中产阶层切身利益、人身安全及健康息息相关的事件,成为热议话题。③《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研究报告》,http: //www.xinhuanet.com/2017-01/11/c_1120292887.htm;《201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研究报告》,http: //zjnews.china.com.cn/yuanchuan/2018-01-04/138792.html。国内外海量、无序、常常夸张甚至虚假的信息充斥于网络。中产阶层每天遭受不计其数的碎片化“信息炸弹”轰炸,面临严重的“信息过载”。根据美国信息论大师克劳德•香农的理论,信息的本质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信息超出了个人能够有效接收、处理和利用的极限,由此产生了新的传播问题。人们接受了太多信息,却无法有效整合、组织及内化成自己需要的信息,大量无关、无用、冗余的数据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有用信息的选择,以致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等。网络舆论中与中产阶层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严重过载正不断放大中产阶层所受的压力,成为当今大中城市中产阶层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这种压力和焦虑情绪对我国社会稳定构成潜在挑战,已有不少中产阶层呼吁变革、表达不满。一些人认为无论多努力都赶不上“官二代”“富二代”,因此失去奋斗动力,对社会公平正义丧失信心。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一切向“钱”看,试图投机取巧,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对事业的使命感显著降低。少数极端者甚至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满怀质疑。这些声音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中产阶层影响社会稳定的一般机理可以看到,如果中产阶层合理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适当的回应,中产阶层的利益损失得不到适当补偿,就会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中产阶层破坏社会稳定的场景就可能变成现实。中产阶层可能表现出激进的反现状、反体制特征,试图去打破旧有的政治共识和社会稳定,用极端手段来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四、西方借机煽动我国中产阶层不满

在国际上,中产阶层利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引发“政治洪流”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种现象越来越频繁。美国政坛特朗普、桑德斯崛起就是鲜活的案例。中东多国2011年以来的动荡更是前车之鉴,所谓“阿拉伯之春”不只是穷人的怒吼,更是中产阶层在西方势力煽动下的反抗。在国内,由于一定范围内、一定数量的中产阶层利益受损,不满上升,存在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可能。

首先,与中产阶层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持续发酵最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在利益诉求方面,我国中产阶层和国外中产阶层的诉求有较强共性,同样集中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税收、交通、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具体议题。而由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上述问题的解决多有不足。在网络舆论中,中产阶层对这些议题的讨论热烈,不乏批评之声。从美欧的例子可以看到,即便在社会经济发达、中产阶层较成熟的西方国家,当中产民众利益受损时,他们也有可能采用非理智的方式表达意志。近年来,一些非政府组织与个人动辄就环保、食品安全、贫富差距等议题对我国政府决策形成强大民意压力。由社会民生议题所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有所增加。

其次,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中产阶层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因而对个人价值、人性尊严、社会公平正义、公益事业的要求不断向发达国家中产阶层看齐,日益关注个人隐私、男女平等、地域平等、动物保护、弱势群体,对政府廉洁公正、执政效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转型期,这种现实决定了一方面中产阶层的上述要求难以得到全面满足,另一方面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秩序、价值也存在诸多差异甚至冲突,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具体社会议题、事件的处理中,一旦公权力部门拿捏不当,就有引发社会政治事件的风险。

最后,尽管我国中产阶层对政治参与的态度与西方国家有明显差异,但其参政议政愿望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尚有完善空间,在实际生活中,中产阶层往往缺乏有效的参政议政手段,导致部分中产民众要么经由网络等“非主流”渠道,要么通过在人大代表选举中滥用选票等方式表达政治意志。这种无序的政治表达,久而久之,容易引发群体性不满,进而冲击社会政治稳定。从“阿拉伯之春”的例子可以看到,如果中产阶层对政治参与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对政治的参与欲就可能通过极端方式表现出来,甚至在内外敌对势力的煽动下走向街头政治。

