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罗斯音乐文化对哈尔滨城市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影响*
2019-01-25王琦
王 琦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19世纪末开始兴建的中东铁路于20世纪初正式通车。当时我国东北北部城市哈尔滨是国际性的商埠,是中东铁路节点上最大的城市,先后有来自33个国家的大约16万名侨民聚集在这座城市,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侨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多种因素,大批俄罗斯侨民的涌入不仅繁荣了哈尔滨的经济,也带来了新的音乐氛围,从而构成了多样性的哈尔滨音乐文化特点。俄罗斯音乐文化的不断传入,直接影响着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发展,为哈尔滨“音乐之城”的确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哈埠建立交响乐团
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在指挥家尊杰利的指挥下开展了第一场交响音乐会。“十月革命”后,特别是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匪帮在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与红军战败后,部分白匪军于1922年10月份陆续来到东北,并最后汇集到了哈尔滨,于是哈尔滨俄侨由1920年的130000人又增至1922年的155000人。俄侨把哈尔滨称做侨民的“首都”。
俄侨人数的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了文化的发展。1923年后,哈尔滨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请来一位指挥大师斯卢茨基,此后,他与梅特勒共同奏响“哈响”乐团的辉煌乐章。
二、来哈埠演出的音乐家
哈尔滨西洋音乐的引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近邻俄罗斯影响的。1903年10月,由50名演员组成的“小俄罗斯剧团”来哈演出。女小提琴家阿利布列赫特在哈尔滨用提琴在慈善晚会上演奏,浓郁的韵味、华丽的技巧征服了每一位听众。
1905年1月5日,俄国皇家剧院著名演员玛力乌斯·别吉巴来哈尔滨,在新市街朴茨茅斯剧场演出俄国歌剧(2月15日开离哈尔滨)。3月,小提琴家科斯佳,杜姆切夫在哈尔滨举办音乐会后,去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日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哈尔滨自治会成立后于1909年6月举办了第一次音乐会,此后,哈尔滨侨民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哈尔滨演出的歌唱家有:舍韦列夫、米哈伊洛娃、拉宾斯基、男高音尤任和布隆。来哈埠演出的大提琴家有:韦尔日比洛维奇、利维延和博古米尔·西科拉。其中韦尔日比洛维奇是俄罗斯大提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在俄国有大提琴之王的美誉。
紧随其后来哈尔滨的歌唱家有:波托科夫、罗索夫、潘杰列夫、布拉温、鲁金、德涅普罗夫等。一些俄国女歌手也在哈尔滨一展歌喉,她们是歌手普列维茨卡娅、维亚里采娃。另外,还有一些专门演唱民歌的歌手,她们是卡林斯卡娅、苏利科娃、扎戈尔斯卡娅、斯塔利斯卡娅、阿季娜马希尔、阿利佩尔特、罗扎诺娃、马莫莫诺娃、泽里拉诺娃、捷奥多里季,这些演员一般都演唱一些抒情、诙谐、幽默的小调,全俄著名的茨冈歌手维拉,芭尼娜也来哈尔滨演唱茨冈抒情歌曲。像:里普柯夫斯卡娅那样的歌唱家,确实是正统的美声艺术家,她本是俄国玛林斯基歌剧院的主要演员。1911年12月9日,“伊萨阔”乐团在哈尔滨举行的综合音乐会上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鲍罗廷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名曲。
到哈尔滨的竖琴演奏家有:济纳伊达,博戈达诺夫斯卡娅,她是哈尔滨有史以来第一位用竖琴开音乐会的演奏家,迄今仍然如此。她弹拨出的乐音,如同哈尔滨的松花江水,清澈透明,圆润悦耳。
三、哈埠音乐厅与剧场