西方已敏锐捕捉到我国中产阶层的不稳定因素,并试图利用其煽动“颜色革命”。

一是在网络空间培养中产意见领袖。西方在网络空间领域战略规划明确,经费与技术支撑雄厚,通过精心策划,其妄图利用我国内矛盾动摇执政根基。针对我国网络监控,美资助研发“地下互联网”“互联网替代品”和“网络匿名”技术,并将相关工具软件在我国内广泛传播,教授“异议分子”使用技巧。尤其是重点培养中产阶层中的激进学者、记者,试图使他们成为中产意见领袖。一遇突发事件,他们通过网络串联发难,制造海量谣言,妄图形成强大舆论“龙卷风”,掩盖并弱化主流声音,绑架政府。例如,在2011年3月,正值所谓的“阿拉伯之春”高潮,江苏省南京市出现了“梧桐树风波”,事件起因是当地地铁建设施工方放倒了南京主城区一些古梧桐树,引起民众不满。一些亲西方的自由派“公知”在微博上予以谴责,并成立“南京的梧桐树”微群,煽动中产民众密切参与。台湾海峡对岸的国民党立委邱毅也在微博表示,将在国民党中常会提案,通过国共对话平台表示关切。在这些人的鼓噪下,南京市上千市民在南京图书馆前集会,抗议政府所为,从而演变成一场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二是在中产阶层中极力煽动对立情绪。一些境外使领馆、机构定期组织中产阶层中自由化倾向较强者座谈、宴会,灌输教授他们西化思想和传播技巧。西方媒体也密集关注我中产阶级的政治、社会诉求,鼓励其争取更大权利,尤其是注重披上“人文关怀”“社会关怀”“信仰关怀”等外衣。美国《纽约时报》多次刊文报道由我境内部分大中城市白领阶层发起的“解救流浪狗”活动,认为这是中国动物保护观念兴起的标志,是中国中产阶级逐步接受“普世价值”的体现。西方非政府组织、政要还高度关注我国境内女权运动发展情况,公开给予女权活动者极高社会评价,将其塑造为民权领袖,试图借女权及性别平等运动打破“威权”,培养和引导中国女性的参政意识。此外,由于同性恋等行为无法在我国获得合法地位,西方舆论、同性恋组织鼓励我国境内相关组织积极抗争,通过游行示威、行为艺术等方式引起公众关注,以最终挑战我国社会治理和法律的“合法性”。西方的目的是借用或制造环保、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的社会事件引发公共讨论,诱导、煽动中产阶层闹事,把普通的社会事件炒作成敏感事件,再把敏感事件炒作成政治事件。

三是助推文化多元潮流,侵蚀主流价值。西方利用我国境内思想舆论复杂多元、意识形态易受关注的新形势,积极助推思想文化多元潮流,矛头直指我国意识形态核心领域。妄图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宣扬私有化才是最正确的经济模式;在文化上传播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该策略的目的是运用信息轰炸冲垮我国主流价值观,再用西方“普世价值”取而代之。

五、结语

随着我国中产阶层规模日益增大、阶层意识逐步清晰、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其对我国的国家形态将产生深刻而长远影响,是决定中国社会未来能否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目前看,我国中产阶层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总体上是正面的,但风险也是真实存在的,需引起高度重视。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的中产阶层如何发展,其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目前仍有一定不确定性和可塑造性。甚至可以说,在当前第一个百年目标攻坚期和第二个百年目标布局期的特殊历史阶段,正是从整体上思考如何引导构建我国社会结构、塑造中产阶层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方式的关键阶段。我国中产阶层发展壮大理应成为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要基础、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及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是我国从2020年到2035年“第一阶段”的重要任务。①参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 //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在这一历史阶段,我国涉及中产阶层的相关政策、治理创新也应同步推进,探索以“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正向理念统领中产阶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和社会政策,采用依法治理、间接治理、智能治理等方式改进对中产阶层的治理方式,强化对中产阶层人权观、消费观、福利观、价值观、参政观等思想意识的塑造,有效防范、消除国内外激发或煽动中产阶层不满的隐患,将中产阶层塑造为我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强大“稳定器”。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群体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