1900年沙皇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又以哈尔滨为中心,修筑了(中)东清铁路。由于分赃不匀促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激化,于是在1904年2月发生了日俄战争。哈尔滨成了当时俄国参战军队的兵站和物资补给基地,大批俄军进驻哈尔滨各区域,其中一部分俄军是从莫斯科调来的,住在埠头区(道里)偏脸子的地方。此后,这条街道被称作莫斯科兵营街(今民茂街)。后以俄军战败宣告这场战争结束。这场战争后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归日本人管理,长春以南的俄侨都退入哈尔滨。哈尔滨侨民数量大增,当时俄侨流动人口约10万人,另外还有俄军54个步兵连、42个骑兵连、4个炮兵连、25个教导队及地方法院等。哈尔滨人口的增加,迫使铁路与地方当局相应地扩大文化设施的建设。
此前,哈尔滨已有中东铁路机械工厂俱乐部(今经讳街),它是1897年伴随铁路施工而建立的俱乐部,俄语称“沙布莱”,1902年竣工,今是哈尔滨车辆工厂文化宫。
1902年12月15日,俄国商人集资在道里修建一座商务俱乐部,后来又在今上游街23号开建了一所新的商务俱乐部。此俱乐部今为哈尔滨科学宫,它为哈尔滨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不小的贡献,许多音乐会、歌剧演出、音乐学校的演奏会均在此处举办。据记载,1911年夏天时期,大提琴家博古米尔,西科拉的演奏会就在此剧场前厅举行。虽然前厅没有座位,但听众却自觉地围成一个半圆形场地,这实际上拉近了观众与演奏家的距离。
四、哈尔滨交响管弦乐协会
1933年,经推荐、介绍,“哈响”聘请指挥家什瓦伊科夫斯基来哈尔滨。什瓦伊科夫斯基自己捐助了“哈响”乐团部分资金,富裕的小提琴演奏家柯尔梅茨捐助了大部分资金,这种出自爱乐精神的奉献,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演奏家的心弦,使得乐团能够生存、延伸下去。
另外,什瓦伊科夫斯基还有一种天陚,就是具备良好的组织才能,这种能力无疑给指挥职业增添了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益处。所以,后来演奏家们私下里说:“如果将什瓦伊科夫斯基的指挥才能和组织才能相比较,那么他的组织才能更胜过指挥才能。”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什瓦伊科夫斯基确为哈尔滨交响音乐事业谱写了新的篇章。
五、建立华人“哈声乐团”
在哈尔滨西洋音乐历史上,外籍侨民占绝对优势。但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受俄国侨民熏陶、指导华人自发地组织“哈声乐团”。
这个乐团的乐队以铜木管乐器为主,外加低音提琴、小提琴和个别民族乐器,它对外称作“乐团”,实际上只是个演奏家群体,总共20余人。
小号声部由伪哈尔滨第四军管会军乐队王玉书、王昭麟、王雪然担任,他们都先后拜原“哈响”乐团的波兰籍小号演奏家云奇为师,而萨克斯管、双簧管、单簧管的演奏者多为原“哈响”乐团的华人双簧管演奏家常梅林的学生。常梅林1941年时已52岁,他在30年代初期任“哈响”乐团的双簧管演奏家。当时俄侨首席双簧管索林因故离哈尔滨几年,因此,那些年“哈响”乐团双簧管首席由俄籍华人常梅林担任。常梅林是位独眼的双簧管、单簧管及萨克斯管演奏家,他9岁时被俄国人带走,拜托交给一位俄侨音乐家,接受双簧管、小提琴的专业训练。他天资聪慧,并有触类旁通之本领,学习双簧管演奏的同时,能够精通所有扁嘴吹奏乐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常梅林参加了苏维埃红军,在一次战役中,不慎被骑兵队战马踢伤一只眼,造成终身残疾。他具有天生的音乐才能,乐感极好。据与他共过事的中国音乐家介绍说:“常梅林全身都是音乐细胞。”所以无论他吹何种乐器,都会使人心旷神怡。哈声乐团的曲目中有王玉书的小号独奏《扬基·杜德尔变奏曲〉、王典之的手风琴独奏《杜鹃圆舞曲》、声乐独唱《夜半歌声》、《五月风》、《四季歌》、《月圆花好〉等等。该乐团虽然在1945年8月解体,但该团成员中的王翰林、王昭麟、黄奎弟、王玉书、张子敏等人继续就读于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和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手风琴等专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音乐事业方面的栋梁人才。
六、哈尔滨的吹奏乐队
这支乐队的发起人是黄世福、杨春坊、果庆元、柳景环等人。它由几个同样性质的乐社组合而成。当时它的名称是哈尔滨市音乐联合会吹奏乐队,属合作社性质,主要服务于婚丧嫁娶等活动。
该乐队主要发起人之一黄世福先生出生于1920年,从小有音乐天赋,每看到原“哈响”乐团演奏时,都从心底涌现一个强烈的冲动。他暗下决心,学好西洋吹奏乐器,要像波兰侨民云奇先生那样,在乐队前面指挥。后来,黄世福拜“哈响”乐团大管演奏家为师,学习大管演奏技术。在华裔俄侨双簧管演奏家常梅林的指导下,他发奋学习扁嘴吹奏乐器。于是1948年11月20日,在黄世福先生的倡议下,成立了“松江乐社”。当组合成哈尔滨巿音乐联合会吹奏乐队不久,在1950年哈尔滨市政府收编了这支乐队,主要开支由政府提供,名称改为哈尔滨吹奏乐队,办公地点在道外傅家文化馆、道里尚志大街欧罗巴旅馆、中央大街1号及道里十二道街。
七、哈尔滨的管弦乐队
1954年哈尔滨市歌舞团成立。开始发展时,它仅仅是一个歌舞队,其所有从事演唱的人员,演奏西洋乐器的演奏家们,都是原"哈响"乐团俄侨音乐家的学生。该团聘请俄侨音乐家阿恰伊尔-多布罗特沃尔斯卡娅、阿玛丽娅、格拉希诺夫等4位声乐教师到团任教,还聘请俄侨舞蹈家到团,训练舞蹈演员。1957年4月24日,哈尔滨市歌舞团与黑龙江省歌舞团合并,组成哈尔滨歌舞剧院,内设管弦乐队、舞蹈队、歌队和民乐队,团长是由沈阳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回哈尔滨工作的沙青先生。
自1957年4月始,省市两支单管编制的西洋管弦乐队合为一个完整的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从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有了一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组成的西洋管弦乐队。
八、“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1957年“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解放军10万官兵开发“北大荒”,这两个建国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给“音乐之城”哈尔滨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在中共哈尔滨市委的鼎力协助下,先后有著名歌唱家张权、李书年、严仁明、邓婉生,音乐理论家唐学泳、卓明理、廖叔同、汪立三、刘施任、蒋祖馨,音乐教育家于忠海、岳道琏、王孝芹等一百余人来到哈尔滨。其中著名歌唱家张权、李书年、严仁明,音乐理论家卓明理、廖叔同等人调入哈尔滨歌舞剧院工作,其他著名音乐家则加人成立于1958年的哈尔滨艺术学院教师队伍之中。
张权、李书年的歌唱艺术令人刮目相看,为报答中共哈尔滨市委及院领导对他们的关怀,张权、李书年、严仁明将自己毕生的艺术经验传授给了哈尔滨歌舞剧院的同行及学生们。在这些歌唱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院声乐演员们的共同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哈尔滨歌舞剧院的声乐水平被提髙到一个新的水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剧院陆续招收了一批以周琪华为代表的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的学生及有志于音乐事业的青年学子来院工作,使哈尔滨的音乐舞台显得生机勃勃。
1961年,正是我们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三个年头。相对而言,举办音乐艺术团体盛会的条件是比较薄弱的,但中共黑龙江省委、中共哈尔滨市委却意识到,要在国家经济生活有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广大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于是著名歌唱家张权、哈尔滨歌舞剧院院长沙青、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部长牛乃文等诸位先生提出了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建议。经哈尔滨市委宣传部批准,这一建议终于得到采纳。1961年7月5日晚,在哈尔滨青年宫剧场内隆重地举行了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开幕式。
首届“哈夏”音乐会,由省市文化局、省市音乐家协会主办,历时9天,共举行8台、9场音乐会,含107个节目、246个曲目,参加人数达700人,观众达两万多人次。首届“哈夏”音乐会期间,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了32篇评论文章及照片,省、市电台报道了音乐会的盛况,转播了音乐会的节目。
自此开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继“上海之春”音乐会之后,成为誉满神州大地的第二个音乐盛会,蜚声海外,经久不衰。
九、结语
哈尔滨音乐文化是在吸收、借鉴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地特有的民族音乐元素,而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形式,其有别于西方音乐。俄罗斯侨民音乐家为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发展积淀了厚重的艺术底蕴。